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版创意产业园中的白领,终将体验到“深夜食堂”中食客的幸福

这两天黄磊的《深夜食堂》引来网友狂骂,除了演技浮夸,最大的问题是背景人设故事全部架空,看来让人很尴尬——中国哪有这样的深夜食堂?

作者:张子龙

引言:“在未来五年,要将上海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到那时,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这是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对上海这座城市提出的美好愿景。

这两天黄磊的《深夜食堂》引来网友狂骂,除了演技浮夸,最大的问题是背景人设故事全部架空,看来让人很尴尬——中国哪有这样的深夜食堂? 中国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有灯火通明的写字楼,有啤酒路边摊和无数的午夜故事,却找不到最适合深夜食堂生长的地方。要笔者说,如果中国有自己的深夜食堂,那只能是诞生在一个地方——一线城市的部分创意产业园区中。在如今的一线城市,多元化的生活社区正在悄然形成,不同背景不同爱好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在这些有温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孤立的企业概念被打破,零点的园区里,万籁俱静,加班累了的白领们从各自的公司中走出来,走进园区的深夜食堂里,各自叫上一份炸鸡啤酒,吃一碗黄油拌饭,那画面,温暖动人。

场景化设计的空间+社群化管理的服务理念,刷新你对创意产业园区的固有认知

上海,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更新”的转型之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政策扶植力度加强,创意产业园区正在迅速崛起。但另一方面,创意园区的概念似乎正在被迅速滥用;大量地产项目假借创意之名粉墨登场,遍地开花的项目上我们看到的是同质化的空间设计、粗放式的运营管理和毫无创意可言的入驻企业。随着国家政策收紧和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意园区也面临着一场“供给侧改革”。


1990-2015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变化

事情正在起变化,在空间设计方面,我们看到,在北京798、红坊等最早一批的创意园区中,更多强调的是在保留原有厂房结构的基础上与艺术、策展的结合。而如今,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深入,更多的概念,更灵活多样的园区业态,正在以各样创新的形式铺开来。相比于传统的创意园区,在设计上,他们的空间利用更符合城市规划、有清晰的定位和客户筛选标准。

位于上海延平路的Wework,地处摩登、有腔调的静安区黄金地带,毗邻地铁2号线,作为Wework在亚太的首个办公地址,在空间设计上充满了向当地致敬的特别元素。进门处醒目的“侬好”二字,从各处收集来的上海老式收音机排列组合出了特有的上海味道。不仅如此,构建宽敞舒适的公共空间,开放的“交流场景”设置也是Wework在空间设计上的一大特色。这是一个完美地结合了老上海的怀旧风情与国际范儿创意的地方。

除了别致新颖的空间设计,“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创意产业园区,他们更重视服务的核心概念。以人的视角、社群化的管理来重新定义创意园区的核心价值。这些新型的创意园区,已经早已打破空间的概念,而是真正成为了一种场景。

园区、社区、街区融合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正在改造着城市的肌理

城市的魅力在于细节,有位建筑大师曾经感慨道:“全新的创意园区,正在悄无声息地改造着,给城市漫步者带来一个又一个惊艳的细节。”

而对于既有的创意园区品牌而言,随着规模扩张阶段告一段落,未来的竞争将转移到中心城区存量的升级改造。能否对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文脉的继承,并且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业态的补充,进而深耕于这一区域,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一个创意园区的未来竞争力。

如今,在业界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园区、社区、街区三区正在融合发展,创意园区作为一种产业集聚模式,只是创意产业发展起步阶段的一个“载体”和“抓手”。

随着消费结构的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更多地与城市转型相结合,渗透到社区、街区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未来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将走开放式路径,形成与社区、街区融合发展的综合模式。

探索“轻公司生态圈”,演绎8+3白领生活新方式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工作和生活已经不再是strike a balance的问题,而是日渐融合,他们的活动轨迹不再是简单的两点一线三点一线,而是更倾向于在同一个空间找到不同的圈子,可以时时转换角色。

一线城市中,各大创意园区早已突破给客户企业提供比如硬件设施、金融、法律、企业咨询等基础服务的范畴,他们需要给这些客户提供一个人交流的平台和场景,引入文化创意活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时,一个新的概念就此被推上舞台——社群。社群正在成为连接线上线下、打通内容和商业的关键词,在商业综合体和创意园区中,五花八门的社群正在迅速兴起,成为年轻人下班后留下来的重要理由。

值得关注的是这家体量增长迅速,正在逐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领头羊的企业——德必集团,正迅速在世界城市的各个角落,演绎着8+3的新白领生活方式。


2016年,德必集团率先推出“轻公司生态圈”发展战略,为园区内外企业的连接,企业与人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提供平台,构建了一个彼此信任、深度相连、共创价值的未来“森林”。德必联合园区5000家企业,建立了聚集各公司市场人的“市场人社群”。据了解,仅2017年一季度,德必集团共组织了150余场社群活动,涵盖了艺术赏析、艺术展览、新浪潮文学影视、话剧、美食、探索新媒体技术等各个领域。不仅如此,德必还联合目前国内一流的创始人社群Workface, 倡导“全民阅读”的先行者樊登读书会,蓝鲸传媒旗下的财经女记者俱乐部等社群和机构,联合共创,希望能打造一个像“深夜食堂”一样的地方,成为冰冷的城市森林中,白领寻求的温暖去处。 

据悉,德必集团旗下的5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已经顺利完成了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过渡,并正式进入到园区3.0时代。园区发展特征从最初的以“文化创意产业要素集聚”,演变为以“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融合渗透”,再上升到如今“以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辐射联动”,逐渐打破园区固有的环闭式发展理念,从而形成创意社区、创意生活和创意消费三位一体的新模式。

喜欢探索发现城市肌理的青年人来到了这里;喜欢自在全新办公方式的创业人来到了这里。判断一个创意园区是否成功的标准很多,但一个基本的标准应该是看它是否真的做到让入驻其中的人感受到美好。在电影《志明与春娇》里,一群来自各个公司的人凑在一个角落抽烟讲段子,给志明和春娇的偶然认识提供了机会。在一个聚集人群的平台,留下有趣的故事,分享有价值的资源,这才是社群的精髓。

据笔者了解,在即将到来的7月,德必将联合企业、资方、社群、高校共同举办一场全球化的创新创业社群的交流交易盛会----“国际社群节”。届时,在这场文化创意产业的派对中,“社群”的价值和魅力将会得到完美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