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猪周期了?

按照以往惯例,每3~4年左右,猪肉养殖就会大致走完一个大周期,例如,2014—2018年。其中价格上升周期一般持续16—28个月,下跌周期持续19—27个月。

文|松果财经

按照以往惯例,每3~4年左右,猪肉养殖就会大致走完一个大周期,例如,2014—2018年。其中价格上升周期一般持续16—28个月,下跌周期持续19—27个月。

以此类推,始于2022年这一轮新周期,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价格调整后,生猪价格按理应该接近上升期。

然而要注意的是,猪周期的节奏在这一轮中发生了些许变化。2022年生猪价格快涨快跌,从12.76元/千克上涨至27.66元/千克只用了7个月,随后又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中降回14.92元/千克。并且由此开始了漫长的低价波动期,其间即便出现过短暂的价格反弹期,也多是短期的季节性需求带来。

截至目前,生猪价格依旧维持中低位水平波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1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3元/公斤,环比下跌4.1%。

结合企业年底加速出栏等因素考虑,四季度的供应缺口也大概率已经修复了。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断接下来一段时间内,供给端对于价格上行的支撑作用并不大,而消费端又以弱稳为主。

复杂的行业情况下,猪周期的概念还灵吗?

猪周期出“乱拳”,有企业被打懵了

所谓猪周期,是指猪肉价格会在一段时间内受供需关系驱动出现的周期性变化,是过去常见的一种具体经济现象。

行业在掌握了这样的经济规律后,会通过一些关键数据、指标去预判行业未来的走向。

比如在判断猪周期的触底拐点时,市场过去喜欢用一家或多家规模体量足够大的猪企的破产重组作为依据之一。因为末位者淘汰出局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生猪产能去化已经接近这一轮的极限。

而在这一轮中,其实已经出现了不幸的傲农生物。

财报显示,自2021起傲农生物已连续三年业绩巨亏,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期末,其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达到了-18.19亿元。相比去年整年度,净资产负债情况继续扩大。当前,傲农生物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从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傲农生物是自2019年那波非洲瘟疫驱动的猪价高峰期开始大手笔从饲料业务转型到生猪养殖。

然而入市即高点,此后至今猪价大体呈震荡下滑态势,且作为后来者,傲农生物在成本把控上没有及时形成优势,大规模扩张饲养业务后走进亏损螺旋。

主动减负,因此成为傲农生物存活下来的必然选择。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傲农生物营收规模继续大幅收缩,同比23年同期少了一半有余,仅有22.7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亏损2.79亿元。

不过,预计2024年度,傲农生物营收体量将重回至2020年以前水平。按照行业惯例思考,有理由预判生猪养殖行业的新拐点大概不远了。

现阶段从最核心的问题是,从决定市场价格波动的供需情况来看,生猪市场还没有看到强扭转的信号,也就很难判断新的拐点具体在哪里。

市场规律早已明确,第四季度是一年之中猪肉消费旺季,腌腊需求旺盛。但过去两月,受天气较高温影响,大多地区的生猪腌腊需求未能得到有效释放,供给出栏却在如期增加。

供需速度的失衡,导致11月中下旬生猪价格再次下滑。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11月20日生猪为16.3元/公斤,环比上旬下跌了4.1%;相比9月30日18元/公斤的均价,则累计下滑了9.44%。

而即便后续伴随天气降温,腌腊需求充分释放,带动了生猪价格的提升,也只是常规的季节性表现。持续时间短,价格弹性小,并不足以被看作是大的上行周期。

如果将时间点放宽到明年,在当前合理控制的能繁母猪产能的条件下,按照能繁母猪到猪出栏的10—18个月周期来推算,明年生猪供应大概率依旧充足。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9月增长了0.3%,达4073万头,虽然同比去年下降3.2%,但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4%,供应充足。

