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3659亿!小米集团,打通“任督二脉”

出海故事不好讲

文|侃见财经

毫无悬念,小米再次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其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小米集团2024年全年总收入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激增41.3%。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四季度单季业绩更为亮眼,其四季度单季营收109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同比大幅增长48.8%;四季度单季经调整净利润 83 亿,同比激增69.4%。

从这份财报来看,小米“爆表”业绩背后,是核心业务的三级跳:

智能手机方面:全年出货量1.69亿台,全球市占率13.8%,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

智能汽车方面:汽车业务全年收入328亿元,第四季度毛利率攀升至20.4%,亏损收窄至62亿元;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方面:业务收入达1041亿,首次突破千亿,同比增长30%,毛利率提升至20.3%;

整体而言,小米的这份财报非常优秀,但从股价走势看,市场对于这样的成绩已早有预期。

财报披露的第二天,小米集团股价冲高回落,收盘仅小幅上涨0.95%。当然,虽然业绩披露后表现一般,但瑕不掩瑜,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米堪称中概股中“表现最亮的仔”,仅2025年的股价涨幅就接近50%,最新市值更是超过了1.3万亿港元。

打通“任督二脉”

从目前来看,小米已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而助其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无疑就是最近风头正盛的智能汽车业务。

作为小米集团的核心业务之一,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表现相当亮眼。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的首年交付量就达到了13.68万辆,超过了原定目标的36.8%;其售价近53万的SU7 Ultra上市3天锁单破万,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伴随着交付逐渐“放量”,小米汽车业务全年收入328亿,第四季度毛利率攀升至20.4%,亏损收窄至62亿。

从目前来看,智能汽车业务已经成为稳定的“第二增长曲线”。当然,除了可以给小米业绩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之外,智能汽车业务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提升小米的形象,帮助小米实现高端化转型,并全面辐射至其他业务。

以手机业务为例。2024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1.69亿台,同比增长15.7%,全年营收达1918亿,同比增长21.8%。

相比于其他业务,小米手机的增速并不高,不过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3.8%,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是2024年全球前三厂商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可见小米手机在不断下行的市场环境下成功顶住了压力。

除了稳住市场份额、实现逆势增长之外,小米手机在价格方面同样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销售价格从2023年三季度的997.0元增长到了2024年三季度的1102.2元,同比增长10.6%;今年小米的旗舰机型小米15涨价了200元至300元,起售价则上涨了500元。而据第三方数据,小米在中国区的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3000元以上)在整体智能手机中占比20.1%,同比大幅提升了7.9%。

从人群方面来看,智能汽车业务的“大火”更是帮助小米开拓出了大量女性用户人群,实现了用户圈层的多元化。

据雷军在直播时透露,目前小米SU7的车主中,女性用户占比近一半,其中不乏同时使用iPhone和小米产品的用户,而iPhone用户也占到小米SU7车主的56%;此外,供应链消息,小米首款小折叠智能手机MIXFlip的备货量已加单约42%,达到了50万台左右。小米高管透露,小折叠上市后一直供不应求,55%为女性用户,32%的用户来自iPhone用户的换机。

整体而言,智能汽车业务在营收、用户、品牌等方向都做出了贡献,并给小米带来了全方位的提升。从股价来看,智能汽车业务也是小米站上1.3万亿市值的关键一环,从2024年3月小米汽车上市开始计算,小米的股价涨幅已超过300%。

出海故事不好讲

不可否认,目前的小米确实势头正盛。

但是,从股价来看,资本市场已经提前做出了反应。

财报披露的第二天,小米集团股价冲高回落,收盘仅小幅上涨0.95%。

自进入2月末以来,小米的股价便一直在49到56港元区间上下震荡,市值则一直徘徊在1.3万亿港元。

从目前来看,如果小米想要再让股价再进一步,那么除了如今的三大核心业务之外,小米还需要找到更多的新故事。

或许小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此前的全球发布会上,卢伟冰透露小米高端化步入全新阶段,手机、汽车、AIoT 业务加速出海,还将在海外正式推出大型家用电器。很显然,小米将新故事寄托在了出海上,以求通过海外市场找到更多的增量。

目前,小米的大家电已开启出海征程。此前卢伟冰表示,今年小米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已经在东南亚开始开售,“目前空调的增量销售非常不错。东南亚市场是日本品牌在主导,但是以0.5匹、1匹等老机型空调为主,我们去做1匹、1.5匹的变频空调,完全是碾压式的。”而对于目前大火的智能汽车业务,出海时间则定在了两年后的2027年。

整体而言,由于小米通过手机出海已具备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过想要成功出海仍面临着不小挑战。

以手机业务为例。虽然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核心打法还是离不开性价比,高端化迟迟无法突破枷锁。

而导致小米手机困于性价比的原因,则跟海外不同的销售方式有关。据报道,欧美市场手机主流购买方式以运营商主导的合约机模式为主,像北美市场,在正常档位话费套餐的基础上,签订两年每月加价几美元的话费套餐,便能在部分促销活动中“白嫖”上一代iPhone或三星Galaxy机型。而纵使国产品牌在定价层面便宜100-200美元,也很难打过近乎“免费”的苹果与三星。

此前,小米曾在电话财报会议中表示,在海外市场,小米将专注于欧洲、东南亚、中东、拉美以及非洲,虽然在这些市场推行高端化可能会遇到一些压力,但其将进一步探索其可行性。可见想把出海这件事做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推荐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