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正式开卷

AI手机普及大幕拉开。

文|锌刻度 孟会缘

编辑|黎文婕

自从苹果在WWDC官宣了“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将为iPhone、Mac等设备提供一系列AI功能过后,就像当初功能机被智能机所取代那样,AI手机成为下一个撬动时代的拳头产品的可能性,似乎又大了几分。

其实国内AI手机起风更早,如OPPO CEO陈明永就在2024年致员工的开年内部信中提到,“2024年是AI手机元年,AI手机时代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同日,魅族也宣布进行战略调整,在 All in AI 的同时,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的开发,全力投入“明日设备”,即AI手机。

而随着苹果在6月11日官宣加入“AI战场”,AI手机的这股“东风”显然一副加速做大做强的架势。

不仅有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与大模型深度融合,实现了AI全生态布局;小米在其最新的操作系统中集成了先进的AI功能;就连真我都敢放话称其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卖出1亿台AI手机……但这一切到底是概念炒作,还是拐点已至,都需要时间来给我们答案。

苹果慢半拍,但野心更大

从技术落地的实际情况来看,AI手机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智能手机的迭代产品——在传统智能手机的功能基础上,不仅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使用体验,还能理解和响应用户的语音指令并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如通过分析图片或视频的内容提供相关信息。

基于此,细数国内AI手机相关功能落地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华为、oppo、vivo、一加、荣耀等主流手机厂商,均对推动AI手机布局存在“于新一代旗舰机型上搭载不同参数的自研大模型”等明确性动作。

锌刻度在体验过部分已经上市的AI手机产品后发现,现阶段AI功能赋能手机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推出带有智能扩图、语义搜索、写作问答等AI功能的智能辅助APP,其二是把AI技术深度融入到其手机系统、功能内化到具体操作中去。

前者以vivo X100 Ultra为例,其搭载的是vivo 在去年11月1日的开发者大会上推出的首款全局智能辅助“蓝心小V”,不管是对话快速获取答案,还是文档速览与总结,抑或是文生图和图生图,外界熟知的AI大模型相关主要的功能应用,基本上都能在这个APP上面找到。

后者就荣耀Magic6 Pro而言,该MagicOS 8.0手机系统引入了平台级AI,可以提供基于意图识别的人机交互体验,即是说手机可以主动理解用户的意图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用户只要长按并拖动信息,左右两侧就会自动出现用户可能会用到的相关应用,以方便用户快速进行下一步操作。

相比之下,苹果手机虽然进场的时间慢了半拍,却有十足的野心。

据苹果公司此前的演示情况,其在AI功能上采取了一种更为开放的方法,不同于其他手机品牌将AI的功能限制在特定的应用或是语音助手中,而是将其融入到了整个系统应用层面,如新系统内置的“Image Playground”工具,不仅支持用户通过文本或者草图生成图像,而这项功能除了信息、备忘录、无边记这些苹果原生APP能用,其他第三方APP也能调用。

此外,由于有了新设计和功能,Siri应答也变得更契合用户的个人情况。而为了进一步增强苹果手机的AI属性,苹果公司还被曝出正与OpenAI敲定了一项合作协议,即用户今后在使用Siri和一系列应用期间,可以要求系统调用ChatGPT来进行回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的这套“内外兼修”的玩法,还要等到秋季上新的时候才能看到技术表现和实际成效。

以AI为噱头,让用户购买有点难

抛开苹果的AI手机期货不谈,对那些已经上市发售的AI手机,很多用户的感官并不清晰:“像同步翻译、文章总结这样的AI功能,真正用得上的时间非常少”“有些功能局限性有点大,比如让它写个工作报告还得二次加工,P个图最终效果也不太稳定”……

正如这些发声所言,当前AI手机功能应用的矛盾点就在于,用户希望拥有的是像《钢铁侠》电影中“贾维斯”那样全能的智能管家,但AI手机的实际落地表现却只是回复更加准确一些的智能助手,这种落差导致AI手机相关功能的应用场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AI手机这款产品,还没有找到一个能真正吸引到更大用户群体去付费购买的点。”

“有市场培育和用户教育的问题在里面。”作为长期活跃在各大手机新品之间的测评达人,自2024年开年以来,王其体验过市面上大部分挂着“AI手机”标签的产品,“现阶段的AI只能说是锦上添花,而且大部分手机厂商把AI功能做得很泛,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你有我有大家有’,甚至和外面一些免费的AI应用的体验也相差无几。”

王其关注过粉丝们的反馈后发现,在AI手机的潜在目标客群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购买意愿并不强烈,“虽然AI手机的风很大,但大多数人买新机主要还是看品牌和配置”。

再加上用户习惯问题,相比于切换到一个由手机厂商新推出的AI应用上,一些人还是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操作,而且现在可以看到有些功能性软件也在推出相应的AI功能,“人家软件都自带AI了,用户还会用你手机上的AI吗?”

“目前稍微应用得比较多的一个AI功能就是智能消除,可以把照片里面一些不想要的元素去掉。”据王其分享,对于用户稍加复杂的需求,比如通过AI手机生成PPT、总结文档、工作周报等操作,最多只能打个基础,最终还是得由用户自己去完善它。

更关键的是,对于被大模型技术加持过后的手机产品,手机厂商们好像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发力点,“这个感觉就好像是大家都很认可AI大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也就是尝试着做了一下相关的功能,既没有贴近自己品牌调性的独特功能,也不能说自己的AI技术已经优于同行。既然如此,只看到一个‘AI手机’标签的消费者又怎么会痛快付费呢?”

“鲶鱼”下场,AI手机时代才会来?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Q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季度报告》,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移动互联网月独立设备数突破14亿,但流量增长曲线却显著平缓,用户粘性趋于稳定,市场趋近饱和。

不可否认,在大模型席卷各行各业的时代背景下,本就内卷的手机行业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撬动销量的好方向。

浙商证券表示,以苹果为代表的海外AI厂商持续在端侧AI领域发力布局,AI大模型在端侧的垂直场景应用有望加速落地。东方证券则表示,2023年是手机端侧大模型AI落地之年,2024年将是AI手机快速发展之年,看好端侧AI渗透率的提升给手机行业带来长期投资机会。

尽管目前“AI手机”似乎噱头比技术含量更高,但在苹果高举着“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下场后,在“鲶鱼效应”的加持下,行业发展形势可能会迎来新的变化。

毕竟,在“内置人工智能(AI)+强化版 Siri+第三方应用(ChatGPT)”这一整套组合拳下,几乎可以消解掉相当一部分用户习惯问题,而在发布会后至苹果AI手机正式发布的这段“空窗期”,刚好是各大品牌加速市场布局的关键时间。

“手机品牌的头部效应更加明显,之前大多数品牌可能只是看到了方向,浅浅推出一些通用的AI功能试试水,但苹果进来以后大家都要认真了。”有从业者认为,苹果的下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为其他手机品牌真正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苹果的品牌力确实是行业顶级的,头部品牌的执行力度都这么大了,大家肯定都会跟上的。”

所以翻看相关企业动态,不难发现一些手机厂商的行事作风也大胆了起来。如真我就在前几天官宣了其面向全球NEXT AI战略,真我副总裁徐起还表示,真我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卖出1亿台AI手机。

“苹果、华为、小米等业界巨头纷纷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引领手机产业链企业‘抢跑’。产业链企业不仅在硬件上寻求突破,更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服务中全面融入AI。”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理事肖旭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对行业发展趋势也做出过类似的判断。

至于AI手机是否真能成为一个新的划时代产品,就让时间来给我们答案吧。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