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警方出动捣毁诈骗APP犯罪团伙,这些APP及项目需警惕

随着智能应用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新型金融诈骗的手段也在“升级”。不法人员打着国家、民族或企业的名号,开发出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APP或投资项目进行传销、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蓝鲸新闻6月18日讯(记者 黄玉洁 张书维)近日,湖南冷水江市公安局警方捣毁一家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开发运维电诈网站和APP的“科技公司”,抓获犯罪嫌疑人31名,当场缴获涉案手机50余部、涉案电脑10余台。经初步核实,该团伙开发运维电诈APP10余个,非法牟利300余万元。

此前,烟台龙口市公安局也打掉一个同样是为境外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开发和维护诈骗App及网站的新型技术犯罪团伙,初步核实该团伙开发和运维的10余个诈骗App,关联案件50余起,涉案资金200余万元。此外,青岛、武汉、江西多地也破获类似案件。

随着智能应用在金融行业的发展,新型金融诈骗的手段也在“升级”,不法人员打着国家、民族或企业的名号,开发出花样繁多的金融产品APP或投资项目进行传销、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蓝鲸新闻记者举例整理了以下几类近期通报较多的金融诈骗手段。

第一类为传销类(异地传销)。四川绵阳假新时代,打着“北京新时代公司”旗号,以“资本运作”为名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宁夏人力资源双向扶贫项目,打着“西部大开发”“人力资源双向扶贫项目”等旗号,宣称投资33500元,层层发展下线,上总出局后可领300-500万元;河北中绿平债打着国家暗中扶持、平债的幌子诱骗他人参与中绿传销组织。

第二类为虚拟货币类。已有多地网警发布风险提示,派币(π币)倒卖用户个人信息骗取钱财。“π币”声称是由斯坦福大学博士创业推出的智能手机区块链公益项目,可以通过手机零成本免费挖矿,派币即将成为下一个比特币。不少犯罪份子利用“π币”,号称只需手机下载APP简单操作就能免费挖矿,并对大龄人群进行授课宣讲,以发展下线就能“推荐返利”为由扩大受害群体,倒卖用户个人信息并骗取钱财。

第三类是民族资产解冻类。今年1月,公安部公布第一批78个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项目及涉诈App名称。例如“圆梦行动”“云数贸”“智天金融”“富强联盟”“国芯科技”“央数钱包”“千年雄安”“超级工程”等78个虚假项目。

据悉,此类诈骗项目的主要特点是,不法分子通常打着国家、民族旗号,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编造国家相关政策等手段,虚构各类“投资项目”和不法组织,谎称只需投入极少资金就能获得高额回报,诱骗受害人在网上签订协议、购买商品参与投资或缴纳“项目启动资金”“会员报名费”,从而实施诈骗。同时,一些诈骗团伙开发专门的APP推广虚假投资项目,通过网络群组寻找代理人、发展下线,利用网络会议培训“洗脑”, 裹挟大量受害人被骗入局,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危害社会治安稳定。

第四类为仿冒APP类。涉诈的APP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伪造国家机关以及刷单返利等几个主要的方面,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仿冒正规金融机构APP图标、名称,仿冒国家机关或企业,再套用各类官方公开信息,编造虚假投资理财项目,以高收益为诱饵,忽悠群众在APP“投资”进而实施诈骗。例如“国家社保部”则为一虚假APP,涉诈图标采用国徽,名称盗用了国家社保部(人社部)的名字。

此外,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反诈专班披露的一批涉诈高风险APP名单,包括“一带一路”“中国供销合作社”“中国共富”“中国梦”等均为虚假APP。

工业和信息化部反诈工作专班会同有关部门开展APP反诈电子标识试点工作,从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累计监测发现了大约1.7万款仿冒试点相关APP。通过技术手段,已阻止了80%的用户安装此类APP,仿冒试点APP数量下降了近九成,相关APP的受骗用户投诉率下降近70%。

事实上,相关违法诈骗并不能完全进行简单的归类描述,犯罪分子的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是“日新月异”,让百姓防不胜防。多地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普及反诈意识并大力打击金融科技诈骗犯罪。

以上海为例,6月12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23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共受理金融犯罪审查逮捕案件553件884人,受理金融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043件1927人。案件量和人数继续呈下降趋势,案件数下降14.37%,涉案人数下降6.64%。

同时,《白皮书》就案件中反映出的监管“缝隙”,及新型犯罪手法法律应对不足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针对当前非法金融高度网络化的违法犯罪趋势,进一步加强推进统合行政监管的执法力量,健全金融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协同治理金融生态环境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