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CPE参考 李可
编辑 | 许帆
细数今年以来的投资赛道,储能概念绝对是那个“风口上的猪”。
5月18日,储能系统研发商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点能源”)宣布完成了7亿元B轮融资。
根据公开信息,奇点能源本轮融资由金石投资领投,金镒资本、高瓴创投、广发信德、黄河实业、华金资本、皖能资本、朝希资本、新尚资本、科实资本、西高投等跟投,历史投资人IDG资本、源码资本、中科创星、晨道资本持续加注,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这一超级豪华的投资阵容,几乎囊括了国内一二线知名投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奇点能源只是今年以来获得资本加持的储能公司之一,在此之前,今年已经有26家储能概念公司宣布完成了新融资。
从融资规模来看,储能项目一般融资额度从数千万元至数十亿元人民币,奇点能源7亿元的融资额并不突出。
今年最近一笔规模较大的融资项目发生在4月中旬,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融科储能”)宣布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君联资本领投,大连金投、老股东熔拓资本及其他多家投资人跟投。
更早的2022年10月,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辰储能”)完成超20亿元的B轮融资,背后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军团,包含了农银国际、建信股权、经纬创投、峰和资本、日初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有机构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储能行业融资事件108起,亿元级别的融资案例屡屡出现,也不乏冲出万众瞩目的独角兽。
可以说,有一定存在感的投资机构,都在死盯着储能,没有存在感的机构,更是跃跃欲试,企图在储能项目上分到一杯羹。01机构疯抢“储能项目”
看别的项目可以不紧不慢,但看储能项目必须刻不容缓。
不同于近几年整体呈下滑趋势的投融资市场,投资机构对储能赛道的兴致一直居高不下。
2022年,储能产业迎来了史诗级大爆发,不断升级和完善技术与政策、愈发活跃的市场需求,让这个昔日无声无息的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就连多年从事该领域的人员都感慨这是“活久见”。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仅2022年这一年,国内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就高达3.8万家,这个数字是2021年的五倍之多。
储能项目的融资数量和融资额更是直线上升。
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是深圳市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宝新能”)的上市,让更多投资者感受到了储能赛道的威力。
2022年9月,华宝新能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开盘市值超过220亿元,广东省的储能融资最为火爆的第一个便携式储能IPO因此诞生。华宝新能创始人孙中伟也演绎了一个打工仔转身为大企业老板的“神话故事”。
几乎与华宝新能IPO同一时间,深圳也诞生了另外一只储能独角兽。2022年9月,用户侧储能公司德兰明海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美金级别。
而在此之前,德兰明海已收获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源码资本、中铝浙江君融基金、鲲鹏光远、达晨财智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产业内知名的头部战略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年,储能相关的融资交易多达249笔,融资规模为494亿元,是2021年的两倍之多,是2019年的16倍。这其中,A轮和B轮的金额约325亿元,占该行业全年总融资额的66%。
更早的2016年之前,这个领域一年到头的融资数量不过十几笔,全年总金额也不过10亿元上下。
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27家储能相关企业公布了自己的新一轮融资,单笔融资额度在亿元级别的项目个数超过一半。
专注于能源领域、市场化投资机构及地方国资……参与投资储能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对该领域的角逐也变得十分激烈。
之前没赶上电动汽车和光伏这两大热点的门外汉企业和投资机构们,生怕错过了储能这个大蛋糕。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目前储能企业还没有到成熟期,很多公司都在快速成长阶段,未来潜力不可估量,很可能会出现百亿甚至千亿级别的企业。
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奇点能源董事长刘伟增博士对媒体坦言,随着越来越多示范项目的应用探索,储能的技术产品成熟度持续上升,收益模式日渐清晰,项目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投资机构的关注度更高,参与度也更积极主动。
据公开资料显示,奇点能源成立于2018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刘伟增及多位十多年产品开发经验的硕博士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公司致力于先进储能系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为推动大规模清洁能源接入和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奇点能源已经形成电池PACK、BMS、PCS、EMS和一体化储能产品eBlock智慧能量块的研发制造能力,工商业储能电站、光储充电站、新能源储能电站的系统集成和智能运维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储能电站整体解决方案和一站式能源管理服务。
奇点能源还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并采用“All in One”的设计理念,将长寿命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高性能变流系统PCS、主动安全系统和高效热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机柜,形成一体化即插即用的智慧能量块产品eBlock。每个能量块都具备能量存储和交直流功率变换能力,并可通过多机并联实现储能电站的弹性扩容和积木式搭建。
据投资方介绍,奇点能源的分布式能量块储能方案已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实施的储能项目中得到规模化应用。
也正因此,参与投资奇点能源的机构都纷纷表示看好项目标的以及储能赛道的广阔前景。
“奇点能源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真正在产品架构上做到了底层创新,并将储能工程问题转化为产品方案,在解决行业安全痛点的同时提升电池使用寿命和效率。”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表示。
“IDG资本可以说是国内最早开始投资布局新能源的投资机构,在能源供给侧可再生能源占比与消费侧电驱化比例不断提高的当下,储能的发展尤为迫切,我们也很早就在这一领域有了前瞻性布局,围绕产业链中的关键材料、电芯和储能产品等高技术厚度的环节开展投资,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跟投方金镒资本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李晖表示,储能是全球碳中和的必然要求,目前正处于爆发式增长初期,属于坡长雪厚的黄金赛道。02政策加码催生万亿空间
