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其他电视人都忙着下海经商创业,或者是转变台风时(比如最近主持诗词大赛和朗读者的董卿),央视新闻频道元老级人物白岩松却似乎“岿然不动”,除了做新闻、就是出书和侃球,白岩松似乎真的要在央视待到退休?白老师虽然不玩朋友圈,但常常在朋友圈刷屏。对于最近武汉砍头血案等社会新闻里记者缺席、自媒体打脸的现象,白岩松幽默地评价道:“(记者都不去现场了),这好比没人种地,大家都去炒菜了。”
以下全文:(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ID:zgbyzcw)综合整理自新闻晨报、水米糕饭局)
央视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白说》之后,与新闻1+1栏目组同仁共同出版了“说了不白说”的新作——《万事尽头,终将如意》,新书中白岩松以媒体人的视角,从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等多方面介绍了巴西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
谈媒体——都不种地了,全是炒菜的
记者:里约奥运会去年已经结束了,《1+1看巴西》也播完了,现在出这本书,还会有很多人看吗?
白岩松:一个节目、一个栏目做了点事情就会起到一点点的改变作用。我们不指望这本书卖多少,但起码又为了解巴西添了一块砖。我觉得任何一个媒体不要抱着一夜间要改变多少的心态。一堵墙建起来,不就是一块砖一块砖慢慢往上垒?如果天天想着弄出来有多少人看,这个东西(反而)弄不出来。做你该做的事,就像《道德经》最后四个字“为而不争”,意思是去做吧,但不必争什么结果。
我觉得很多媒体人一定要到现场,现在很多的事实都是想象的。前几天还有人转一篇文章,谈及某地一宗命案,大家都在议论,现场的记者有几个?现场既包括凶案现场,包括他们的家乡,还包括对心灵现场的探寻……
媒体不这样做,时间长了会很麻烦的,都不种地了,全是炒菜的,粮食在哪儿?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有新兴媒体,我都不看重,我看重的是媒体这两个字。我们都会慢慢回到种粮食的。你说我们只是一小波种粮食的,不管种出来的东西怎样,但好在还在种。所以不求结果,做。
谈网红——可能骨子里是个“段子手”
记者:很多网友给你一个“网红”的称号,你怎么看?
白岩松:当时我第二天就回复了,我是“网白”,因为我姓白。做什么样的事,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语言,一个媒体人要根据面对的新闻事实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可能我骨子里是一个“段子手”。但是当你面对不同的新闻的时候,你要有新闻人的职业感,这是职业素养。如果将来真不在CCTV了,咱们再一起考虑“网红”的事吧。
谈新闻——不同新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记者:大家觉得现在央视的严肃新闻做得越来越亲民活泼了,你怎么看?
白岩松:新闻应该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讲,讲故事不是虚构,是非虚构,要借鉴讲故事的很多模式。我很早就提出来必须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做好传播。我自己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做,不能用做论文的方式天天播报很多的资讯。但是,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边界,不同的新闻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一些新闻就该是严肃看待,有一些新闻就该是轻松面对。但总的来说要符合传播规律,这点最重要。
谈阅读——阅读的好时光还没来呢
记者:这么多年你一直在做阅读推广工作,怎么看待国内阅读推广工作的现状?
白岩松:现在正在积极好转之中。我早就打过气了,我说阅读的好时光不是过去了,而是还没来呢。一个人均阅读4.58本的国度怎么会悲观呢?等他吃饱了穿暖了喝足了,下一步干什么?过去中国人玩命吃,现在到处是跑步的、减肥的。过去我们追各种名牌,将来就不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生长吗?“诗词大会”火了,“朗读者”上路了,文化类型的东西也在增长,中国一年出版的新书几十万种,好书太多了。我相信未来的阅读一定会越来越好,不是别的因素,而是一个人吃饱了穿暖了之后,就会给自己更高的娱乐。
谈心境——为而不争,求静不得
记者:你现在的心境如何?
