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天上海的气温在逼近“历史最高”,同样不断飙高的还有上海的AI热度。
7月6日到8日,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文简称为“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徐汇、世博园等大会主要会场周围随处可见参会的嘉宾与醒目的导引牌。
用一位论坛主持人的话来形容:“上海的空气都充满了AI的味道。”
人工智能大会究竟有多火
在大会开幕前夜,制造今年AI狂潮的ChatGPT被披露首次出现流量下降,根据第三方网站SimilarWeb的监测数据,今年6月ChatGPT的网站与移动客户端的全球流量(PV)环比下降了9.7%,其中美国地区的流量环比下降了10.3%。同时,ChatGPT的独立访客数量(UV)下降了5.7%,访客在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也下降了8.5%。
AI的影响力正在被市场重估,但这一新闻丝毫没有影响人工智能大会的热烈气氛。
7月6日开幕首日,即便正午气温已经飙至35℃但主会场世博中心入口处依然人头攒动,排起长队。一位参会人员告诉蓝鲸记者,“沿街的共享充电宝都被借空了……”
这种情况早在一周前就已初见端倪,当时不少大会热门论坛的线下预约基本已经满场。作为ChatGPT引爆全球后的首届人工智能大会,本届大会吸引了1400多位嘉宾参与,包括80多位院士,4位图灵奖得主,也包括像埃隆·马斯克、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这样颇有话题度的行业人物,百场论坛分别聚焦大模型、科学智能、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自动驾驶等前沿话题方向。
无论是嘉宾含金量还是话题范围都是现象级的。就连《流浪地球》导演郭帆都表示:自己的嘉宾证,其实是临时学生证。
在中文互联网中,火爆常用“破圈”来形容,意指一个明显行业内的事件影响力拓展到了其他领域。人工智能大会确实火到“破圈”了。
在GPT的带动下,每个人都对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AI产生了兴趣。
在位于世博展览馆的大会展区中,除了行业内的参展人员外,前来观展的人不仅有对科技感兴趣的普通白领,还有刚刚放暑假的学生,其中不乏小学生。一位家长告诉蓝鲸记者,“都说AI代表未来,所以也让孩子来感受下前沿科技。”
而这些“历届之最”背后是各界对AI的巨大热情。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表示,今年香港为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还另外拿出30亿元(港币)推动相关建设。
上海徐汇区则发布了《徐汇区关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若干措施》,拿出真金白银、优化服务保障,提出15条具体举措,打造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集聚和创新应用高地。
想象与现实:不能动的机器人与技术爆发的隐忧
人工智能大会就像一场豪华的奥运会,无论是AI小公司、还是科技大厂都在本次活动上带来了自己的产品,似乎参会本身就是一种“上车”的标志。
据悉,今年5万平米的展区面积创历史之最,涵盖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前沿技术四大板块,参展企业超400家,首发首展新品达30余款,向观众展示了大模型、元宇宙、智能芯片、机器人等领域的最新风向。
但据蓝鲸记者观察,世博园展区的大多数互动项目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货不对板。据新民晚报报道,在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共有20余款机器人亮相,备受关注的Tesla Bot人形机器人也是其中之一。
只不过号称可以“行走、上下楼梯、下蹲、拿取物品”的Tesla Bot现场并未展示相关技能,有网友开玩笑称,“该展台附近挤满了交集的基金经理希望他能动一下。”
6月下旬,不少AI主题基金出现大跌,带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词的ETF产品跌幅居前。
ChatGPT带火了大模型的概念,很快国内就出现了“百模大战”。在近日举行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高峰论坛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现在全国已有80余个大模型公开发布。
这无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但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大模型吗?
作为“参赛者”之一的周鸿祎认为,“大模型将成为每个数字化系统的标配,手机、汽车均可部署,将无处不在。未来不是'百模大战’,而是‘万模群舞’”。
在7月6日的“WAIC2023投融资专题对接会暨2023好公司开放日DEMODAY-数字经济专场”会上,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认为,“AI原生应用尚处于发展早期,有很多降本增效的可能性。创业者可以在不同垂直领域,寻找有明确落地场景的机会,避开和大厂的直接竞争,没有必要都挤在大模型的赛道里。”
除了创业领域的过度集中问题,AI狂飙引发的伦理与法治危机也成为了本届人工智能大会关注的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部门助理总干事加布里埃拉·拉莫斯在视频致辞中提到,AI技术会复制放大歧视,进而加深社会不平等;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大模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25次往返北京纽约的航班;大型语言模型还会产生大量错误和虚假信息。
在开幕式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在发言中表示,现在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个时期,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还在开发阶段,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但未来将会有非常多的机器人,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在现在看来,某个阶段将会超过1:1,那也就是说,未来地球上的机器人的数量将会超过人类的数量。
机器对于人类生活介入的程度不断增加,势必会引发“人机控制权”等风险问题,但对AI风险的重视与防控并不意味着阻碍或禁止AI技术发展,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在“智能社会与数字治理生态”论坛中表示:“我们不能采取鸵鸟政策,更不能采取封堵政策,不要担心技术不可控,就选择不使用或者少使用。”苏竣说,“科学技术的大门已经打开了,应该勇敢站到舞台上去,采取积极治理措施去拥抱新技术,全面加强基于ChatGPT架构的应用。”
7月7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伦理规范操作指引》《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评估框架(1.0)》等一批专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