近日,滴滴外卖在无锡上线,期间,滴滴给出新用户20元的优惠券,美团随后跟上“20减15的券”,着实让无锡市民享受了一把吃外卖比自己做饭还划算的福利。
4月10日,滴滴官方宣布,在外卖市场试运行8天后,第9天日订单33.4万单,超过美团、稳居第一,取得无锡之战的胜利。
同样是跨行业入侵,为何美团打车上线已久仍然没有标志性进展,而滴滴外卖仅仅9天就啃下无锡的外卖业务?外卖与打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格局已定的打车行业:美团难形成粘合剂
其实美团打车早在2017年2月14日,就已经在南京推出,据美团点评内部人士透露,当时打车业务只在南京低调试运行。期间一直不温不火,没有掀起什么波澜,本以为这场试水会让美团知难而退,却没想到,在经历了长达一年之久的“试运营”之后,“美团打车”于3月21日登陆上海。
凭借着3张“14元快车抵扣券”、“3元出租车立减红包”等优惠,美团打车一度吸引了不少用户。但上线首日便遭到了上海市交通委等多部门约谈,指出:“美团打车”平台不得向未获得许可证件的车辆及驾驶员提供注册、发布召车信息并从事营运活动。按照上海网约车管理的相关法规规定,鉴于目前“美团打车”平台的相关数据信息尚未按规定接入本市网约车行业监管平台,应当立即予以整改,接入相关数据。
一般来说,有那么长时间的潜伏期,应当是准备充分,万事俱备才是,但美团打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完全不懂的新手,连基本的底层建筑都没有准备齐全,可见其急功近利,准备不足。
但是,美团打车迎接的却是一个成熟的出行市场。
打车行业的竞争早已落下帷幕,已经形成滴滴遥遥领先的局面,其余的易到、首汽约车等打车平台虽然还在,但体量上远远不能与滴滴匹敌。可以说这已经是一个稳定格局的市场,此时美团入局,等于是要强行在稳定的市场中撕开一个口子,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入局打车行业,最重要的是车源与两端用户,通过补贴确实能在短时间积累到不少的用户,但是对于车源放,就显得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滴滴出行在六年的发展期间,早已经汇集了一大批优质的司机,并且和全国优质租赁公司、汽车厂商、金融服务商广泛合作。对于司机滴滴不仅提供了一套完善信用体系还构建了相应的保障体系,能够保障司机能用好服务获得好的收入,并在行程中有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 而对于租赁公司,除了合作上的收益,滴滴还充分发挥平台角色,帮助其合作伙伴租赁公司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融资目的。今年3月,滴滴100亿元新型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证券(ABS)额度获批 ,滴滴合作的租赁公司可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渠道。对租赁公司来讲也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些无疑是一种最大的粘合剂。
而打车业务必不可少的就是司机和车源,滴滴原本的司机很难转嫁到美团平台上,同时,培养新司机的成本太高,培养新司机就意味着需要更多新的车源,司机+配车才能开始业务。而靠一些补贴吸引过来的有车人士毕竟是少数,美团打车平台又不配车,因此对于美团打车来说,前路只会无比艰难,一旦烧钱停止,很容易面临崩盘的局面。
尚在厮杀的外卖行业:商家灵活选择的自由性
而相比较蛰伏一年才去上海的美团打车,滴滴外卖仅仅8天试营业之后,在第九日正式营业便实现了日订单33.4万单的成绩。比较有趣的是虽然也接到了约谈,不过却是滴滴外卖、美团外卖和饿了么的三方约谈,且问题也不在滴滴。原因是工商局接到商户的举报,因上线“滴滴”外卖而被“美团”外卖非法强制下线。
可以说,滴滴外卖无疑成功的打进了无锡的外卖市场,而这次约谈也是针对外卖行业的竞争而不是滴滴外卖的违规,与美团打车被约谈完全不同。而能让美团不惜涉足垄断的强制行为,也侧面应证了滴滴外卖强大的市场入侵力。
能让滴滴外卖如此势如破竹的形成无锡外卖行业的“三足鼎立”,还是要归功于外卖行业的性质。
外卖门槛相对低,而且并没有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外卖一直都是以饿了么与美团外卖两家相互竞争,至今没有分出胜负。这时候滴滴外卖入局,受到的阻碍相比较美团打车进入的出行领域会小很多。
而且打车平台沟通的是用户与司机车源,而外卖平台沟通的是用户与餐饮店,这二者的具体情况略有不同。
司机同一时间只能服务一个平台的用户,但餐饮店却一锅炒出三家要的“蛋炒饭”。所以以往许多商家也都同时开通两家业务,支持饿了么与美团外卖的同时使用,很少有专门服务一家。餐饮店这时加入滴滴外卖,丰厚的补偿与优惠,可以进一步刺激用户点餐,对于商家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在进行布局时受到的阻力很小。
同时在骑手方面,不像打车一样,司机前提成本是要有车,骑手一般只需要电动车一类的低成本交通工具,无论是平台配发还是自行购买,开销相对都很低。而滴滴又推出一体系列对骑手的补贴政策,再此基础上丰富骑手的信用评价体系,一旦成功,无异于是又培养出一批外卖领域的“司机”。
所以说,滴滴选择进军外卖与美团选择进军打车,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难易程度的较量,本身就是一场对美团“不公平”的战争。正如朱啸虎朋友圈所言,“穿着3级甲VS裸体没穿甲”,谁胜谁负一眼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