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蔡希良谈银发经济发展:主要看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

任何一个有效市场的形成,都有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银发经济同样如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6月20日讯(记者 石雨)今日,2024陆家嘴论坛“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全体大会就金融行业应如何支持银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缺口,如何推进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建设等话题进行探讨。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有35万亿之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提及,要做实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为提升银发消费需求提供关键支撑。任何一个有效市场的形成,都有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银发经济同样如此,“这个需求要看有没有消费能力,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对于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尤其关键。”

党中央部署“养老金融”大文章,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蔡希良看来,主要就是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的两个问题。

如何认识养老金融?蔡希良认为,养老金融就是为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提供金融支撑,以及为老年人生活提供风险保障的金融保险活动的总和。包括最基本的养老金融产品;养老资产的管理,这是为了保值增值的;还有养老产业金融三大类。

不同于储蓄、理财、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有它的特点,应该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功能。因此,发展养老金融应该要把握好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各方面,切实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广大社会民众通过科学规划,为老年生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以及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

从优化养老金融的政策体系角度来说,蔡希良提出,要积极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我国已建立了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但三个支柱很不平衡。到去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超过了4900万个,遗憾的是账户空转率约7成。不仅第三支柱是短板,从数据看,第二支柱也有弱项,企业年金覆盖率还较低,必须尽早采取行动,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与覆盖面,切实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在政策方面,蔡希良建议,研究取消企业参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再比如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必须达到70%。破除这些隐性门槛,从而给广大中小微企业、社会公众更多自由选择权。

税收方面,建议研究适度提升个人养老金的税优额度,现在一年是1.2万。同时优化个人养老金领取时无差别增收3%的个税,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等全程免税,从而增强第三支柱对广大免个税群体的吸引力等等。

通过这些政策优化,切实提升第二、第三支柱参与积极性,为有效增加养老金储备创造更好的条件。

蔡希良认为,要促进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高效互动,为提升养老产业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养老产业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运营效率比较低,怎么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协同,来破解养老产业低盈利所带来的难题。”(蓝鲸新闻 石雨 shiyu@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