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降薪裁员潮愈加残酷,光伏龙头要“过紧日子”了

产能出清实在是“难倒”了整个行业。

文|华夏能源网

“你明天的临时工找好了吗?”一光伏企业员工老李最近的烦恼是,每天回到家都要面对妻子忧心忡忡的过问。

今年老李所在的光伏企业,面对低迷的市场降低了开工率,原本忙碌的产线停了一大半。排休状态下,一个月上不了几天班,让那些依靠绩效拿工资的一线制造岗位收入锐减。但“上有老小有小”的中年人,没资格谈躺平。面对妻子的唠叨,焦头烂额的老李不得不利用排休时间干起了临时工——但大环境的经济周期不止影响了光伏行业,就连快递分拣这样的岗位也要靠“抢”。

老李生活的这座城市,聚集了多家光伏大厂。随着行业调整的深入,各家状况大同小异,大量员工遭遇调休、放假甚至被优化,使得当地临时工岗位供过于求,连工价都被拉了下来。

而接下来,光伏“老李们”的日子恐怕还将更难,你很难想象有多少新能源企业老板为整体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愁白了头。随着出口政策、行业干预到企业自律方方面面开始“落刀”,光伏行业毫无悬念的开启了新一轮裁员潮。

龙头企业新一轮裁员、优化开启

距离春节还有两个月时,一些企业就早早开启了放假模式。早在10月份就有多家企业传出放假至明年2月份的消息。

前几天,某光伏大厂生产基地发布放假通知,“自12月5日开始放假,假期将持续至2月12日;期间公司宿舍不开放。”这意味着全员回家过年。

另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有企业其实自6月初就开始给产线“放假”了,原本计划到8月底复工,但之后又推迟到明年2月底。

放假,意味着收入无限期的下降。有企业内部通告称,放假期间发放底薪并缴纳社保;有的则是“公司仅承担基本工资”,也就是说连五险一金都要员工自己承担了。

还有更坏的消息,放假降薪还蔓延到了海外基地。11月初,某电池片龙头在泰国的组件、电池片工厂均传出放假通知,放假时长分别为60天和30天,期间企业仅发放75%的工资。

虽然降了薪,但工作岗位至少还是在的。

而据“策哥论光伏”创始人胡志强了解的情况,“目前多个一线大厂,都直接进入了新一轮的裁员。”

经历了多轮惨淡的财报季,企业在压缩人工成本上愈加果断。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裁员受影响比较大的是电池片、硅片及硅料这三个环节。比如,某硅料大厂内蒙古基地随着停产检修就传出了裁员消息,被裁人员给予N+1的补偿。

另一家光伏企业电池片基地,则被内部人员曝出“裁员25%”的消息,按此比例或将“优化”掉600多人。该企业对于优化人员给出三个选择:一、降薪,给1980元月薪,上一休六;二、离职,1980元+500元的离职补偿金,之后可以领取失业金;三、转岗至一线,这种选项针对的主要是一些职能部门人员。

另一裁员的“重灾区”是部分企业近两年来的新增业务板块,大厂本着“砍掉尚不赚钱的业务”这一原则,人员缩减早在三季度末就提上了日程。

还有的企业,上一轮的裁员主要针对的是没有订单的基地;而本轮则是集团总部整体规划收缩比例,之后将裁员KPI分配到各基地、各业务部门去落实。

总体来看,各家大厂都在全面收缩人力成本。

此外,下半年裁员还蔓延到了光伏设备企业。一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一家拥有16000员工的光伏设备龙头大厂近日开始大规模裁员,原计划裁员1万人,后因“地方政府不同意”,只批了6000人的裁员规模。

据胡志强了解,至少有两家光伏设备企业(龙头企业)传出裁员消息,“裁员比例约为60%,售后基本全部裁掉。”

还有部分企业采取的方式,被称为“曲线裁员”。类似情况在动力电池企业也有发生,如大幅下调工资水平、技术人员转岗干保安、转签劳动合同使工龄清零等,目的只有一个——逼迫员工主动离职。

裁员背后:节衣缩食过紧日子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今年12月各个产线的排产情况,相比11月份“明显降了下来。”

这样的现状,与人员裁撤互为因果。企业裁员、降本是常见的经营管理策略,再加上订单预期不稳的现状,大多企业优化人员结构的动因是减轻成本压力。

胡志强的看法是,战略收缩成为一线企业普遍现象,并且力度明显,“这或许意味着明年的订单或出货预期也不乐观。”

那么产线都收缩了,人都被裁掉了,再有订单怎么办?

