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顿
“特斯拉降价了,其他车企跟不跟?”近期,不论是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还是普通消费者,一定总在被这番声音充斥耳畔,市场上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时至年末,并不夸张的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随时就会上演一场“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的激战。
10月24日,特斯拉在华市场连续四次涨价后迎来了“首降”,热销车型Model Y最高下降3.70万元,最大降幅超10%。然而,这才仅仅是个热场曲,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将继续降价,Model 3将调价至21.99万元起,Model Y将调价至24.99万元起”。更令整个汽车行业都为之颤抖的是,特斯拉甚至放出狠话,“下代车便宜一半”。不管消息是否属实,对于国产新能源汽车车企而言,严酷的考验恐怕在所难免。
但趋于白热化市场竞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一片红海之中。据天眼查数据,目前国内经营范围含“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的企业已超过14万家。
除了要与特斯拉等国际品牌争夺市场,国内一众本土巨头们之间也在激烈的相互厮杀,究竟谁能突出重围?占领消费者心智,更大程度攫取市场份额,甚至引领新能源汽车驶入发展新风口?相信会是未来行业最值得关注的焦点。
产销量、出口量创历史新高,产业呈现井喷之势
“汽车含硅量”、“全栈自研”、“造车新势力”这些时髦的词汇对于国内汽车消费者而言,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而作为这些词汇的制造者,国产新能源车企不仅仅只是善于发掘流量密码,更懂得如何交出狂飙突进的市场成绩。
根据央视网近日消息称,今年前十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出口量等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到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8.5万辆和5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1.4%和105.4%,产销连创历史新高。市场渗透率方面,去年新能源汽车为13.4%,今年前十个月攀升至24%。
此外,出口也延续高增长态势。今年前十个月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同比增长96.7%。央视网消息称,“今年我国汽车出口预计在300万辆左右,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这其中新能源汽车的贡献不容小觑。
以上成绩最能直观反映出繁荣的行业景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从市场培育期迈进市场化的发展阶段,从政策和市场双驱动正在转向市场驱动为主的新发展阶段。数以几十万计的相关企业前赴后继的投身这条赛道,共同创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井喷之势。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65.8万余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超过85%,个体工商户占比超10%,高新企业有5434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16.5万余家,年度注册增速达到60.9%。2022年1月至10月新增注册的相关企业已有20.6万余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山东、江苏三地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拥有7.1万余家、7万余家、5.1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约44.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约37.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年内,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6.3%。
打通产业链布局,全面驶入发展新风口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如此红火的当下,头部车企们纷纷选择垂直整合布局,积极拓展上游原材料和动力电池等业务,旨在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此举将有利于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
拿长期霸榜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的比亚迪来说,其战略布局就给广大中国新能源车企带来不小的启示意义。比亚迪负责人在近期采访中表示公司从自身业务出发,依托对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及技术积累,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布局,保障供应链重点环节稳定安全。同时,与产业链伙伴相互赋能,加速打造产业生态,实现合作共赢。
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正是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齐全。电池方面,目前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十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汽车电池相关企业 1万余家,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相关企业占比约34.7%,32.5%的相关企业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约18.5%的相关企业集中在制造业。
此外,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正在大踏步的将汽车这种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型为机械产品基础上的电力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电子信息高科技的数字产品。它不再只是移动机器,更是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产品的一种智能终端。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属性注定会带来更深程度的产业变革,芯片系统软件、基于AI算法的车载控制等系统的研发都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对产业链的加速重构,让中国企业有望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向前。
可喜的是,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样是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信息有50000个,汽车电池相关的专利信息有 9380个,无人驾驶相关的专利信息有 7662个。
庞大的产业变革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带来了机遇,对于政府而言,不要孤立的将这场变革单纯视作汽车行业的革命,与之并行和衔接的其实是新能源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变革,其核心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革命,而这背后,正是大国产业竞争的重要抓手。
面对挑战,开放融合是正解,打破壁垒、开放市场,鼓励跨国、跨产业、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中国车企要积极走出去,如比亚迪、蔚来等车企已经开始在欧洲进行布局,进一步打开新能源车在全球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