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草又被媒体盯上 是不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青海春天遭遇媒体质疑,除了财务问题外,其产品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其未来骑虎两难

正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极草又被媒体盯上,一篇媒体的质疑将这家被舆论遗忘半年多的企业又拉回到聚光灯前。

5月18日,青海春天(600381)发布公告,回复上交所针对媒体质疑提出的问询函。青海春天认为,媒体质疑的几大客户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都在4%以下,业绩是靠分散的客户完成的,不存在违规嫌疑。此外,公司信息披露及时,业绩补偿上使用回购股份补偿注销的方案合理合法。

2015年初借ST贤成矿业的壳上市的青海春天,刚一上市就业绩大幅滑坡。这家主打产品单一的企业,使用创新性的超微粉碎技术生产冬虫夏草粉末产品,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产品难获国家法规认可,可以说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青海春天回复问询

质疑媒体以前轻后重的方式提出了质疑。质疑问题包括青海春天信息披露不及时、借壳时签的净利润对赌协议补偿方式惩罚太轻,以及青海春天大客户的真实性可能存在问题。

对于青海春天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去年就已经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这个问题不新;关于青海春天对赌承诺没有达成,如何惩罚的方式在青海春天以往的资料中寥寥带过,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但是,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小问题。

关键是媒体质疑的青海春天客户的真实性问题,这是一个新问题,青海春天不得不给出解释。

比如被媒体点名的西安市极草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50万元,却在2012、2013、2014为青海春天依次贡献了3924.29万元、5461.55万元、5490.53万元收入。太原市迪沃特商贸有限公司2013年、2012年为青海春天分别贡献4984万元、4199万元收入,而这家公司2012年的名称还是“太原市迪沃特电力技贸有限公司”,并没有获得“预包装食品销售”许可(也就是超范围经营)。

小代理却为企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间有内幕吗?业内人士都知道,保健品行业的批发商、代理商,一直是保健品行业的“浑水区”,中间门道众多,很多潜规则不规范,容易成为监管空当。媒体的质疑,可以说问到了点上。

青海春天在对上交所的回复函中称,太原市迪沃特商贸有限公司在2014年9月19日变更前的经营范围内即有“预包装食品的销售”一项。但是2013年呢?2012年呢?青海春天没有说明。

青海春天回复称,西安极草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营业收入总额占春天药用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2.55%和2.66%;重庆极草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2013年、2014年营业收入总额占春天药用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48%、1.10%,两家企业收入占春天药用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均不高。另外,春天药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前五名客户营业收入总额占春天药用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5%、11.47%和14.57%,比例也不高。由此,青海春天认为,春天药用的经营成果是公司和分布全国的众多合作商共同努力得来,决非是依靠少数合作商。

根据以上答复,可以看出,青海春天的客户确实很分散,但是在业绩大幅下滑的2015年,2016年又是怎么一种情况呢?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这方面的资料披露更重要。但蓝鲸健康查看青海春天2015年和2016年年报,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资料。

至于青海春天对于业绩补偿的承诺,蓝鲸健康曾查阅该公司上市之前的资料,发现该公司在上市之前对净利润增长确实信誓旦旦,充满信心。不仅承诺了2014年的净利,也承诺了2015、2016甚至2017年利润的高增长。

根据2015年2月出具的“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青海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之补充独立财务顾问报告”,列明:青海春天 2014 年度、2015 年度、2016 年度及 2017 年度实现的经审计的税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31,827.64 万元、36,337.56 万元、39,753.54 万元、42,656.57万元,上述净利润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计算依据。

而此后的财报显示,青海春天除了2014年实现扣非净利润3.435亿元,完成任务外,2015年至2016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223亿元、2.104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只实现3545万元,越拉越远。

如何赔偿?难道要青海春天的几位大股东赔个底掉?结果让人吃惊,2016年4月16日,青海春天发布公告:其补偿方案为,以购买资产的7名交易对方(青海春天现大股东)以股份补偿的方式进行利润补偿,并非现金补偿。

