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启动私募主体监管试点,剑指淡水泉等20家头部私募

涉及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强化监管激励等。

北京打响证券私募主体监管“第一枪”。

6月28日,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北京辖区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主体监管试点工作方案(试行)》的通报,并选取了 20 家私募作为首批试点机构。

据悉,首批试点名单包括淡水泉、仁桥、汉和、磐泽、九坤、乾象、卓识、聚宽、天算、信弘天禾、乐瑞、明毅等机构,涉及股票多头、量化、债券类等20家私募管理人。

蓝鲸新闻从业内获悉,5月底,北京证监局曾发布《北京辖区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主体监管试点工作方案》。其中提到,试点单位将按照管理规模、投资者数量排名,选出40家具代表性的头部民营机构,作为主题监督工作试点对象。最新方案显示,最终落实的试点单位降为20家。

相关方案显示,本次主体监管工作主要包含: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强化监管激励等内容。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方面,方案规定,公司应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北京证监局指定邮箱报送《管理人档案表》《基金产品情况表》。公司及主要股东、关联方发生负面舆情、重大诉讼或涉众投诉、重大控制权变动等情形,公司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或《重大事项报告书》。

强化监管激励方面,方案规定,根据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情况,北京证监局将视情况向基金业协会通报主体监管对象相关的正面、负面信息,如建议加快办理管理人登记或产品备案、纳入分类整治列异名单、暂停产品备案等,通过双向激励起到积极引导规范展业的作用。

据方案,主体监管工作试点按照四大原则开展:

一是监管资源与主体监管对象数量相匹配原则,选取少数机构实施主体监管,提高监管效能;

二是正向引导与监管警示相结合原则,对试点机构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要求整改规范为主,必要时依法采取监管措施,提升私募机构监管配合度,培养私募机构合规意识;

三是保密原则,主体监管所获取的业务信息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相关信息仅供监管工作使用,原则上不与其他单位、个人共享相关信息;

四是动态调整原则,主体监管名单内机构可视情况进行调入调出,实现名单动态更新和各类别机构台账的有效衔接。

多位百亿私募人士表示,地方证监局直接制定私募管理方案,比较少见,监管收紧的体感明显。有业内人士分析,北京打响第一枪后,预计后续上海、深圳等也会陆续跟进。不过,多位沪上私募人士向蓝鲸新闻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属地证监局的类似通知。

“现在监管更严了,公司合规想招更资深的人,才能镇得住。”一位私募人士向蓝鲸新闻透露,近期公司、协会、托管都在组织学习《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加强合规意识,为8月1日的新规落地做准备。

私募监管趋严是大势所趋,不仅是监管层的直接收紧,还细分到各传播平台,包括限制净值展示、直播等。

微信视频号公告,6月27日起,对已取得金融科普准入资格的私募基金相关用户取消准入资格,被取消准入资格的视频号用户不可再于视频号进行金融科普类直播。这意味着私募的微信视频号直播全面暂停,不过,多家百亿私募向蓝鲸新闻表示,目前短视频还能正常发送,大私募本身就较少做直播,整体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