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会是一笔“代孕”生意吗?

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这个冬天不太冷,雾霾天也阻隔不了向前狂奔的势头。

创业寒冬季、裁员高潮期已经成为了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创业者挂在嘴边的名词了。确实,红利消失、流量变存量、巨头把控,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变了天,大佬们都开始念叨下半场、新风口了。

而且,雾霾笼罩着神州大地,门都不愿出的人更不用说骑自行车了。据我肉眼观察,路上自行车大幅减少,只有不多的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从浓雾中冲出来,然后消失在浓雾中。

但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这个冬天不太冷,雾霾天也阻隔不了向前狂奔的势头。

寒冬季、雾霾天,依旧春秋鼎盛的共享单车是一笔“代孕”生意吗?

甚至视线不用拉回2016年,2017年还不到一周,共享单车领域就涌入了近16亿人民币的资本,一个新的玩家。

2017年1月3日,钱江实业董事长王璟煜宣布,已经建立“西游电单”团队,将用电助力自行车进军共享单车,预计2017年1季度前在上海投放。

2017年1月4日,摩拜单车就宣布完成了D轮融资,2.15亿美元。有媒体报道称,这个较早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老玩家俨然成为了独角兽。同日,对手ofo表示,已准备了充足的“弹药”,可以应对各种竞争。

2017年1月5日,当大家都还未从摩拜融资和ofo高调回应中缓过来的时候,杭州的骑呗单车就宣布完成了1亿元A轮融资。

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战争将会空前激烈。那么,缘何在寒冬季、雾霾天,共享单车却持续热度不减,春秋鼎盛?

对于逐利的资本和商人,“解决公众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的理由未免过于冠冕堂皇,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有利可图和有机可乘。

自行车这样的线下出行项目,与互联网领域中的“二八定律”并不契合,地域性的壁垒要远远高于技术与运作模式。

重点城市的攻坚战也伴随着“所见即所得”逻辑进行着。缴纳押金取车使用的运营模式,也让第一个闯入用户视野的单车获得了深度绑定用户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使用ofo缴纳了99元的押金,下次用车的时候,会再缴299元的押金选择摩拜单车吗?很显然不会。

寒冬季、雾霾天,依旧春秋鼎盛的共享单车是一笔“代孕”生意吗?

因此,共享单车领域的巨头玩家纷纷跑马圈地,占领地盘。在这样的模式驱动下,谁能占领的地域多,谁就能绑定用户。

这给了后来着绝佳的切入机会。如果从高空上对共享单车的并发地进行俯视,可能就能看出来这个局面与中国春秋战国的时期非常相似——诸侯并起。

不过在快速扩张发展之下,共享单车还存在着硬伤——盈利模式并不理想。

根据品玩(Pingwest)的报道,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单车的回本周期已经达到600天,可是又有多少公用自行车能够支撑600天呢?

根据速途研究院2017年1月4日发布的《2016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报告》数据,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为0.49亿元,2017年市场预计达到1亿元,用户将达742.1万人次。

就其市场语气来看,根据2016年年末36氪发布的《共享单车,真假风口的幕后战事》一文中对市场规模给出了预测:

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也并不大,根据多位摩拜、ofo投资人向36氪披露的财务模型,中国市场一年的收入,在理想情况下,一共也就是180亿到300亿人民币的盘子,而滴滴代表的网约车,市场预期规模超过五千亿。

这个规模与资本和玩家的涌入热情俨然很不匹配。在品玩看来,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了一个“人造起来的风口,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游戏”。

那么,共享单车是风口还是泡沫呢?这些后来者怎么能不清楚呢?那他们图的是什么?市场上还能承受多少玩家?

如果将罗胖在2017跨年晚会上所谈及的观点应用到这个领域内,或许能给出一个预测——后来的进入者乃至共享单车进入者,做的可能都是“代孕”生意。

寒冬季、雾霾天,依旧春秋鼎盛的共享单车是一笔“代孕”生意吗?

在地方市场上迅速铺起来,然后绑定一批用户,坐等巨头来并购收割,然后爬上岸,套现走人?但在持续膨胀的情况下,有人愿意接这个盘吗?

在2016年9月,爱范发出评论称,卖给政府或许是一个好的归宿:

“共享单车”本来就不是一个指望靠普通民众过活的创业项目。唯一的“解药”实际捏在政府手里。搞了半天,“共享单车”也许根本不是“共享经济”,他们只是在“盘算”如何把车卖给政府而已。

反观已经成长为领域巨头摩拜和ofo,持续在国内攻城掠地的同时,都开始开辟海外市场,ofo已经有了行动。资本的疯狂涌入下,政府接盘的可能性已经大大降低。

据36氪在2016年的报道,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判断,目前市场尚未饱和,单车大战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野蛮初始期,明年(2017年)3月份才是决战。

决战是否会如期到来尚且未知,但必定会有。决战之后,将会谁主沉浮呢?且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