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财经v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之下,智能驾驶芯片日益成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它就像是智能汽车的“大脑”,承载着车辆对周围环境感知、决策和控制的关键任务。近年来智能驾驶芯片市场日益热闹,众多企业都在纷纷入局,试图在这片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黑芝麻智能上市即破发的情况,为这场激烈的智驾战争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也引发了人们对两者未来发展走向的深入思考。
智驾风口下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智能驾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辅助驾驶(ADAS)到自动驾驶(AD),汽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智能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而这一增长的背后智能驾驶芯片功不可没。
一般而言,智能驾驶芯片主要分为GPU(图形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专用集成电路)等类型。其中,ASIC由于其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进行设计,能够在功耗、性能和成本上实现较好的平衡,成为了当前智能驾驶芯片的主流发展方向。英伟达凭借其在 GPU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在智能驾驶芯片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智能汽车中。同时,英特尔、高通等科技巨头,也纷纷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首先,随着智能驾驶等级的提升,其对芯片的算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L3 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需要芯片具备数百甚至上千TOPS(每秒万亿次操作)的算力。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各大芯片厂商不断研发新技术,提升芯片的性能。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英伟达的Thor系列算力1000-275TOPS,Orin-X 254TOPS;Mobileye的EyeQUltra 达到了176TOPS;EyeQ6H 45TOPS,EyeQ5H 24TOP;高通的SA8650P 达到了100TOPS;SA8775P达到了 72TOPS;SA8620P 达到了36TOPS;特斯拉的HW3.0 144TOPS;HW4.0 720+TOPS。
总的来看,各大车企以及智驾服务商推出的算力芯片,正在快速发展的智驾产业趋势推动下变得越来越强。
其次,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智能驾驶芯片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并与软件发生日益密切的联系。在汽车芯片集约化发展之下,将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个芯片中,减少外部电路的复杂性,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已经日益变成了一种趋势。
同时,智能驾驶芯片的发展离不开软件的支持。软件定义汽车的趋势使得芯片与软件的结合更加紧密,芯片厂商需要不断优化软件算法,提升芯片的智能化水平。
智驾芯片双雄对决,黑芝麻智能哭了,地平线笑了?
作为两家几乎同时间起步的人工智能芯片和算法服务商,黑芝麻智能与地平线,在国内智能汽车领域名声在外,并且两者地位也是旗鼓相当。
其一,两者在技术层面不相上下。黑芝麻智能成立于2016年,公司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推出的华山系列智能驾驶芯片,在性能上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黑芝麻智能的华山系列芯片,采用了自研的神经网络加速引擎,能够实现高效的深度学习推理。其中,华山二号 A1000 芯片的算力达到了58TOPS,在中低端智能驾驶芯片市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而地平线的成立时间,几乎与黑芝麻智能相当,也是国内智能驾驶的先驱企业之一。地平线旗下的征程系列芯片,采用了自主研发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构,能够高效地处理深度学习任务,征程5芯片的算力高达 128TOPS,在性能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智驾行业内更是声名在外。
其二,黑芝麻智能与地平线在市场份额、影响力等方面,也是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地平线的市场份额明显高于黑芝麻智能,其与众多知名汽车制造商的合作关系,为其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众多知名的客户中间,地平线与理想汽车联系紧密,还与大众汽车、比亚迪、蔚来汽车等保持着紧密的技术合作与往来。在客户资源方面黑芝麻智能也不遑多让,其合作的客户,不仅覆盖了比亚迪、东风、吉利、一汽、江淮、陕汽等众多车企,还与众多Tier 1供应商合作,形成了众多全新技术方案。
不过,黑芝麻智能尽管也在积极参与拓展市场,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客户资源方面,仍然稍逊地平线一筹。
其三,地平线在发展策略上,与黑芝麻智能的策略并不相同,各方面的影响也自然相差甚大。
前者是高中低全覆盖,后者则主要侧重于中低端市场;前者注重与汽车制造商的深度合作,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后者更倾向于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吸引客户来选择自身。当然,目前来看,黑芝麻智能也在加大研发,向高端市场迈进。
不过,从当下来看,在国内如此“卷”的市场环境下,黑芝麻智能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并不容易。
新智驾战争下的行业变局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比亚迪这个国内最大电动汽车厂商加入智驾行列,国产电动车的“智驾”,早已经从之前的加分项,变成了“必选项”。国内消费者对智驾“能用”与“好用”的区分将会更加明显,智驾体验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将成为用户衡量车企智驾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双方围绕技术、体验优化、商业策略的全方位的比拼变得愈加激烈。
在技术创新层面,端对端大模型技术、多模态大模型应用以及智能底盘融合技术等正在加速融合演进,推动车企智驾走向全新的水平,AI车用算力芯片市场竞争将会加剧。比如,在端对端大模型等多重技术加持下,通过深度学习直接建立传感器输入(如摄像头、激光雷达),到车辆控制信号(转向、制动)的映射关系,从而迅速提升智驾决策的连贯性,适应长尾场景(如突发障碍物、复杂路口),减少规划引擎的局限性。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的跨模态感知“大脑”升级,让智驾大脑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环境的理解,提升在恶劣天气(雨雾、强光)下,通过多传感器互补提升目标检测精度,结合V2X(车路协同)实现全局交通流。在智能底盘技术支持下,通过域控制器实现底盘动态的实施协同控制,实现高阶智驾的毫秒级响应,车身姿态自适应,能量回收优化等。
不难看出,新技术正在全面提升和优化传统智驾体验,推动智驾迅速逼近L3+自动驾驶水平,让智驾迅速变成一种全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国内智驾对高性能算力芯片的要求变得愈来愈高,特别是英伟达、高通等国际芯片巨头,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布局,以及更多新兴创业公司的加入,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的竞争将变得更加白热化。
从中长期来看,智能驾驶芯片市场将会加速整合,行业内寡头局面会逐渐形成,同时出于分摊研发费用考虑,头部智能驾驶芯片公司与车厂、软件开发商的合作将日益紧密。从中期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驾驶芯片行业可能会出现整合的趋势。一些技术实力较弱、市场份额较小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或被收购。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作为行业的领先者,可能会通过收购等方式,扩大自身的业务规模和技术实力。同时,汽车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可能会与少数几家芯片厂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也将加速行业的整合。
从长期来看,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芯片厂商、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等各方的合作。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对芯片的性能和功能要求也将越来越复杂。单一的企业很难在所有领域都具备优势,因此合作共赢将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发展模式。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可能会与更多的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芯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互利共赢。
总的来看,尽管目前黑芝麻智能与地平线,已经做到了业内靠前位置,但想要在这场激烈的智驾战争中最终胜出,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智能驾驶芯片市场的发展,将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的方向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