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一篇舆情画像,看懂保险业“强”监管这一年

2017年,保险业监管加强、趋严,蓝鲸财经通过舆情梳理,带您看一副保险业强监管舆情画像。

2017年,对于保险业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也被称为是保险业的“最严”监管年。这一年,保险业监管掌门人项俊波“落马”,保监会主席职位空缺至今,但监管的工作并没有因为掌门的空缺停滞,相反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保险姓保、监管姓监、回归保障、服务实体”成为保险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声量监测

1. 声量趋势

根据蓝鲸财经数据统计,2017年全年全网共监测到保险监管相关信息1317194条,较2016年全年增加13.9%。保险监管话题声量的大幅增长,是监管趋严的最好例证。

除去3月两会对声量的影响,从全年走势来看,2016年保险监管声量最高点在12月份,彼时,证监会刘士余怒斥野蛮人,舆论解读矛头直指保险资金。2017年声量最高的月份为4月和5月,期间伴随着原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落马,保监会出台了“1+4”(严监管、防风险、补短板、治乱象、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文件,奠定了全年监管从严的基调。

2. 媒体分布

从媒体分布来看,2017年,传统媒体(平媒、网站)报道量共593000条,占全部声量的45.02%;社交媒体(微信、微博、论坛、贴吧、博客)声量共724194条,占比为54.98%。

从媒体类型分布情况来看,2017年社交媒体声量占比较去年提升2.42个百分点。声量占比从平分秋色到差距扩大,社交媒体不断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在舆论导向方面的影响力也愈加明显。

3. 话题排行

按人身险治理、财险治理、公司治理、险资运用、稽查整治、保险中介、综合其他等类别对全年声量分类统计,得出全年监管话题分布如下图所示:

(注:因个人分类认知存在偏差,此数据仅供参考)

对比来看,人身险治理、险资运用治理是近两年的监管重头戏,而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始于2015年下半年险资举牌潮已逐渐平息,保监会“1+4”系列文件引导行业回归本源、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人身险长期保障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万能险占比逐步下降,保险业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万能险无序发展时代落幕。

4. 词频统计

选取主流媒体报道去重后的6000余篇文章进行词频统计分析,排行前5的热门主题词分别为:保险(14000次)、保监会(9709次)、监管(7971次)、保险公司(7510次)、人寿(6251次)。此外,投资、风险、业务、产品、保险资金、资产管理等热点词汇也进入词频统计排行前20名,出现次数分别为4843次、4681次、4269次、4215次、2565次、1783次,显示出监管层在风险防控、公司治理、产品规范、险资运用管理方面的决心。(注:词频不重复拆分统计,如统计“保险资金”词频时,只按四字词汇统计词频,不重复拆分成“保险”“险资”“资金”统计。)

对二字、三字、四字主题词分类进行统计,得到具体词频排行如下图所示:

此外,五字词汇中,“流动性风险”“保险业姓保”“穿透式监管”等词汇的出现频率也较高。

二、监管动态

据蓝鲸财经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年,与保监会相关有传播影响力的监管事件(含政策通知发布;内部会议、培训、调研、研讨班;外部论坛、会议等;媒体刊文、专访等)共135起,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1. 监管动态分类

细分来看,135件监管事件中,涉及“风险防控”的事件最多,共19件,印证了监管层屡次提及的“将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放在首位”。此外,其他重点涉及的内容还包括险资运用、人身险治理、公司治理、监管改革等。

三、热词分析

1. 领导讲话词频统计

通过对保监会三位副主席一年的相关报道进行词频统计发现,三位副主席一年工作侧重各有不同。

具体来看,与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相关的热词中,“监管”“风险”“保险资金”“经济”“发展”等词汇出现频率最高,突出其对风险防控、险资运用、监管改革等方面的重视。

而与保监会副主席黄洪相关的热词中,词频较高的是“养老保险”“万能险”“健康险”等,体现了黄洪这一年对人身险产品业务治理方面的关注以及对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支持。

从词频统计来看,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更加关注公司治理、金融科技等方面内容。

2. 年度监管热词

保险姓保、保监姓监

对于保险业而言,2017年,回归主业,落实保障己任是全年主线。“保险姓保”,正本清源,提升保险供给质量,优化保险供给结构,延续2016年保险业转型改革基调,2017年,保险业更强调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的核心功能,努力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跳出单一产业,放置于整个金融乃至经济中,保险业承载了更多的防风险、稳经济的作用。

与此同时,2017年,保险业强化了“保监姓监”的定位。2017年1月12日,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首提“保监会姓监”,并强调行业要从严从实加强监管履责,积极稳妥处置潜在风险点。自此,“保险姓保,保监姓监”成了保险公司、监管、媒体常提的词汇。

