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25周年,李彦宏的全员信到底说了什么

李彦宏还在众里寻“他”。

文|唐辰同学

“百度”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两个字。

1月1日,元旦伊始,也是百度成立25周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晚间发出的内部全员信刷屏。我们能从中明显感受到李彦宏在积极的尝试与外界沟通,将自己的思考、百度的努力传递出去。

但正如此前唐辰分析,对百度来说,也是对李彦宏个人而言,他需要在技术理想主义和网红流量玩法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在宏大商业叙事与用户个体痛点需求之间,找到沟通的契合点。

李彦宏说了什么

整体来说,这封信的信息量很大,主要有三层意思:

回顾来时路,不忘百度“技术改变世界”的初心。李彦宏从当初北大资源宾馆的两间小屋说起,七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开始一段改变中国互联网历史的创业旅程,至今百度走过25年。

分享自己对技术的思考和理解,再次强调技术创新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李彦宏是绝对的技术理想主义者,百度也由此形成浓郁的工程师文化,这是整个公司的根基。他在信中写道,“25年来,我们始终走在技术的最前沿,始终相信技术创新才是百度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多年来一直把超过收入20%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上,并且不遗余力地尝试把最前沿的技术产品化,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坚定地在AI技术上探索创新。这也是李彦宏的“思想动员”。百度在过去一段时间遭遇过不少非议,需要创始人稳住局面。他既期待2025年“超级应用将井喷式增长”,也似乎在坦然回应近期的网络热点话题,他表示,“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也意味着要冒更大的风险,要承受高于同行的失败概率,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甚至白眼,要不断试错,要知道哪一天方向走错了需要迅速调整方向,重新出发,甚至要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醒的认知,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

2025年开局,这封信百度再战的“压舱石”,重要性非同一般。但我留意到的是全员信开头,也是被多数人忽略的一句话:“'百度'这两个原本毫无意义的汉字,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在唐辰看来,这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两个汉字。实际上,百度25年来,一直在不断地诠释这两个字,拓宽“使用百度获取信息,找到所求”的内涵和边界,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含义。

它更加完整的表述是包含这两个字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也是“百度”二字的来源。在“百度”的官方百科词条里,还清楚的写着:“百度”二字,来自于八百年前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这句话描述了词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而对应到李彦宏和百度身上,这个“他”是百度的使命——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也是他们对“技术改变世界”梦想的执着。

我眼中的百度历史坐标

之所以重点关注到这句话,与我在百度的两次面试有关。一次是2014年,一次是2022年。起初,我并没有在意这两个年份。当我开启上帝视角,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发展坐标上,寻找百度的痕迹时,这两年竟然十分的典型。

2014年7月,我第一次参加百度面试,岗位是百度贴吧的产品运营经理。这个时期,贴吧正如日中天,是百度也是中国互联网社区型产品的门面。按照现在的说法,贴吧就是当时的“超级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另外一个超级应用微博,经过四五年的发育,已经呈现出王者之姿,于当年由新浪微博正式更名为微博,并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微信也在这一年推出微信红包,实现支付业务的“诺曼底登陆”,也将微信真正推上国民应用的巅峰。这背后最大的驱动力是5G网络的快速铺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袭来。

这也是百度发展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百度201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百度在移动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14年第三季度移动流量超越PC,第四季度移动营收占总营收比例达到42%,12 月份移动搜索收入首次超过 PC。

另外一方面,百度2014年发现Scaling Law。即“可缩放法则”,或者“尺度定律”,被业界认为是大模型预训练第一性原理,即训练数据和模型参数越大,模型的智能能力就越强。其智力支撑是在此前的2013年,百度成立了全球首个深度学习研究院。

这个发现在最近也被媒体普遍报道:百度最早发现大模型核心理论Scaling law。其源头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报道称,尽管美国在AI模型创新方面一直被视为领先者,但最新的讨论显示,中国在探索这些概念上可能更为超前。业界意识到,百度在OpenAI之前就发现了Scaling Law。

前者让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完成卡位,并向更深的领域前进。李彦宏在百度2014年会发表主旨为“移动时代,进攻时刻”的演讲时,他表示,在移动大潮到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站稳脚跟,为即将到来的冲锋积蓄了力量!