胡志强表示一般有两种办法应对:一种,从市场采购上游产品。当前产业链市场价格低于成本的局面下,一体化企业基本都停下了内部上游产线,而选择从外购买——这也是中上游环节企业裁员更显著的重要原因。

第二,雇佣临时工或内部调岗。“企业即使一线缺人,也不愿再招新员工了,但可以通过中介用临时工,日结工、月结工都有,避免了社保、裁员等成本。”部分职能部门人员逐步被调往一线岗位,“可以说‘工程师抬板子’现象,现在并不稀奇。”

设备企业裁员的原因,也反映出主产业链的困境。链主企业都亏损,就无力支付设备款,而即使有一点微利在当前的市场行情下,企业也会将有限的现金流优先用于“自保”,导致设备企业的经营也大受影响。

光伏龙头的压力其实不难理解。行业洗牌期远远超过一年,在四大环节全部亏现金的局面下,企业出货越多,亏损越重。除了晶科、阿特斯这种依靠海外市场的优势实现盈利外,一线龙头几乎“全军覆没”。

自2023年四季度至今,TCL中环合计亏损超过91亿元,隆基合计亏损超过74亿,通威亏损57亿,就连一向稳健的晶澳也在前两个季度亏损了8亿多,天合也在今年第三季度“绷不住”,亏了13亿多。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各家企业不得不从长计议。

全行业痛在“出清难”

在12月5日刚刚举行的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提到,本次行业周期造成的亏损规模“超过以往三次波动”(2008年、2012年及2018年)。

光伏企业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内外交困问题仍待解决。一方面,国内产能出清不顺畅,行业复苏阻力重重;另一方面,价格内卷已由国内外溢到了欧洲、南美等市场。以组件价格为例,随着欧洲市场、巴西市场等海外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令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风险进一步上升。美国市场,则因特朗普再度上台的特殊政治环境,对光伏企业出海增加了不确定性。

行业和企业的希望在哪里?

国际半导体行业协会(SEMI)中国光伏标委会联合秘书长吕锦标认为,当前的行业现状是中小企业或出局或“躺平”,留在牌桌上的都是前十龙头企业。也就是说,公认的优质产能也过剩的情况下,去产能就成了伪命题。

即使是已经“躺平”的中小企业,想让其出局也并不容易。胡志强认为,企业与地方政府利益绑定太深,企业不是说关就能关的,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出清太难,因此多方均祭出了反内卷“重拳”。

贸易补贴方面,为限制海外市场的过度低价,近日国家将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行业协会层面,先是发文“光伏组件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来整顿行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又在12月5日,组织33家企业举行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题座谈会,并签订了自律公约,以实现控产目的。

在沉重的产能包袱下,上述限价限产的行为能否持续下去?毕竟所谓“自律公约”并无法律效率,还有着阻碍市场化竞争之嫌,可能造成产能出清更加困难。

比如,众多躺平的中小企业,一旦看到市场好转就很有可能要复产了。

在近日的光伏领袖对话中,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就公开直言,“(按招投标的限价政策)成绩考的好就是破坏了规矩?如果规定了低于多少价格就是违法,一边鼓励企业降本增效,一边又说(降本)体现出来的价格是‘违法’的,这不是很违背逻辑的事情吗?”

钱晶说的足够坦诚。各方积极“出招”之下,产能出清之难的本质在于,“市场的手段”和“计划的手段”之间在拉锯和打架。

隆基董事长钟宝申在2024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提出,兼并重组是真正有效解决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手段。“只有引导兼并重组,这几年各地的产能投资,才能够得到合理地整合,而不是硬淘汰、生硬的去浪费掉(产能)。”

而现实的问题,在当前各家龙头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负债规模平均百亿的压力下,实现兼并重组,需要更大的决心与智慧。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