强化监管、穿透监管

“保监姓监”的定位确定后,加强监管履责,2017年,强化监管贯穿全年。从保险牌照的批复,保险行业现场检查发现潜在风险点,到违规行为的处罚,保监会都体现出强化、趋严趋势。此外,2017年,保监会在不同场合屡次提及穿透式监管。并相继出台政策,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公司股权等进行穿透式监管,层层追溯,彻底摸清情况。

对保险业来说,引入穿透式监管的理念,可以改良现行监管模式,使保险监管进一步适应混业经营的趋势。从手段上看,在资本端,穿透式监管要向资本金的最终来源穿透,识别保险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在资产端,穿透式监管要向最终的底层资产穿透,识别保险资产的最终投向,判断其是否符合特定资产管理的监管规定,其风险是否经过评估;在负债端,穿透式监管要向最终客户方向穿透,识别最终风险收益承担者,防止风险在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人群中的错配。

补短板,织牢织密制度笼子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严监管的核心目的。4月底以来,保监会集中发布了“1+4”系列文件,在行业风险防控的关键时期,明确了保险市场强监管、治乱象、补短板、防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任务和要求,为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根基。

保监会方面表示,保险市场出现的一些风险和问题,一方面,与监管制度不完善有关,由于市场变化较快,部分制度已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存在着滞后、缺位、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等问题;另一方面,监管系统在制度执行、工作机制、监管手段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深入扎实整治行业乱象,首要工作即为补齐监管短板,织牢织密制度笼子。

截至9月底,保监会新出台制度24项,修订4项,增补条款42条、修订67条、删减34条,在法人治理监管、保险资金投资、产品管理、偿付能力监管、中介业务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新型业务监管、完善监管基础设施等方面逐步弥补监管短板。

监管长牙齿、拒绝父爱主义

对于保险业而言,严监管、治乱象显得尤为迫切。一段时期以来,部分市场主体动机不纯、急功近利、贪快求全,一些监管人员位置不正、责任不强、履职不力等乱象集中发酵,使保险业风险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今年的这场监管风暴与以往不同。在态度上,保监会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声,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要敢于作出不同于市场的独立判断,而不是被市场意志所左右;要敢于质疑,能够说“不”,拒绝监管上的“父爱主义”,提高依法监管的能力。在实践中,针对相生相伴的市场乱象,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集中、联合整治,直接穿透至底层产品、底层股东。

从处罚力度来看,2017年,保监会开出了47张罚单,各地保监局出具了860张罚单,总计907张罚单,罚没金额超过1.1亿元。对比来看,2016年保监系统累计罚款为7836万元,今年罚款金额同比增长超逾40%,且重大行政处罚次数明显增加,更禁止4人进入保险业,责令13家保险机构停止接受新业务。2017年,保监会公布了37张监管函,超过去年全年1倍多,直指30余家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产品设计、电话销售及互联网销售等问题。

互联网+、保险科技

2017年,金融科技的不断升温,“保险科技”也被业内人士反复提及,科技力量正与保险业深度融合。在保险科技创新方面,保险业借助“互联网+”,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使得以保险服务为基础服务、构建围绕消费者相关需求的服务闭环成为可能。

监管在鼓励保险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对金融科技存在的一些风险进行了提示。保监会副主席梁涛12月3日公开表示,保险科技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潜在寡头垄断风险、金融安全、监管适用性等挑战。其认为,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要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构建适用、管用的风险防控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让科技创新潜在的风险始终处于可管、可控的范围内。同时,加大对大型、特别是具有垄断地位的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力度,逐步将其纳入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四、媒体观点

1. 从监管罚单看穿透式监管

2017年,从监管罚单来看,无论是罚单数量、罚单金额还是惩罚力度,都大大超出以往。保监会集中火力对个别浑水摸鱼、火中取栗且不收敛、不收手的机构,依法依规采取顶格处罚,给整个行业定了一个基调。严监管工作背后,是意在推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初心”,纠偏厘清了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一些保险机构人士表示,感受到了来自监管的压力,尤其是在公司治理、合规等方面。

12月以来,媒体频频盘点。《金融时报》刊发报道《回归保障 险企在阵痛中成长》指出,截至11月30日,保监会已亮出36张监管函,涉及33家保险机构,更有3家保险公司今年两次“中招”,处罚内容包括公司治理、保险产品和电网销,创造了监管函数量之“最”。《上海证券报》刊发报道《从业务到股权 罚单背后折射保险穿透式监管》称,851张罚单、36张监管函、超亿元罚金,2017年保险全行业掀起“纠偏”风暴。《证券时报》刊发报道《最严监管年推动保险业回归保障》指出,对于保险市场来说,严密有效监管更利好行业长足发展。一方面,营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险保障的市场环境,助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减轻行业恶性竞争给优质上市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

