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的梦之队解散了,但影视化或仍是特稿变现的理想出路

从其发布频率、采写时间来看,要讲好一个非虚构故事,需要的成本非常高。

愿景固然美好,但终究敌不过现实。

据刺猬公社消息称,ONE实验室团队已经解散,团队成员也已集体离职。从ONE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可以得知其最后一条推送是在今年7月20日。

唯一的好消息是可能是这最后一条推送,将被编成电影,预计明年开机。 这是ONE实验室团队自主出品并出售影视改编权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

公开资料显示,ONE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非虚构故事与报道工作的新创机构,为“ONE·一个”媒体群供稿。2016年1月,ONE获得了华创资本6000万元的A轮投资。“ONE实验室”之所以深受业界关注,是因为主导者为李海鹏。

成本高、周期长、变现难成特稿“生存”硬伤

从2017年1月5日正式上线到推送最后一篇文章的7月20日,ONE实验室一共生产了十余篇原创非虚构作品。包括《飞越十三号室》《生死巴丹吉林》《太平洋大逃杀》《大兴安岭杀人事件》《少年杀母事件》等。

非虚构写作,也被称为“叙事新闻”发源于20世纪前期,上个世纪60年代在《时尚先生》《滚石》《纽约客》等杂志上迎来繁盛时期。它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从其发布频率、采写时间来看,要讲好一个非虚构故事,需要的成本非常高。一篇ONE实验室的深度稿子,一般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因此“特稿梦之队”的解散也并非无迹可寻,特稿作者必须靠高额稿费和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来滋养,难以进行绩效考核。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特稿创作难度大,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想实现大的影响力则是难上加难,因此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再加上变现困难这一关键的因素,要想培育好的非虚构写作土壤,在产业链上下游还需做好更多努力。

特稿不止为影视服务,但或许是最理想的出路

即便如此,对于李海鹏亭东文化来说,这也许只是在内容方面尝试的一点挫折。

2014年4月,《人物》杂志时任主编李海鹏和副主编林天宏离职,今年3月,两位又在韩寒旗下的上海有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原上海亭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聚。

两位中国最好的特稿作者从纸媒出走,在影视行业重聚,似乎都是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因——纸媒的衰落与影视行业的高回报。

变现困难的特稿如今最理想的出路或许就是将版权卖给影视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月,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Esquire专栏发布关于真实事件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稿件在朋友圈迅速发酵。

3月3日,李海鹏通过朋友圈公布该特稿的影视改编权被乐视影业高价买下的消息。李海鹏在朋友圈说道:“《太平洋大逃杀》卖的不是IP,而是媒体精英如杜强者始终如一的本事”。

同年5月,《时尚先生Esquire》另一篇特稿《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以高价将影视改编权售给台湾导演陈昊义及其公司。

李海鹏曾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是要创造出来的,在我们卖掉第一个《太平洋大逃杀》之前,这个市场是不存在的,这个市场是零。

但能够出售影视改编权的特稿数量实在有限。

从发现一个好故事,到具备能力的作者将其书写出来,再到文本改编影视,如此漫长的路径,使得非虚构作品的内容变现难上加难。即便李海鹏有特稿成功出售为影视版权的经验,林天宏在万达与阿里影业有影视项目营销经验。

虽然李海鹏在担任《时尚先生》总编辑时曾说过,做非虚构写作,不只是为了拍电影所以去采个故事。

愿景总是美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

对于非虚构写作来说,产出效率低、变现困难是硬伤,目前非虚构写作的变现只是瞄准出售影视改编权,不仅模式单一,而且充满了偶然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虚构作品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将一两篇非虚构作品卖给影视公司,不能证明这是个商业模式。当实验室的作品不能变成商品时,就没有了出路。特别是养人的成本非常高,一旦不能将作品进行商业开发,那么压力自然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