白岩松:就是心静。《曾国藩》有两个关键词,一曰诚,二曰静。我的心境是为而不争,求静不得。
谈快乐——中国人对于拥有的东西不太在意
记者:你觉得巴西人的快乐从何而来?中国人学不学得来?
白岩松:巴西人对于拥有的东西放得很大,对于没有的东西不那么焦虑。而现在中国人对于拥有的东西不太在意,对于没有拥有的东西却玩命要有,然后就产生了巨大的焦虑。可你想过没有,你有的东西呢?在巴西很多事都很慢,只有四件事快,开车快、花钱快、踢球快、离婚快,剩下的都是慢,不着急。这种幸福指数、快乐指数,跟不那么着急有关。
最近这一两年,白岩松忙着回答一个千篇一律的提问:“你怎么还没从央视出来?”
白岩松很坦率:“将来辞不辞不知道,我现在不是还在嘛。我已经有很多年,不去想5年之后的事情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他说,现在有人再问他这个问题,他会反问对方:“那您说我去哪儿呢?”对方一般会说:“去新媒体啊。”他又会接着问:“具体哪家呢?”据说,此问无解。
谈对央视怀有怎样的感情?
白岩松说,他最关注的是一个地方背后的人,比如台长怎么样,主任怎么样,同事怎么样。
2014年9月的一天,白岩松正在参加母校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庆活动,突然接到电话说,老台长杨伟光去世了。
他顿时热泪盈眶,然后就悄悄地走了,没法继续在那里欢庆了。一边走一边想到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对了,一群人都对了。”
在白岩松看来,杨伟光台长是一个改变很多人命运的人,他尊重规律、尊重时代,更尊重了期待。他当台长的时候,开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等,当时多少人希望能进中央电视台工作啊!
白岩松记者会晒绿色低碳“三法宝”
“90年代的时候,我的工资不高,但只要说我是《东方时空》的记者,别人立即肃然起敬,那就是一份职业荣誉感。我为现在很多年轻同行没有体验过这样的职业荣誉感,感到真正的遗憾。”
白岩松说:“我常常跟年轻同行说,真的,90年代那样的日子,不给我工资我也会干的。”
当然,除了人的因素之外,白岩松还有别的考虑。那就是,因为新闻还在这儿。
像里约奥运会,他可以行走在各个场馆,真正直接贴近奥运会。而现在大多数新媒体没有采访权,当然也就没有这样的便利。
在白岩松的新闻生涯中,印象深刻的那一瞬间,真的不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会,或者中国入世等,而是2008年汶川地震直播的那一夜,走出直播间的时刻。
他一打开手机,一下子涌进了近千条短信,以前只有除夕夜遇到过这种状况。真是铺天盖地,用了几天时间才看完。
作为一个新闻人,汶川直播那一夜是最难忘的。
年轻人经常说这不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白岩松会说,朋友,回忆上一个百年,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二战,如果你生活在那时候,请注意,绝大多数的可能,你不是英雄,而是炮灰。所以庆幸吧,为你生活在如今这个时代里头。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白岩松说这句话让他感受颇深。真正知道的人不会什么都知道,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凿一口深井;相反,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他不知道什么。白岩松谦虚表示自己属于第二种人。
他深切希望现代的年轻人能趁着年华尚好多汲取知识的营养,而到了一定年龄后要开始做减法,缩小涉及的圈子,认定最想做的事情,用心去打造一口属于自己的深井。
说到自己的20岁,白岩松分享道,唯有把幸福与痛苦相联结才足以形容这段青春岁月。与很多“过来人”不同,白岩松不认同把青春过度美化的做法,因为在他们那个年代流行这样一句话:“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
纵然20岁是一个哪怕面临无数挫折都敢好奇未来的年纪,20岁仍充满太多煎熬,需要面对无数个第一次、应对压力、面临抉择。因此,白岩松表示一定要用最幸福和最痛苦这两个标准来判断20岁,否则会让“后来人”对青春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