可见,净利润承诺未达预期的条款已经被青海春天轻易化解。

自己给自己埋雷

提起青海春天,也许一般人还要愣一下,但是提起“极草”,却是几乎家喻户晓。

2014年到2015年是极草在国内市场发展的鼎盛时期,曾经有保健品行业人士对蓝鲸健康表示,如果算上终端的销售额,极草全国市场可以达到60亿元的规模,远超国内任何一个保健品的销售额(直销产品除外),绝对稳坐保健品市场冠军宝座。

但是,没有一个保健品像极草这样——用了解极草的人士的话说——“别扭”。一句话,极草是国内保健品界的一个怪胎。

极草最早标榜,也是它迅速崛起的资本,就是它的“超微粉碎”技术,虽然现在它对此讳莫如深。

利用这一技术,极草迅速把自己的产品和其他冬虫夏草保健品区隔开,不仅创立了高科技形象,而且创立了冬虫夏草产品中的高端形象,成为保健品中“塔尖上的塔尖”,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一策略,让极草成为四不像,失去了立足之地。说冬虫夏草不是食品,不是保健品,也不是药品这个结论怎么来的?呵呵,且听蓝鲸健康再给您仔细叨叨一下。

在国家的药典中,冬虫夏草是中药材,是中药材,一般就不能当作食品对待。那么列位说了,不是啊,不是有当归、田七、山药,这些中药材不是可以当作食品吃吗?煲汤也挺好的啊!

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相关规定,总共有87种中药材可以被当做食品,87种,记住了,被列为“药食同源”的药品,名单可以查到。很多药材想往里面挤啊,可是,没门,至今未批有增加的品种。比如大家喝的凉茶成分——夏枯草,它也不在药食同源的名单中。但是,人家夏枯草或者王老吉还是有实力,另辟途径获得了合法资质,这是另外的话,咱这里先不表。

另外,卫计委还规定了可以当做保健品原料对待的中药材,这个名单有104种。但是无论是药食同源,还是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单,都没有冬虫夏草,因此,冬虫夏草不能当做食品对待。

那么,冬虫夏草可以作为保健品吗?对不起,不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冬虫夏草只有一个身份——中药材。

如此说了,极草可以当做中药对待了?也不行。因为中药必须是两种以上配伍,单一的中药材不能作为中药,也就是说,如果只拿冬虫夏草生产出来的产品,它什么也不是。

不过还有一种特殊的题材叫中药饮片,比如人参等等,可以制成中药饮片,极草算不算呢?这就要归结到极草的制造方法了,中药饮片需要经过炮制,而对于炮制中药是有特殊规定的,因此极草的制作方式决定了它也不能当做中药饮片。

这可倒好,生产规模达几十亿元的极草何去何从?经过不断争取和努力,极草曾前后获得了“青海省综合开发利用优势资源”这张护身符继续生产,争取到国家食药监总局冬虫夏草保健品试点5家企业之一的身份,但最终的结果是,这些身份都被一一终止了。

失去了生产可能的极草,如果要想再次卷土重来,无非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继续争取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审批,获得特批,但这种可能性渺茫。另一种可能就是改变生产工艺,用传统的中药生产方式获得面世的可能,但是这样其竞争优势就会失去,真是骑虎两难!

青海春天在一番斟酌之后,于2016年4月收购了三普药业旗下6种中药产品的经销权,原因在于这6种产品都是以冬虫夏草作原料的药品,青海春天似乎可以借此转战中药市场,不至于被困死。

但是,这紧接着又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青海春天没有药品销售渠道和力量,以往的销售模式是专卖店推广。那么,它怎么能够全面转变渠道,主攻药品市场?而且,三普药业的6款冬虫夏草中药并没有进入医保,销售前景颇为暗淡。

如此看来,青海春天未来的日子不可能好过,还会继续成为媒体议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