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AI决战高考作文:文心一言有文采,豆包更懂中文,GPT-4o更深度

AI写作背后,是大厂之间的人工智能军备竞赛。

今日上午,2024年高考首场语文考试正式结束,今年作文试题共6道。即: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以及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其中,新课标I卷的作文中提到了 人工智能的话题。新课标II卷的作文中出现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天问一号”等内容。

在语文考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高考作文题,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高考作文首次将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议题。

对此,我们“邀请”了百度的文心一言、字节的豆包、国内AI领域的网红Kimi 智能助手、OpenAI的ChatGPT 4o等不同人工智能软件来完成写作。来看看在大模型军备竞赛的这一年里,各大AI写手应对高考作文时都有怎样的升级表现?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号考生:文心一言

知识之海,问题之舟

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下,互联网如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将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人工智能的崛起,更是为这张网增添了智慧的色彩。信息,如同繁星般璀璨,触手可及。于是,有人不禁问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然而,我认为,问题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是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尽的,而问题的产生正是我们探索这片海洋的驱动力。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途径。但信息的丰富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相反,当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如何筛选、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它们需要我们运用智慧、运用判断力去深入思考和解答。

再者,人工智能虽然能够解答许多问题,但它也有其局限性。它不能代替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创新。许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并非来自于对已知事物的疑惑,而是来自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也会得到更多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问题的存在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我们才有了探索的欲望;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我们才有了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问题,我们或许会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无法再向前迈进。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问题,拥抱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答问题、如何运用知识去创新。我们应该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答案。

最后,我想说,问题的减少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会遭遇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对问题的热爱和追求,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让我们以问题为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吧!

二号考生:豆包

问题常新,探索不止

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似乎只需轻触屏幕,便能在须臾之间获取问题的答案。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随之减少,相反,它或许会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诚然,科技的进步让获取答案变得轻而易举。当我们对某个知识点产生疑问,或是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迅速给出回应,为我们答疑解惑。这种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因无知而产生的困惑,让我们能更高效地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一方面,快速获得答案可能会让我们忽视了思考的过程,从而丧失了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机会。我们可能会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不再去追问背后的原理和逻辑,长此以往,我们的思维可能会变得懒惰和僵化。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复杂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争议、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前不曾面临的新挑战。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随着我们认知的拓展和深化,我们会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揭开面纱。科学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行的,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伴随着更多的疑问。就如同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从地球到太阳系,再到更广阔的星系,我们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要保持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善于从日常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的观念。

我们要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不急于寻求答案,而是静下心来分析问题的本质,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寻解决之道。

我们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面对未知的领域和新的挑战,不畏惧困难和挫折,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突破和创新。

总之,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问题不会因为获取答案的便捷而减少。相反,我们应将此视为一个新的起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不断探索未知,让我们的思想在问题的海洋中不断遨游,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为,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问题,激发着我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让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让我们带着问题,踏上新的征程,去追寻那无尽的智慧之光。

三号考生:Kimi

智慧的火花:在信息爆炸时代寻找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问题匮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只需轻点鼠标或语音输入,就能迅速获得海量信息和答案。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我认为,恰恰相反,我们的问题其实在不断增加,只是问题的形态和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首先,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并没有减少问题的数量,反而激发了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接触到前所未有的知识领域和思想观念,这无疑会激发出更多的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关于机器伦理、隐私保护、就业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人类不断探索未知、追求进步的体现。

其次,问题的形式正在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在信息时代,问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数据安全、网络治理、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层面,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还要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问题的解决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传统时代,解决问题往往依赖于个体的经验和智慧。而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来辅助问题解决。这不仅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也拓展了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众情绪和社会趋势,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社会问题。

然而,我们也必须警惕信息过载和知识泡沫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陷入信息的海洋,迷失方向,甚至产生知识的幻觉。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筛选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表面的答案所迷惑。同时,我们也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完全依赖机器和算法,而忽视了人的直觉和创造力。

总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没有减少我们的问题,而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找到真正的智慧火花,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号考生:ChatGPT 4o

问题的数量与思考的深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许多人认为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便捷,问题将越来越少。然而,事实是否真如表面所见?这不仅引发了对问题数量的思考,更带来了对思考深度和问题本质的深层次反思。

互联网的普及使我们能够快速获取信息,解决一些简单而琐碎的问题。例如,当我们不知道某个词的含义时,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答案便会立即呈现。这种便利确实减少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然而,互联网并没有消除所有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多复杂性。一方面,信息的泛滥使我们面临选择困境;另一方面,如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成为新的挑战。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筛选和分析能力,而这恰恰是许多人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感到无所适从的原因。

人工智能的应用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从精准医疗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触角遍布各个领域。然而,人工智能的崛起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性问题,还带来了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的决策透明度和责任归属问题,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新问题。

正如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事实上,技术的进步不仅没有减少问题,反而促使我们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超越了技术层面,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问题的数量可能并没有显著减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增加,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的深度在不断提升。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思考。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传播变得更加广泛,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力的应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同样,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制造了新问题,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因此,我们不应仅仅关注问题的数量,而应更注重思考的深度和问题的本质。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但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不断适应和应对新问题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问题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而是促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应当珍惜这一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培养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积极面对和解决新的挑战,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我们对其的理解和解决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将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挑战,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五号考生:通义千问

