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不足1亿港元剥离西证国际证券,后者三大主营业绩滑坡暴露内控短板

西证国际证券近年来业绩表现不佳,西南证券投资“入主”十年以来,仅2015年与2017年实现盈利,期间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6月27日讯(记者 胡劼)又一家券商宣告收缩海外战线。

西南证券(600369.SH)近日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西证国际投资”)拟以合计8966.27万港元向自然人买方黄文轩转让其持有的西证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0812.HK,下称“西证国际证券”)74.10%股份。

西南证券预计,此次出售资产产生的收益可能超过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归母净利润的10%,并且,此次交易将导致西南证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交易完成后,西证国际证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针对此次交易的原因以及对公司产生的影响,蓝鲸新闻记者致电西南证券董秘办,对方表示,一切以公告内容为准。

西证国际证券近年来业绩表现不佳,西南证券投资“入主”十年以来,仅2015年与2017年实现盈利,分别为0.14亿港元和0.01亿港元。其余年份均有不同幅度的亏损,期间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

有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受到跨境证券账户监管收紧、美联储频加息、港股市场交易流动性降低等因素影响,海外中资券商面临诸多经营挑战。果断剥离风险资产,或是西南证券“断臂求生”的策略。

三大主营业务下滑颓势难掩

西南证券剥离西证国际证券的深层原因,或与后者长期以来低迷的业绩密不可分。西南证券投资“入主”以来,西证国际证券的业绩表现不容乐观,未能给西南证券带来业绩增色不说,反而加剧了颓势。

公开资料显示,西南证券于2013年在香港设立西证国际投资。2014年开始,西证国际投资通过认购港股上市公司敦沛金融(西证国际证券的前身)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以0.28港元/股的价格认购不少于12.45亿股并持有不少于51%的股份,触发并实施对敦沛金融的全面要约收购。

2015年1月6日,西证国际投资完成了对敦沛金融51%股份的收购;同月,西证国际投资完成要约收购,控股比例上升至73.79%;同年5月,敦沛金融更名为“西证国际证券”;同年7月,西证国际继续增持西证国际证券1046.60万股,持股比例增至74.22%。

Wind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西证国际证券整体业绩表现不佳,仅2015年与2017年实现盈利,分别为0.14亿港元和0.01亿港元。其余年份均有不同幅度的亏损,期间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

聚焦其主营业务来看,公司近三年做盘买卖、证券经纪及孖展借贷业务、企业融资业务的经营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展业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提升成本效益,西证国际证券分别于2021年12月停止期货期权的直接经营业务;2022年5月开始暂停直接经营证券经纪及孖展业务板块的经纪业务;同年7月终止了保险经纪以及相关财富管理业务,以期集中资源投入优势业务。

坐盘买卖业务是证券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也是西证国际证券的营收主力。不过,虽然2020年以来该项营收贡献率超70%,但呈现较明显的下滑态势。尤其是2022年大幅锐减,侧面反映出公司内控体系的不稳定,在市场动荡时期的判断力和风险控制管理有待提升。

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做盘买卖业务营收分别为2.01亿港元、1.08亿港元、-1.15亿港元、0.26亿港元,分别较上年增加132.21%、-46.12%、-206.28%、-122.17%。公司在2022年年报中坦言,做盘买卖全年表现不佳,受年度疫情扰动、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美联储的加息等因素影响,港股和债券市场受到冲击较大。

相对来看,证券经纪及孖展借贷业务、企业融资业务的收入规模就小得多,分别占营收的一成左右。其中,证券经纪及孖展借贷业务自从2020年以来,每年降幅超过50%。同期,企业融资业务只在2022年同比增加25.18%,其余年份较上期下滑幅度大于30%。

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业绩不佳的拖累,西证国际证券此前被港交所停牌,目前依然处于停牌之中。

2023年9月,西南国际证券收到香港联交所发出的函件,因未能维持足够营运水平及拥有相当价值的资产保证其股份继续上市,被港交所停牌。后续,西证国际证券向港交所申请复核,接受聆讯。2024年3月,港交所上市复核委员会决定维持暂停其股份买卖的决定。

买家黄文轩现为智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达艺室内设计工程(中国)有限公司董事、行政总裁兼董事总经理,DECCA(达艺)正在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公开信息显示,黄文轩在香港有过投资证券公司的经历,曾是嘉腾证券30%股权的最终权益拥有者。

出海十年,西南证券黯然离场

对于西南证券而言,这是一场较为失败的海外扩张。

“从外部环境来看,近年来中资券商出海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例如跨境证券账户监管收紧、美联储频加息、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降低等,海外中资券商面临诸多经营挑战。果断剥离风险资产,或是西南证券‘断臂求生’的策略。”有市场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有市场观点认为,西南证券子公司出售所持股权,一方面可以回笼资金,提升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可能是看到新项目,或通过出售部分股权项目,转而投资更具有投资回报预期的项目,提升整体业绩表现。

不过,也有券商分析人士认为,“西证国际证券已停止证券经纪及孖展业务板块的经纪业务,一定程度上看是在释放收缩海外业务的信号,不排除西南证券后续打算退出海外市场的可能性。”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已有多家中大型券商发展“出海”战略,包括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多家头部券商在香港设立子公司。

由于经营面临挑战,一些机构已经黯然离场。2022年,香港中资券商龙头海通国际各项业务指标均出现较大降幅,公司2022年亏损65.41亿港元,2023年亏损逾80亿港元。业绩巨亏之下,海通国际于今年初通过私有化的方式退出了港股市场。

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在其研报中总结道,经济下行、通胀高企与金融风险交织令在港中资券商普遍进入了瓶颈期,高资金成本与投资回报率倒挂之下,业务发展举步维艰,表现出四大共性问题:区域覆盖及客户资源单一,严重依赖境内客户;自营投资业务大幅亏损,凸显中性资配能力缺失;面临资本补充能力缺乏的挑战。

由此看来,中资券商的“出海”扩张或长路漫漫。通过深入挖掘区域潜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完善国际业务中的抗风险能力实现跨越周期,加快海外布局任未来可期。(蓝鲸新闻 胡劼 hujie@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