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鞭牛士 顾砚
和年初预制菜概念股集体涨停的盛况不同,罗敏、陆正耀等创立的预制菜品牌正被坏消息“包围”。
8月10日,有媒体报道,舌尖英雄北京首店关闭。与此同时,趣店CEO罗敏在抖音创造一个“直播奇迹”后,遭遇流量反噬,宣布“可能有一些时间不会在镜头前直播了”。
经历资本、流量狂欢后,预制菜赛道开始降温,此前因高速扩张而掩盖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尤其对于to C的预制菜品牌而言,“运输”和“成本”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拿一袋10-20元的菜品来说,包装费、快递费、冰,这些成本就要6-8元。”预制菜平台“留丰年”创始人肖刘(化名)告诉鞭牛士,“C端的培养,需要资金、人员的大量投入。”
另一方面,对消费者来说,对预制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然有限。预制菜的口味、卫生问题仍有待改进。
突围或者转型,to C的预制菜品牌走到命运的分叉口。
罗敏、陆正耀折戟预制菜
8月10日,有媒体报道,舌尖英雄北京首店关闭。
鞭牛士发现,北京首店并非唯一一家关停的门店,在舌尖英雄小程序中,北京已有八家门店显示“休息中”。
年初,陆正耀以“舌尖英雄”品牌高调宣布进军预制菜领域,和刚开始融资的浩大声势相比,之后舌尖英雄的走势并不乐观。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舌尖英雄门店不赚钱,加盟商流水低、几乎赔钱经营。
而晚一步入场却更加高调的罗敏,最近也不好过。
7月18日,罗敏刚刚在趣店预制菜品牌战略发布会上表示,趣店是业界第一家做3天保鲜期产品的公司,而且是第一家面对用户(to C)去做预制菜的公司。
紧接着,就有媒体报道称,在罗敏直播间购买了水煮肉片等产品,收到货后,发现该产品外包装标注保质期为三天,而其中独立包装的菜和肉的保质期都长达12个月,与其宣传的“三天”不符合。
之后,罗敏在东方甄选直播间连刷十个嘉年华被拉黑,做校园贷业务的历史被扒出,要给预制菜加盟店“无息贷款”的发言被解读为要再次“放贷”引无数网友讨伐。
8月2日,抖音号“趣店罗老板”改名为“趣店预制菜”,删除了与罗敏有关的视频、简介,也更换了罗敏的个人头像。
从7月17日一场烧钱1.5亿的盛大直播开始,到8月2日罗老板的黯然离场,趣店预制菜似乎和罗老板的热度一样,仅仅维系了16天。
8月14日之后,抖音账号“趣店预制菜”未再进行直播。近日网传趣店已经“暂停预制菜项目”,针对该说法,趣店内部人士向蓝鲸财经回应称,预制菜项目没有暂停,只是“正在优化业务”。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正是预制菜领域的爆发期。
肖刘告诉鞭牛士,2019年年中,预制菜平台的销量开始增长,流水从之前每月五六十万,到今年初已经变成每月200万左右。
而融资方面,企查查数据显示,仅在2020-2021年期间,预制菜赛道就发生23起融资,陆正耀、罗敏、汪小菲等进入预制菜领域,IDG资本、经纬中国、红杉、高瓴等头部资本纷纷押注。
2021年,我国预制菜赛道诞生了首个上市公司味知香,2021年4月在A股挂牌上市,成为“专业预制菜第一股”。
2022年1月,预制菜概念股爆发涨停潮:国联水产、金陵饭店、西安饮食、海欣食品、春雪食品、同庆楼、惠发食品、得利斯、福成股份统统二连板;1月14日,国联水产、金陵饭店、海欣食品三连板;1月17日,福成股份四连板;1月20日,得利斯甚至迎来七连板。
资本入局,看中的是预制菜背后庞大的的市场。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达到10720亿元。而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则预测,预制菜市场规模未来有望实现3万亿元以上。
C端比B端难得多
预制菜背后的庞大市场,为何陆正耀、罗敏却双双折戟?
一方面,是新消费赛道的整体遇冷。
2020年是新消费的破圈之年,2021年上半年,新消费投融资一路高歌猛进,成全行业投融资最火热赛道。
但今年开始,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消费领域的投融资金额和数量都大幅收缩。根据蓝鲨消费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消费领域发生的投融资事件485起,相比2021年下半年的711起,环比下降31.8%
另一方面,面向C端的预制菜仍有很多问题。
对预制菜商家来说,做C端比做B端难度大得多。至今,“运输”和“成本”都是困扰C端预制菜商家的问题。
由于预制菜原料需要保鲜运输至生产厂商进行加工,加工完的预制菜产品也需要冷链运输至经销商、商超以及电商等平台,随后在一定场景下消费者购买时也需要冷链配送,预制菜在各个环节都需要冷链运输。
因此,冷链运输是预制菜发展的先决条件。
“拿一袋10-20元的菜品来说,包装费、快递费、冰,这些成本就要6-8元。”肖刘告诉鞭牛,“最早我们是49包邮,后来200包邮,现在成本高到450包邮,450的菜品一个普通冰箱根本装不下,再说谁家没事买几百块的菜?”
