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转型互联网 弘毅领投近38亿

据东软集团最新公告显示,与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者签订协议,对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进行投资,两项投资合计金额接近38亿元人民币。

蓝鲸TMT网 12与21日消息,据东软集团最新公告显示,与弘毅投资、高盛、东软控股等投资者签订协议,对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东软熙康控股有限公司进行投资,两项投资合计金额接近38亿元人民币,并分别成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域和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最大单笔融资,也是全球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管理领域最大单笔融资。

投资医疗健康领域 早有打算

东软更早就看到这个领域的机会。据悉,1998年东软医疗成立,使得中国成功跻身世界第四大CT整机生产国和出口国。此次融资16亿元,将主要用于加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和市场推广投入,以及积极开展境内外并购,未来有望在香港上市。东软熙康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纯互联网模式的企业,为云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基于O2O模式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平台。增资1.7亿美元之后,主要用于熙康平台在全球的扩展,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及市场拓展,持续构建和完善健康管理服务网络,提升东软熙康在健康管理服务领域的品牌影响力。东软熙康未来将有望在美国进行上市。 

这一次对东软的巨额投资中,弘毅作为领投,其战略意图最值得关注。联想旗下的弘毅从创办之初就开始关注医疗健康这个大产业。前期曾投资一些制药企业,后来扩展到医疗器械,慢慢又渗透到医院和养老健康。此次对东软的投资,在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看来,这是弘毅投资的系统性布局的关键一步。作为一家立足于中国的投资公司,弘毅这十年来的投资思路始终沿着中国市场的需求,而今天的“需求”,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城镇化、消费升级这两个主要动力推动下,中国老百姓不断出现和提升的需求;二是经济结构转变的方向、政府政策引导的取向。

从这两个公司的业务来看,东软医疗领域弘毅曾有涉及,但东软医疗在国内医疗设备属于第一品牌,无论是从市场份额还是设备背后的大数据,都对弘毅在健康领域的投资是一个重要补充。而东软熙康向医疗前端(病前保健)、后端(病后康复)延伸,是互联网模式的数字医疗服务,是弘毅在健康领域最短缺的服务一环。可见弘毅积极领投,是完善自身健康产业布局的关键一环。

面临的问题

1.估值偏低。据悉,此次谈判的过程并不容易。双方主要是价格和具体条款上有分歧,在估值上进行了多轮的谈判。现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公司的估值都很高,东软在这一领域投入多年并已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虽然此次融资总额创同行新高,但在数字健康的大风口下,业界还是认为估值偏低。以东软熙康为例,各方经协商同意增资扩股前的估值为1.5 亿美元。按此次融资 1.7 亿美元、持股不到30%的比例计算,东软熙康的估值只有30多亿元人民币。

2.模式太新。虽然认同东软的团队和东软正在做的事情,但投资方还是认为东软熙康的业务模式太新,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个行业盯着的人有很多,阿里巴巴、传统医院都在做,它确实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赵令欢认为,东软有很长的历史,很好的基础。但东软熙康是全新的业务模式,对东软将是很大的挑战。

3“捆绑”管理团队。要求管理层以同样的价格、自己掏钱认购股份,“没钱就借钱,因为如果管理层利益不一致,我们觉得会有很大的问题。”

4.构造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制度。刘积仁表示,东软集团支持这两家子公司发展的资金不是问题,而迫切引入投资的原因在于引入更多的资源。“之所以决定融资,是希望能够支持东软构造新的生态系统和创新制度。”在投资意向开始时,刘积仁拜托赵令欢一件事,“尽最大的可能,为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去寻求各种各样金钱以外的资源。”所以才会有了今天的投资组合。

东软的5条命

  东软此次融资,被外界称为“老树发新芽”。东软给外界的印象是一家老牌软件企业,至今已走过20多年,同一时代的很多软件企业都已经消失。“非常庆幸我们还在与大家见面,因为我们还活着。”刘积仁坦言,软件企业活过20多年并不容易,因为“怕死”,东软在这20年间不断变革与转型,“我们活到今天一共有五条命。”

第一条命:是成立之初做软件业务,但当时中国市场对软件的价值并不认同,软件很快就被拷贝,根本没办法销售。

第二条命:东软变身系统集成商。当时市场硬件的利润空间比较大,东软靠卖硬件的利润来养活软件业务。

第三条命:又过了几年中国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东软再次变身,成为解决方案供应商,在社保、电力、通讯等各个领域“数字圈地”。

第四条命:在数字圈地之后,东软意识到中国企业必须要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去,才有可能做得长远。通过与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从外包做起开始国际化的业务,到现在为止东软已经有超过30%的营业收入来自中国市场以外——国际化成为东软的第四条命。

第五条命:在数字圈地和国际化的战略过程中,东软有了两个非常强的实力:一是在中国社保信息化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医院的信息化软件是行业领导者,二是医疗设备是中国本土第一品牌,目前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0家医疗机构用户在使用东软的医疗设备。这两方面的能力,使得东软有机会去孵化“第五条命”——大健康。这一次的转型比起前四次,变化更大,挑战更大,对东软来讲意味着基因之变,这就是赵令欢口中的“不确定性”。但刘积仁为了“活下去”,必须要不断做出改变,“再过几年可能会总结今天的决策,我相信我们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来自第三方机构看好东软引入投资、拆分子公司的举措:一是释放业务潜能。与公司其他业务相比,医疗设备和健康管理服务业务在商业模式、业务推广方式和激励机制方面有很大不同;二是获得资本支持,加速业务推进;三是与投资方有一定协同效应,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四是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实现分拆上市后,可以借助资本平台,加大境内外并购力度,实现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产品线的持续拓宽。

编辑点评:

正如东软所说的那样,东软有5条命,变革和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这次转投医疗健康领域,相信东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医疗健康领域也是一个待开发的领域,想要做好,东软未来还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