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朋友圈募捐是不是一项人人都有的权力?

【火线舆情】中国青年报:朋友圈募捐是不是一项人人都有的权力?

编者按:3月2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朋友圈募捐是不是一项人人都有的权力?》。针对微信募捐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

文章指出,如果真的需要在微信群里进行类似的募捐活动,专家建议,可以申请成为慈善组织,或是寻求与慈善组织的合作,否则,风险就只能自己承担了。

以下为全文:

一个微信红包引来一连串吵吵闹闹。

这几天,在一个微信群里,众网友以爱心红包的形式为一名癌症患者捐赠。没承想,一名网友却将多个“爱心红包”抢走并拒绝归还,微信群里顿时炸开了锅。

“你今天很过分,这是救命钱。”“抢了救命钱还说谢谢。”“都是保命的善款,连同前几次抢到的红包,一并还了吧。”红包被一个化名李超的人多次抢走后,群里沸腾了,群友们纷纷留言要求他返还善款。可李超始终没有回应。

第二天,群友们找到拉李超入群的李超南(化名),询问原因,随后李超南在群里解释:“李超”是他表弟的微信号,表弟使用外挂软件自动抢红包,并不知抢到的是“救命钱”。

有人怀疑,“李超”可能是李超南专门用来抢红包的“小号”,对此李超南没给出正面回答。最后,他代“李超”退还了300元善款,并以其个人名义为患者捐款1000元。

近年来,微信募捐越来越火热,许多需要帮扶的人,经过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往往能得到比传统渠道更快的救助。

去年6月,一名男孩白血病复发,却筹不到巨额治疗费。当时,孩子的叔叔发出一条求助微信,3天里就募集到80万元善款。

朋友圈的募捐越来越多,怎么辨别真伪呢?有媒体报道,很多求助信息是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的善心进行诈骗,帖内所留联系方式多为外地号码,打过去不是吸费电话就是电信诈骗。

曾被媒体报道过的一个案例是,为给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女孩筹钱治病,在东莞务工的张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展开众筹。她把自己的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信息一并公布在网上,然而有不法人员却利用其身份证复印件等信息购买保险,申办高额信用卡,且要求变更其投保的手机号。所幸发现及时,张女士向相关开卡银行及保险公司举报,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网上还出现过一个募捐案例:某家人有车有房,孩子突患重病,其朋友通过微信进行个人募捐,轻而易举地募集到600多万元,却出现剩余善款不知如何处理的状况。这个案例给人们的头脑中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慈善募捐到底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行使的基本权利?

负责慈善法起草工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副主任阚珂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了个例子:某人得了白血病,需要一大笔钱来治,我听说了,我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我想做好事,向社会发布了募捐的消息,大家把钱捐到我这里来,我再给他。慈善法不提倡、不主张这样的事,道理就是个人募捐不透明,没有规范的管理,没有办法监督,对钱款怎么使用也没有约束。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认为,慈善募捐是以慈善组织为主体,为了慈善目的开展的财产活动。而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为亲朋好友进行的爱心捐赠活动不叫慈善募捐,这是一种自愿行为,属于赠与。

“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起爱心捐赠活动,不能说这种行为违法,而是不受慈善法保护。一旦出现问题,那就要靠其他的法律去解决。比如受益人不承认收到捐款,对于捐赠是否发生有合同上的纠纷,那就要靠合同法来解决。如果受益人把捐的钱用在了别的地方,那就要靠刑法等其他的法律去解决。”

如果真的需要在微信群里进行类似的募捐活动,专家建议,可以申请成为慈善组织,或是寻求与慈善组织的合作,否则,风险就只能自己承担了。(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