2. 从险资运用看保险服务实体经济

2017年被金融业称为“史上最严”监管年。伴随监管风暴来袭,曾经在A股市场上“横冲直撞”的险资逐渐偃旗息鼓。尽管今年依旧能够看到险资举牌的身影,但再未出现激进事件,险资举牌趋向稳健。保监会此前已发文明确将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并通过各种形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在政策指引下,保险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渠道未来将愈加宽广。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让险资更多进入实体经济》,强调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体量大、期限长、来源持续稳定、与相关产业匹配性好,在实体经济需要补血给养的当下,确实应该用好这股“源头活水”。《证券日报》引用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观点表示,部分险企配置银行股或地产股有加强与银行、房地产企业合作,拓展保险业务空间的战略考量。展望未来,险资未来权益类投资将延续稳健投资风格,对经营稳健、盈利确定性程度高的白马蓝筹公司或会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金融时报》刊发报道《“史上最严”监管风暴下 险资举牌新“方法论”》称,随着举牌浪潮平息,曾经一度以激进面孔闯入公众视野的险资,在资本市场上的“存在感”骤降。在今年“戏份不多”的险资举牌中,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成为主角,两家行业巨头上演了一出“二人转”。

3. 从险企股东格局变化看公司治理

根据中保协及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今年以来共有18家险企变更股权或拟变更股权,其中,11家险企股权变更已获保监会同意批复。值得注意的是,18家险企中,有14家的17名股东“清仓”了持有的险企股权,或转让于原股东或转让于新股东。与此同时,有14家公司伴随着原股东的退出而进入保险业。随着保险公司股权穿透性监管发力,保监会还首次强制清退了个别险企的违规股权。更引人关注的是,还有9家险企的违规股权处置在途。

对此,媒体也多方讨论,《证券时报》头版刊发报道《保监会严监管出重拳 保险公司不再是“提款机”》指出,连续下发多份监管函和雷霆监管举措的背后,显示了保监会进一步强化保险监管、大力防范金融风险和严厉打击保险公司股权违法违规行为的决心,而要求保险公司严格执行公司治理相关规则制度,对部分公司关联交易采取禁止性措施,并着手清退违规股权,亦显示出保险公司治理监管从柔性引导向刚性约束转变。落地见效、强化问责,系列监管函的出炉,显示保险公司治理监管方向已经由柔转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保监会将持续加强股权监管力度,部分股东将保险公司当成“提款机”的现象将无处藏身。

《证券日报》刊发报道《年内17名险企股东告别保险圈 保监会强制清退个别险企违规股权》指出, 2013-2016年,保监会批准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包括保险资管公司)数量分别为6家、11家、13家、21家保险机构,2017年以来仅6家获批。在牌照稀缺、申请趋严的大背景下,缘何有公司转让持有的险企股权?对此,有险企人士表示,一是保险机构的经营情况大相径庭,因此原始股东获得股本高溢价之后选择退出;二是保险资金监管越来越严格,造成一些产业资本知难而退。

《经济参考报》刊发报道《“换手”频现清退潮启幕 险企股东格局现新变化》称,有分析认为,依法处置相关投资人违规取得的保险公司股权,体现从严监管的决心,但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既发挥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又避免大股东不正当地侵害小股东利益,而不是简单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同时,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应该进一步促进保险公司产权分立。此外,在严把市场准入关口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考虑如何基于“竞争中性”的原则,通过一般性的规则为市场主体的竞争提供基础性的秩序,从而通过市场的竞争检验各类资本。

五、总结

2017年以来,保监会不断加强对保险公司股东监管等公司治理规范,严监管重锤接连落地。特别是4月后,保监会接连发布“1+4”系列文件,针对保险市场主体在偿付能力、产品开发、业务经营、资金运用等方面存在的乱象问题,部署保险机构开展了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自查、车险市场专项整治、自查产品销售宣传、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等8项自查工作。

与此同时,保监会及地方保监局不断加大处罚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保监会通过企业自查和专项检查整治市场乱象,其中自查发现问题超过1000个,涉及金额近千亿元。2017年全年,保监会开出了47张罚单和37张监管函,各地保监局出具了800余张罚单,总计900余张罚单,罚没金额超过1.1亿元。对比来看,2016年保监系统累计罚款为7836万元,今年罚款金额同比增长超逾40%。

在一系列“监管姓监”的严监管工作背后,是意在推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初心”,纠偏厘清了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事实上,对于保险市场来说,严密有效监管更利好行业长足发展。一方面,营造了更加健康、注重保险保障的市场环境,助推行业优化业务结构,推动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减轻行业恶性竞争给优质上市险企带来的经营压力。

尽管如此,保险业依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2017最后一个工作日,保监会决定,将开展人身险“治乱打非”专项行动,加大乱象打击力度,严查重处,看来,2018年从严监管将延续。(蓝鲸财经 陈磊)

相关阅读
2021年互联网车险保费收入224亿元同比微增1%,结束连续两年负增长局面
受投资拖累渤海人寿一季度亏损5.16亿元,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评级4连C
银保监会:上半年保险行业赔款与给付支出7531亿,同比增长21.4%
银保监会梁涛:提高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