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资者网 侯书青
11月的第一天,#安踏宣布更改公司标志#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网友们把关注点放在标志中的“ANTA”字样是拼音还是英文上。
对安踏来说,新的Logo不仅是品牌形象上的统一,也是公司向市场释放了突破天花板的信号。
之前,安踏凭借收购来的FILA获得了多年的高速增长期,一批外购品牌涵盖了广泛的运动门类,但真正能够撑起公司业绩的,也只有一个FILA。如果在安踏的营收中去掉外购品牌,就会发现安踏主品牌的规模与李宁相近,增速甚至不如李宁。
而根据安踏最新披露的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FILA的增速已经下滑至10%-20%,曾经强劲的增长引擎,已经显露出些许疲态。安踏在这个时间点上选择收购一家国产瑜伽裤品牌,或许也有想要故技重施,再造一个“FILA神话”的意味。
新宠女性运动品牌
作为国产运动品牌中外购品牌最多的一家,安踏对收购有独到的理解,口味也颇为独特。除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FILA,还包括一批专业性较强的运动品牌,包括主打滑雪装备的迪桑特和始祖鸟的母公司亚玛芬体育。
即便有了FILA,安踏依旧没有停下寻觅新欢的步伐,只是收购进程与过去相比略微放缓。10月中旬安踏收购了一家国产瑜伽裤品牌MAIA,而公司的上一次收购还是2021年11月收购的Amer Sports。值得注意的是,收购MAIA是安踏少有的将目光投向国产品牌。
看上MAIA,安踏有它自己的想法,动机主要是看上了瑜伽裤作为近年来大火的单品,成就了Lululemon。甚至让消费者一想到瑜伽裤,就会想到Lululemon。2023年一季度,Lululemon的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其中国内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接近80%,高增长向市场证明了女性运动品牌的发展潜力。
而MAIA作为一个与Lululemon相似的国产品牌,在被收购之前已经获得了6轮融资,也算是一级市场上的明星企业。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红杉中国、华映资本、华创资本等知名机构。
MAIA成立于2016年,目前最新披露的门店数量约为40家,而Lululemon目前在国内共有约99家门店,全球门店数量为655家,相比之下MAIA仍处于成长期。
公告显示,安踏与MAIA的若干股东订立了一系列买卖协议,有条件购入MAIA75.13%的股本权益。
女性运动品牌的市场十分诱人,对安踏来说如果能把MAIA做成下一个Lululemon,将会给公司的业绩诸如强劲的增长动力。要知道,Lululemon全球仅几百家门店,却让自己的市值达到了490亿美元,而阿迪达斯目前的市值仅有180多亿美元。
新的Logo,新的收购,背后是安踏需要新的增量,而且这个需求正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迫切。
增长面临天花板
安踏目前市值高达2595亿港元,稳坐国内运动品牌“一哥”的交椅。从营收规模上看,2022年安踏的收入甚至比耐克中国还要高。
今天的地位,源于安踏蹭上了外购品牌的红利。
2023年上半年,安踏主品牌营收141.7亿元,而收购来的FILA则实现了122.3亿元的营收。对比李宁140.19亿元的同期营收不难发现,如果只看主品牌的业绩规模,安踏与李宁之间几乎没有差距。
而安踏主品牌上半年的营收增速仅为6.1%,而李宁约为为13%。通过对比同期的营收增速,甚至能看出李宁的增速要高于安踏。二者之间能够拉开身位,全凭安踏有了FILA,后者可以说是安踏的油田。
而如今,这块油田的年产量仿佛已经逼近了天花板,FILA在近几年的增速持续放缓。2019年,FILA的收入增速高达73.9%,而随后的2020和2021年,增速放缓至18.1%和25.1%。
近期安踏披露的第三季度营运情况也显示,安踏主品牌在三季度延续了“高单位数”的正增长,这意味着主品牌的增速与上一全年相比并没有明显起色。而FILA的零售金额“同比录得10%-20%的低段正增长”,这样的增速很明显也不复当年之勇。
此外,安踏将其他外购品牌统一归入“所有其他品牌”范畴,这部分品牌的零售金额同比录得45%-50%的正增长。这样的增速虽然可观,但由于基数较低且产品的专业性较高,所以这些业务的增长对公司整体营收的贡献度并不高。
安踏与李宁、特步等国产品牌不同,它是少有的吃到了收购红利的企业,几年来的业绩增量中,FILA都贡献了大头。如今FILA进入低速稳定期,安踏想要更多的增量,需要另想办法。
故技重施
收购MAIA,或许意味着安踏想要故技重施,继续通过收购来重塑高增长。安踏或许是想用新Logo向市场表达公司意欲突破天花板的决心,但能否成功复刻FILA的成功,仍然没有定数。
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在安踏收购来的若干品牌中,能够在财报中撑起一片天的,只有一个FILA。只需要梳理安踏历史上收购的品牌就能发现,FILA的成功过程,伴随着很大的偶然性因素。
从开店策略、渠道拓展、门店升级再到品牌风格、联名营销,FILA成功的过程可能很难形成一个能够处处套用的模板,因为如果有,那么这么多年过去,安踏手上为何只有一个FILA?
安踏2016年收购的日本高端滑雪品牌迪桑特,上半年在国内、港澳的门店数量从191家减少至183家;2019年收购的越野跑品牌Solomon,在2022年末的国内门店数量约为55家,且大部分分布在高线城市;可隆体育2023年上半年的门店数量也从161家降至160家。
能够看出,这部分品牌的开店速度与FILA在2020年前后的高歌猛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踏在它们身上花费的资源远少于FILA。问题在于,这些品牌的高专业性,带来的是较高的单价和产品受众的狭窄。它们的存在更多的意义在于品牌占位,或许也能为安踏带来较新的技术。但要论规模上的潜力,则难以比肩大众化的品牌。
这也是安踏在财报中,将这部分含金量较高但难以做大规模的品牌扫进“所有其他品牌”的原因。而此次收购的MAIA,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新的尝试:它通过瑜伽裤打响了名声,但由瑜伽裤衍生出的若干需求,都可以由MAIA来满足,即便是Lululemon,也不只有瑜伽裤产品。
这部分衍生出的需求中,或许孕育着下一个大众化品牌的可能性。MAIA日后会往哪个方向走?这取决于安踏是否会长期给它FILA那样的资源。至于MAIA能否帮助安踏重塑增长曲线,安踏决定不了,市场会给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