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陆家嘴论坛|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建议长护险全民覆盖,可应用智能化手段“节流”

周汉民提出,长期护理保险既要有立法又要有规制,规制中最核心的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对象和实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6月20日讯(记者 石雨)今日,2024陆家嘴论坛“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全体大会中,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就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他提及,长护险应当成为一种强制保险,实现全民覆盖。

周汉民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出,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智能化是保险业发展长护险的重要手段,可在智能化评估、数据贡献、提供服务的智能化支撑和帮助等方面展开思考。

老龄社会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周汉民认为,“老龄不是负担,老龄是社会的财富,而社会对此也要负责。从2016年开始,我国先在15个城市(目前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目前49个城市全国投保者大约1.7亿,实际享受者120万人。”

他总结目前我国长护险发展的特点:第一,是试点是探索,以点带面,连线成片。第二,试点有许多服务尝试,也有相关的规制安排,应当得到肯定。又正因为是试点,在规制和规范上还是显得很不统一,在服务的内容和标准上也各有差异。

在此前提下,周汉民围绕长护险提出五点建议,首先是强制全覆盖,“长期护理险应当成为一种强制保险,全民覆盖。日本和德国的长护险是强制保险,全民覆盖,但是年龄分层。以日本为例,40岁到64周岁(65周岁退休),这段时间的长护险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65岁以上是国家统筹承担,德国也基本如此。我的建议是,我们已经有了8年试点,应当将长护险推向全国,刻不容缓。既然要推向全国,它就是强制保险特征,全覆盖是基础。没有投社保的怎么办?通过私人保险机构部分人购买相关产品补充付给。”

第二个建议是制度创设求统一。亟需顶层设计,既要有立法又要有规制,规制中最核心的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对象和实施。

第三个建议是要筹资多元。钱从哪里来?“目前国家试点是财政补贴一块,医保拿出一块,个人支付一块。我个人感觉,如果向国际先进经验学习,首先就是保险费中要支出。二是个人支出相关部分,在日本支出是较低的,比如在日本是10-30%由个人支出,德国更低,有孩子的支出是2.55%,没有孩子的是2.8%。不同制度我们只能借鉴不能照搬,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方式应当是社会、专业机构、个人共同出资。要有相关的保险公司就长期护理保险设立专门的部门来从事这项业务。”

第四个建议,服务既要多元又必须规范。在周汉民看来,当下全国试点的长护险服务还是参差不齐的,原因是长护险的服务如何分级,这个问题要在全国层面解决。“一定要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但绝不能偏离标准过远。我认为,对服务分级前提是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要能够确立,对服务提供者的培训要成为上岗前必备条件。坦率说,‘长期护理’这一专业应当上升到高等教育急需强化的专业领域。”

第五个建议是,评估机构必须专业专门。“目前49座城市的评估机构是各式各样的,海外对评估机构要求十分之严,或成立专门评估机构分三级,省级、地级市和区县级,或在保险公司设立专门委员会作为评估机构,我们都可以借鉴。目前试点评估两年就失效,期限过短,有些老人已经半失能或者失能,两年以后再要评估,很大程度上需要有新的考量。”

在此基础上,周汉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补充表示,“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智能化是保险必须用上的手段,对需要保险对象的智能化评估、数据的贡献、提供服务的智能化的支撑和帮助等都是可以思考的。”

这将有利于压降成本,周汉民认为,发展长护险,开源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在于筹资渠道,智能化手段的应用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利于节流。(蓝鲸新闻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