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带火的浪漫经济是一门好生意,但也不能丢了节日文化

大众化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已成为“浪漫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而如今的则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气息”。

今日是七夕,如今“浪漫经济”呈现越来越大众化的趋势,大众过节方式也逐渐多元化,据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的《浪漫经济大数据报告》显示,送鲜花、吃大餐、看电影、休闲娱乐是情人节主要的活动方式。综合来看,浪漫节日不是恋人的专属,它已经成为大众消遣、消费的载体。

“浪漫经济”大众化━━━女性、“90后”成消费主力

从报告中发现,90后已成为绝对消费主力,来自90后的订单量占总订单量的54%;80后为第二大消费人群,订单量占比33%。虽然过节的多为未婚人士,但已婚和已育人群占比近40%,已育人群占比达到13%。数据表明浪漫经济已经非恋爱情侣专属,浪漫经济呈大众化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据去哪儿、途牛等相继发布七夕酒店消费报告显示,今年七夕,95后成为了“开房”的主力军,由于七夕恰逢开学季,由此也带动了高校周边的高星酒店涨价10%。

性别方面,女性消费占比达60%。浪漫节日来临前,女性也会筹备过节,且比男性更偏爱搜索美食。《报告》在浪漫节日结婚数据中也发现,女性拥有绝对话语权,占据73%的订单比例。数据说明,她经济崛起,女性在恋爱关系中消费行为更加独立且具有话语权。

过节方式多元化━━━鲜花、电影订单暴增

众所周知,每逢情人节鲜花、电影也是消费者的必备首选。《报告》显示,情人节鲜花外卖日订单量较于平时大增347%,单均消费230元;鲜花外卖日订单量较于平时大增347%,单均消费230元。

北京、成都、上海等三个城市位列外卖送花TOP3,杭州、北京、深圳三个城市单均价分列前三,分别为308元、300元、285元,远高于全国单均价230元。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们营销起来也是不遗余力。吸引顾客的关键词为促销价格、免费配送、精美包装。

电影方面,总体日订单量较平时大涨55%,私人影院更受关注,日订单量较平日增长59%;观影群体也是毫无悬念地成为虐狗环节,双人观影占比73%,单人观影仅占15%。从消费情况来看,喜剧、动作、爱情题材的电影成为兴趣倾向;从用户评价来看,观影最看重内容精彩、可乐爆米花好吃、电影票价实惠等。

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更多商业气息

当然除了鲜花、电影外,酒店、餐厅、外卖、旅游景点等等项目,均会在七夕吸引大量的消费者,消费观念超前让“90后”逐步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企业、商家的花式营销让各项订单陡然上升。

越来越大众化多元化的消费方式已成为“浪漫经济”的重要驱动力,而如今的则传统节日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气息”和“经济色彩”。

诚然,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借助七夕节日的到来,适时推出“浪漫经济”,既增添了节日浪漫气氛,又繁荣了消费市场,实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本无可厚非。

但是,“浪漫经济”火爆的同时,传统节日也不应完全沦为现代商业经济的工具。公开资料显示,在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作为传统节日的七夕其本身的传统气息正在逐渐消失。

七夕带火了“浪漫经济”,但节日的文化底蕴也不能丢

东方网对七夕评论表示,七夕鹊桥会之所以流传至今,并成为传统的节日,不仅有着悠远的历史背景和传统的民族习俗,还因为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果缺少了文化思维,忽视了文化底蕴的发掘,一切受利益驱动,只重视浪漫经济的开发,甚至搞出一些缺少文化韵味、格调不高的东西,就显得与七夕浪漫情人节很不协调了。

七夕节是高雅的民族节日,“浪漫经济”需要传统文化思维做支撑。因此,不管是节日经济,还是浪漫经济,都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滋润,只有多一些文化思维,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浪漫经济,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具生命力。

新华网近日盘点过一些七夕传统习俗,如喜蛛应巧、穿针比巧、种生、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花瓜等等。

如今一些民俗节日能发展至今,定有着有着自己的变化规律,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节日会得到继承与发展。但节日的一些传统因素,还是应该保留。七夕变得现代化,由此带火了“浪漫经济”,但在赚钱消费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节日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