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潘功胜:规范市场而产生“挤水分”效应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

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蓝鲸新闻6月19日讯 (记者 金磊)6月19日,2024陆家嘴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开幕式上发言,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国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

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欧央行等一些央行已经开始降息,一些央行还在观察,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可能也会降息,但总体上还保持着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他提到,近年来央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但也有一些可待改进的空间。

他认为,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

潘功胜还表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应当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

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

潘功胜还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的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逐渐成熟。

去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

他进一步补充,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