所以,在接下来的过年行情中,大概率依旧会有一波小小的猪肉上升期,但波幅预计不高,时间不会太久。

猪周期依然存在,但掌舵者不同了

回归宏观话题,猪周期规律是否失灵,答案其实很明显。

过去,基于国内源远流长的生猪养殖发展史,散养户是这个行业的大主力之一,也是驱动猪周期规律出现的主因之一。原因很简单:

散养户更多是受高价和利益驱动,有着明显的跟风行为,并不会对行业、市场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与预判。

猪价高,经营者盈利爆发,散养户就大幅流入,助推猪肉供给持续攀高。出现亏损后,散养户又开始纷纷跑步离场,市场供给又开始持续减少。如此循环下,整个行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

但是,自从2014年生猪养殖行业开始步入环保严管期后至今,规模化养殖成为大趋势。据统计,我国散养户的比例早就从2009年的70%下降到2023年的32%,与集团化养殖的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这一过程中,行业背后的结构、生产模式、市场策略乃至整个产业链条都被全面重构。集团主导了行业的市场节奏后,过去的市场周期策略自然逐渐略显不灵。

就比如,在当下的这一轮猪周期中,明显下行阶段的持续时间更长。但同时,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却已经有不少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了,且未见市场出现供应大幅增加信号。

这样的现象出现,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由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风格主导的猪周期,在去化速度以及市场敏感度上,反应都更加迅速。

此前行业对2023年的猪肉消费复苏预判过于积极,导致去年生猪养殖面临供应端过剩、降本周期迟缓的双重压力,行业整年度仅在8至10月价格反弹至当年最高点时出现过盈利,其余时间企业均处在亏损期。

市价低迷、企业长周期亏损下,养殖企业不得不主动减产。截至2024年10月,猪价整体的均价同步去年出现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年中时,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猪价短期曾经快速回升到中价位水平,反映出市场调节效率大幅提升。

其二则是企业的成本规模效应,以及智能化养猪红利正在齐齐释放。

从多家企业披露的最新投资者调研资料来看,多家企业的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12元/公斤以下,尤其是两大龙头企业成本管控能力最优。

其中,牧原股份今年10月份内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3.3元/公斤,优秀场线的成本甚至降至12元/公斤以下;同期,温氏股份的肉猪养殖综合成本降至6.7元/斤左右,公司初步规划2025年全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目标为6.5元/斤以下。

此外,巨星农牧10月份的商品猪完全成本则保持在7元/斤以内,规划的2025年商品猪完全成本目标为6.5元/斤。

反映在业绩上,2024年第三季度,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的净利润分别达96.52亿元、50.81亿元,同比大增930.20%、3097.03%,增速远高于行业整体,体现了龙头的引领作用。

得益于生猪价格上涨,叠加企业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包括但不限于巨星农牧、新希望、唐人神、新五丰等生猪养殖上市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

根据卓创资讯监测,2024年1-10月份生猪自繁自养盈利均值344.56元/头,同比上涨393.41元/头,涨幅805.34%。

行情不会缺席,但“稳”才是未来基调

如今,盈利的回升并未让企业失去理智。从当前的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对扩产仍保持谨慎态度。相比之下,大多生猪养殖企业目前更注重优化智能养猪、科学养猪能力。

此前已先后有新希望、巨星农牧分别计划募集27亿元、1.7亿元资金用于数智化升级项目中,以期用智能化设备来提升猪场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养猪。

基于这些养猪市场主体目前的投资倾向,可以肯定,在新的猪周期节奏中,“稳”将继续成为主基调。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猪周期”的具体表现与生猪产业发展特征直接相关,生猪产业由增量向保量提质转变,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通道,生猪价格周期就会呈现平稳、窄幅波动的特征。

所以,足够强大的企业早已在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中,适应了新的周期节奏。

投资同样在跟随这种变化,未来的行情还会有,但下一轮大的上升期中短期可能还要继续等。大众对猪肉消费的需求基本盘还在,行业价值就会延续。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