很多人最近听说的储能项目,无疑是特斯拉。
4 月 9 日,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新建一家储能超级工厂,专门生产超大型储能商用电池 Megapack。根据其初期规划,该项目据称年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 1 万台。
据特斯拉称,其计划生产的每 1 台Megapack电池机组,可储存超过 3MWh 的能源,足以满足 3600 个家庭一个小时的用电需求。
也正是这1小时3600个家庭的用电量,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者说带来了震撼。
B轮融资超20亿元的海辰储能,是国内备受关注的储能“黑马”。其成立于2019年年底,不到3年时间就实现了从0到1的规模化量产及交付。
今年4月,海辰发布了320Ah新一代电力储能专用电池,与此前市面主流的280Ah电池相比,有着高能量、长寿命、低成本的优势,再一次让业界感受到了储能新势力的后劲。
其实,储能作为能源深层变革的一环,资本对它的感知也是逐渐深入的,或者说是政策引导的结果。
2016年是储能领域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开始,储能这个关键词开始频繁在国家级政策中出现。
当时的一个大背景是,国内新能源装机量快速攀升,逐渐超出电网原有消纳能力,“弃风弃光”现象逐渐显现。
储能作为跨时调节电力的关键技术进入政策视野,被纳入《“十三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等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中。
此后,行业指导意见和相关发展计划等陆续颁布,在政策层面确定了储能行业先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再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的两阶段发展目标,并提出加强先进储能技术研发,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等要求。
“双碳”目标确定后,国家级规划中开始出现针对储能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国内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到2025年达30GW以上的发展目标。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提出,计划到2025年推动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有了宏观及清晰的目标之后,国内多个省份开始根据指引出台了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投资机构则紧跟政策风向,使得与储能的有关投资变得更加精确、有确定性。
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3年3月底,全国共有17个以上省市出台了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及文件。
其中,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6000 亿元,年均增长 50% 以上,装机规模达到 300 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
山东提出该省新型储能工程装机规模 2024 年达到 400 万千瓦,2025 年达到 500 万千瓦。
宁夏要求整个自治区储能设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 10%,力争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500 万千瓦以上。
近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3》称,保守估计,预计 2027 年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 97.0GW ( 吉瓦 ) ,2023 年至 2027 年复合年均增长率 ( CAGR ) 为 49.3%。
储能产业正在跑步前进,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有人甚至断言,2023 年就是国内储能产业爆发的元年。
政策持续加码,产业前景日益明朗,与之对应的投资机构也蜂拥而至,尤其是2021年后,大额基金频出。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共有接近60支基金将储能作为主要投资或关注领域,累计募集资金717.39亿元。
图:清科研究
参与设立储能领域基金的管理人背景相当多元,既有与电力或清洁能源相关的产业资本,如国家能源集团下属的中国神华、国华投资、三峡集团、宁德时代、保利资本等;也有将储能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地方国资背景管理人,如江苏省投资管理、深创投等;此外,还有将新能源、绿色低碳、储能等作为投资方向的市场化股权投资机构,如凯辉基金、源码资本、IDG资本等。
产业投资也在梯式上升。
2016年后,随着储能在国家能源规划中地位提升,以及基金募集规模的增加,市场中对于储能项目的投资显著增多,年度投资项目数量较2016年之前翻了一番,达到40家,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2021年,储能领域投资项目数量和规模水平进一步抬升,年投资项目数量超过50家,投资规模更是突破200亿元。
清科研究中心一项截至2022年9月的数据显示,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对储能领域项目投的资已经累计近400起,涉及投资金额约1300亿元。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储能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预计到2035年,全球储能市场将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03未来真的可期吗?
在顶层政策和明星资本、企业的多重加持之下,储能赛道真的能像想象中那般开花结果吗?
事实上,尽管某些细分赛道已跑出头部企业,但储能市场格局尚未定型。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资本市场的热情,一方面是出于对新能源、储能赛道的看好;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业务增长遭遇瓶颈,被迫换道超车。
而储能的盈利前景当下也并不明朗。不管是电池制造商还是用户侧的集成商,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居高不下的成本,自身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及用电成本眼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有业内人员甚至透露称:“公司储能项目今年已有十几亿元订单在手,但是受上游资源成本影响,暂时已经不敢接单了。”
除此之外,新入局者的不断增加,也会让储能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企业间储能产品的价格战让本就微薄的利润变得更加“可怜”。
投资和风险必然是相生相伴的存在,一个产业有多疯狂,也就意味着会有多惨烈。
5月17日,在中国(山东)储能高峰论坛上,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表示,很多储能系统集成商还在解决生存问题,“(这些企业)今年会非常难,到明年可能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还有一些企业,纷纷宣布跨界进入储能赛道,蹭了不少流量,但究竟储能业务该干啥,干了啥,却语焉不详。它们需要的,也许只是流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