解决不了运输问题,预制菜复购率就上不去。
除了运输之外,面向C端的预制菜商家还需要铺设线下渠道和门店,房租、人员等成本随之增加。
但肖刘表示,一旦菜品毛利超过25%就没有竞争力了。“C端的培养,需要资金、人员的大量投入。”肖刘称,C端消费者讲究品牌和包装,而一旦包装贵了,就失去了低成本的优势。而目前大多数预制菜消费者认可的是低价。
另外,C端预制菜的一大难点是标准化的问题,自己在家加工的标准和门店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你要求门店煮三分钟他就不会煮三分半,但消费者在家你就管不了。”预制菜从业人员段宜告诉鞭牛士。
近期,一条关于“大学生点海底捞外卖被炸伤眼睛”的消息冲上热搜。一名大三学生称在外卖平台上点了一份海底捞,在吃的时候发生“炸锅”,致使眼角膜上皮剥脱。经调查,该消费者在食用时并未按照提示“先加水,后加底料”,而是先放的底料,再放的水,于是就出现了“炸锅”的情况。
除了商家之外,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然有限,甚至因为餐馆、外卖出现大量预制菜而抵制。
消费者小C称:“(预制菜)和新鲜的菜还是有差别,吃预制菜没有吃饭的幸福感。”
消费者可可表示:“堂食大多也是预制菜,所以现在在商场吃饭我一般都是选择肯德基和麦当劳凑合一口。”
数据显示,2022年,47.5%的中国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还原度低,食用体验不及预期,这部分消费者表示预制菜味道(82.9%)、口感(73.9%)、色泽(58.9%)还原度较低。
“现在预制菜好吃的确实很少。”预制菜测评博主“不会做只会吃的预制菜王”告诉鞭牛士。
对于想要购买预制菜的消费者来说,除了口味,卫生问题也是重中之重。
虽然目前的食品保鲜技术已经成熟,但很难保证预制菜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卫生问题。也曾有多家媒体暗访过预制菜加工厂,其作坊式生产条件堪忧。
安信证券研究显示,由于我国预制菜肴的加工起步较晚,七成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弱、散的状态,不少是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的加工生产模式,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商业经营模式,产品单一,无法保证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
预制菜只能to B?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8:2,预制菜的主要赛道短期依然是to B。
在B端,预制菜兴起背后,是餐饮行业降本增效的需求。
餐饮行业一直面临“三高一低”的困境,高人工、高房租、高原材料成本,“这些占据成本的约80%,而利润却只占不到10%。”抖音博主“柴知道”表示,如果做外卖的话,还将面临外卖平台的抽成。考虑成本及出餐速度要求,越来越多外卖商家选择预制菜来缩短制餐时间,增加坪效。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测算,一家面积20平方米,主要经营外卖,日均80单、实际客单价35元的餐饮门店,在采用预制菜后,食材成本从30%提升到了36%,而人工成本、租赁成本、能源成本、运营费用的下降可以覆盖食材成本的提升,总体上提高门店的外卖利润率。
“严州府食品就是杭帮菜外婆家的供应商,一份才十几块,绿茶、新白鹭也都是在用他们家的产品。”抖音博主“食神供应链对接平台”表示,外卖商家、堂食餐厅目前也都是使用预制菜。
因此,转型to B,是不少预制菜品牌的选择。
肖刘告诉鞭牛士,此前他曾尝试做线下社区店,发现成本太大,在去年底回归只做B端。“B端市场越来越成熟了。”肖刘称,“留丰年”的主要客户是餐馆和酒店。
而面向C端的预制菜,虽然受制于上述成本和消费者接受度的困境,但潜在的市场仍促使很多企业入局。
据艾媒咨询数据,预制菜的用户有45.7%来源于一线城市的中青年。外卖“不健康”“油腻”“看不见”,自己做饭又“麻烦”“费时间”,而预制菜正好戳中了许许多多的打工人做饭难的痛点,成为预制菜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盒马、京东、美团等生鲜巨头则开始利用其供应链和渠道优势切入C端预制菜行列。
2020年,叮叮鲜食从B端走向C端,推出预制菜品牌“叮叮懒人菜”,旗下有老坛酸菜鱼、胡椒猪肚鸡、湘西外婆菜等爆品,月销高达5000万。
今年5月,美团外卖上线预制菜专区。7月,盒马正式启动了继华中供应链中心后的全国第二座供应链中心,继续加码预制菜。盒马预制菜负责人此前曾公开表示,去年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长70%以上。
因为预制菜的质量、健康问题,部分消费者依然对预制菜不信任。
中国新闻网曾报道,很多预制菜的钠含量过高,在某电商平台上售卖的一款聪厨预制菜“湘西外婆菜”,每100克中钠含量达到1250毫克。一款谷言“红烧肉”每100克中钠含量达到560毫克。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钠不超过2000毫克。预制菜,是典型的高盐产品。
江苏省消保委此前曾开展相关调查,其结果显示,74%的受访消费者不知道自己点餐吃的可能是预制菜,87%的受访者不愿意在外卖和餐厅里吃到预制菜,高达93%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应在点餐前告知使用了预制菜。
近日,针对该情形,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预制菜,表示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
行业赛道降温、运输成本高企、监管标准相继出台,无论是死磕C端,还是转型to B,预制菜品牌已经告别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