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投行滑坡:年内189家IPO项目撤回同比翻倍,多家中小券商交“白卷”

今年以来,券商IPO承销保荐收入合计16.17亿元,较上年大幅缩水,不及去年同期两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记者关注到,伴随IPO严监管信号的持续释放,有多家排队“考生”萌生退意,近期主动撤单的企业较为密集。

据上交所、深交所官网披露,步入6月以来,沪深两市已有10家公司终止IPO,其中,中信建投和东方证券IPO保荐项目均有2单主动撤回,分别是四川菊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明皜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金标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IPO撤回数量进一步提升。截至6月5日,年内IPO主动撤回量已达189单,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12.4%。中小券商IPO保荐单量基本为个位数,由于基数较小,撤否率“遥遥领先”,年内有10家中小券商撤否率100%。

随着IPO项目的收紧和撤否量高企,券商的保荐承销收益也受到冲击。今年以来,券商IPO承销保荐收入合计16.17亿元,较上年大幅缩水,不及去年同期两成。

今年已有10家中小券商撤否率100%

随着IPO撤回数量进一步提升,今年头部券商IPO保荐项目的撤回量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年内IPO主动撤回量已达189单,较去年同期的89单大幅增长112.4%。

大多数IPO保荐项目撤回量集中在头部券商。截至目前,5家券商的IPO保荐项目撤回数超过10单。其中,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撤回量排名前三,分别撤回19单、15单和14单;其次是海通证券和华泰联合证券,分别撤回13单和11单。

从撤否率来看,今年“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共计保荐85家企业,撤否率22.35%;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和华泰联合证券保荐数量超30家,撤否率分别为33.33%、24.14%、27.08%、28.95%。

与头部券商相比,中小券商IPO保荐单量基本是个位数,由于基数小,也导致撤否率极高。今年以来,中原证券、平安证券、世纪证券、华融证券、九州证券、太平洋证券、国盛证券、西南证券、湘财证券、中银国际证券的撤否率均为100%。其中,中原证券和平安证券IPO保荐量分别是5单和2单,其余8家券商均保荐1单。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投行业务趋严监管,IPO、再融资等业务阶段性受到较大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投行业务分化,头部券商或持续保持相对优势,而中小券商保荐业务进一步承压。

华泰、中信、民生证券包揽近半IPO承销市场份额

今年以来,证监会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随着IPO项目的收紧和撤否量高企,预计券商的保荐承销收益将受到一定冲击。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券商IPO承销保荐收入合计16.17亿元,去年同期为108.75亿元,不及去年同期两成,大打折扣。

市场竞争加剧之下,马太效应也愈发显著。据Wind统计数据,年初至今,IPO承销收入排在前三的券商分别是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和民生证券,收入分别为2.97亿元、2.56亿元、1.9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滑50.25%、156%、73.27%。此外,这三家券商今年IPO承销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8.34%、15.85%、11.94%,合计46.13%,包揽近半的市场份额。

“投行业务严监管可能加剧证券行业分化,头部券商或持续占据相对优势地位,而中小券商保荐业务或将进一步承压。”业内某投行人士对蓝鲸新闻记者表示。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进一步分析,在IPO、再融资等项目整体脚步放缓的当下,券商可以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梳理和优化,全面提升投行人员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合规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为未来的业务扩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当前二级市场处在整体估值较低的水平,也是调整市场结构、布局并购业务,进行差异化发展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