科技之光,照耀未来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科技如一叶扁舟,载着人类驶向文明的彼岸。从蒸汽机的轰鸣到互联网的迅疾,从电灯的闪亮到人工智能的崛起,科技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为未来的探索铺设了广阔的道路。面对“问题是否会因科技发展而减少”的提问,我们应理性审视,认识到科技虽能迅速解答许多疑问,却也带来了更多挑战与未知,激励我们不断探索与前行。

首先,科技的发展确实让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医疗领域,远程医疗、精准医疗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更加高效准确;在教育领域,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教育工具使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广泛;在日常生活里,智能家居、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这些成就无疑证明了科技在解决既有问题上的强大能力。

然而,科技的发展并非简单地消减问题,反而常常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引发了伦理、隐私等问题,比如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关于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就业替代的讨论;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揭示了更多未知的领域,激发了人类对宇宙、生命本质更深层次的好奇与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我们所知道的是有限的,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无限的。”

因此,科技之光不仅照亮了解决问题的道路,更照亮了探索未知的征途。它告诉我们,问题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减少,而是会以新的形式出现,促使我们不断前行。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

持续学习与创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学习成为必备的能力。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加强伦理道德建设:科技发展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框架,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

培养探索精神:鼓励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勇气,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促进国际合作: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疾病防控等,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科技合作寻找解决方案。

总之,科技的发展不是问题的终点,而是新探索的起点。它既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进,用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每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除了作文主试题外,我们挑选了北京卷的微写作试题,看看各大AI写手会如何应对?

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字数在150字左右。

一号考生:文心一言

“点赞”已成为微信朋友圈中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它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能迅速传递对他人的认同与支持。然而,过度关注“点赞”数量可能导致人们忽略真实情感的交流,甚至引发虚荣心。因此,我认为我们应理性看待“点赞”,既要珍惜这份网络上的认可,也要回归真诚的交流,让友情和亲情在现实中更加深厚。

二号考生:豆包

我认为“点赞”现象有利有弊。一方面,点赞能快速表达对他人的认可、支持与关注,拉近彼此距离,还能传递积极情绪。但另一方面,过度关注点赞数量可能导致人们为了迎合而失去自我,且随手点赞也可能让这份认可变得廉价。所以我们应理性对待点赞,让它真正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种形式或负担。

三号考生:Kimi

"点赞"现象在微信朋友圈中非常普遍,它体现了一种社交互动和认可。我认为"点赞"是一种积极的社交行为,它能够快速传递对他人分享内容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了朋友圈的互动性。然而,过分追求"点赞"数量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导致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赞"而发布不真实或夸张的内容,甚至可能引发虚荣心和焦虑感。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点赞",把它作为一种友好的社交方式,而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

四号考生:ChatGPT 4o

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在现代社交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种快速表达赞同、鼓励和支持的方式,还能增加互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过度关注“点赞”数量可能导致虚荣心作祟,甚至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认为我们应理性对待“点赞”现象,既要善于利用它带来的积极互动,也要避免陷入虚拟世界的数字迷思,保持真实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价值感。

五号考生:通义千问

“点赞”作为社交媒体上的一种互动方式,其背后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社交认同。一方面,适度关注“点赞”数量可以理解,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容的受欢迎程度或个人社交影响力,给发布者带来正面反馈,增强社交自信。但过度在意“点赞”数,则可能导致自我价值被外界评价所绑架,影响心理健康。

热衷于给人“点赞”则多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社交态度,是对朋友动态的关注与支持,有助于增进友谊,营造和谐的社交氛围。这种行为虽小,却能有效促进人际间的正向互动,传递正能量。

总的来说,“点赞”作为一种简单的社交互动,应当保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既不应过分追求点赞数量而失去自我表达的真诚,也不应吝啬于给予他人肯定和鼓励。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交流时,我们更应珍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让“点赞”成为温暖人心的小举动,而非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尺。

点评

多篇文章对比来看,主场作战的文心一言对中文的理解更为精准透彻,同时还引用了名人名言,在作文的表现上比起其余三个大模型更具文采。

豆包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大模型被寄予厚望,上线至今已有超过1700万用户。从行文表现来看,豆包兼具思考性与逻辑性,但文章偏向白话,欠缺一定的文采。

作为AI届的新晋网红顶流,Kimi展现了文科生般的流畅表达,但在内容深度略显不足。

通义千问侧重于实际建议和方法,但具体论述略显浅显,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具体例证。

GPT-4o作为OpenAI的最新版本,它在多种媒介和模式上进行了显著的提升,从文章来看它对作文题目具有更深度的思考,但相比国产大模型对中文还缺乏适配性,表达流畅性方面欠缺。

近年来,ChatGPT、Sora等大模型应用横空出世,AI技术竞争的战火在全球点燃,国内同样掀起了“百模大战”的军备竞赛。可以看到的是,每个AI模型都能够准确理解这道作文题目的意思,行文用时极短,并且在表达上比起去年有了大幅的进步。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完全超越人类,从人工智能的成文来看,字数、逻辑、观点基本达标,而仅仅做到这些显然不够,在作文中教师一般会倡导考生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目前来看,人类在情感表达、创造力、社交能力、自我意识等方面仍具有独特优势,这些还无法完全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