而后者,则让百度在AI领域的布局,领先国内同行,甚至国际同仁。同样是2014年的演讲,李彦宏提到,百度大脑正在引领人工智能的方向,语音和图像识别技术已经与世界比肩,“干得漂亮”。

人工智能对于百度的意义,李彦宏在2017年的百度内部信里再次明确,“科技之于百度,从几年前开始到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心就在于人工智能。”

2014年的市场氛围,就和李彦宏在公开信里所描述的十分相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级应用经过前面数年的孕育,开始爆发式增长。现在的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赋能的AI原生应用正在各行各业各种场景迅速普及,虽然超级应用尚未出现,AI的实际渗透率已经不低,并且将在2025年继续井喷式增长。”

2022年下半年,我再次来到百度面试,岗位是移动内容业务的传播岗。这正是ChatGPT掀起AI大模型浪潮的关键节点上。此时,内容和信息流业务既是百度深挖的护城河,也是百度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这也意味着,李彦宏所说的,百度多年来,一直将超过20%资金投入研发,信息流业务是最大的“血液保障”。

2022年年底至次年年初,ChatGPT将人工智能推向AIGC时代。这个时期,信息流业务又是大模型训练最靠谱的语料库。超大规模的数据量、算力和神经网络规模使得模型产生了“智能涌现”。

目前,“智能涌现”最通俗的解释,还是来自李彦宏,他认为过去的人工智能是,想让机器学会什么技能,就教它什么技能。教过的,有可能会;没教过的,就不会。大模型出现“智能涌现”之后,以前没教过的技能,它也有可能会了。

百度还在路上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李彦宏迎来“人工智能的百度时代”。他看到了C端应用正在爆发,以及B端落地更加纵深。以百度文库为例,2024年,一些做AI应用的公司,大手笔的砸钱,以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广告投入,来“购买”用户。这像极了移动互联网早期,各大应用为争夺用户烧钱推广,补贴,撑起一个流量泡沫,但最终的用户留存却是个未知数。

相比之下,AI重构后的百度文库,已经表现出超级C端应用的潜力。官方透露,文库有4000万付费用户,AI MAU已经达到7000万,AI DAU年同比增长了150%,付费率提升了60%,可以说是大模型To C最先实现商业化的应用之一,实现自我造血。

从付费量级来看,Copilot给微软贡献了120亿美元营收,每位用户每月30美元,付费用户规模大约在5000万量级。OpenAI每月付费用户约为1100万,主要是ChatGPT付费用户。如果从AI付费产品赛道来看,百度文库已经弯道超车,吸引了大批用户为文库的AI功能买单。

百度文库在智能生产力上的探索,成为其寻找商业化路径上的利器。例如在智能PPT市场上,不仅份额已超八成,还覆盖多样化的场景。我一直有个观点,一款产品只有具备可行的商业化模式,才能够实现自我造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百度文库为百度也为行业,树立了榜样。相对而言,B端应用的核心则在于场景落地,虽然早期主要集中在客服营销、知识助手与办公助手等方向,但现已逐步向更多垂直行业渗透,深入企业核心场景、创造价值。这一点,与C端用户追求的流量获取、新用户抢占形成鲜明对比。

在百度世界大会2024上,百度智能云宣布,超过六成的央企和大量民营企业正在联合该平台进行AI创新,千帆大模型平台已经帮助客户精调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这充分体现出B端市场对AI技术落地的渴望。

显然,云+大模型正成为B端应用落地的最佳模式,目前,百度智能云已经在能源、电力、制造、金融、交通、政务、互联网、教育、电商等数十个行业、几百个场景中落地大模型应用。

据此前信息透露,百度将于2025年初发布新版文心大模型,下半年发布文心大模型的5.0版本,这可能是一个对标GPT5的版本。

就像李彦宏所说,人工智能很像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这意味着它不是三五年就结束,不是一两年就出现“超级应用”的过程,它更像是三五十年,对于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个非常彻底的重构。

这个过程,百度还在路上。百度25周年,李彦宏也还在追逐他的技术理想主义,希望技术改变世界,这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这封全员信,或许也是李彦宏在给自己加油打气。

那么,也会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李彦宏和百度,做好战斗准备了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