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守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从美商研究院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得知,预计到2022年,我国医美消费用户规模将超过2000万,重回20%以上增长通道。任何一个日渐庞大且依然在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都有着外界无法得知的灰色地带,或者不成文的“潜规则”,医美行业也不例外。
天下美商记者查阅过往的医美行业潜规则报道,大多集中在渠道提成、假货横行等方面,对医美行业从业人员内部关系报道几乎没有,天下美商决定以此为突破口,从另一个横切面一探医美行业的“秘密”。
依赖、崇拜心理
导致“杀熟”可能性增大
相比其它医患关系,似乎医美医生和“病人”关系更为融洽,求美者看到自身显著变化,对医美医生产生依赖、甚至崇拜心理,对轻医美这种并不算低频的消费项目,部分医生利用求美者这种心理开展过度医美。
这种依赖心理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理依赖,另一种是心理依赖。
生理依赖好解释,当看到自己医美后显而易见的效果,大部分人都很难忍受自己法令纹再垂下来、细纹再爬上眼尾、皮肤再没有光泽的样子,只能进入无限循环的的终身医美消费。
与生理依赖不同的是,心理依赖是对医美医生个人的依赖,甚至上升到崇拜的地步。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求美者和医美医生熟悉后,有时候不做医美项目也定期找医美医生聊天拉家常,把医生不当外人,甚至是亲密朋友。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是正常、平等的医患关系无可厚非,但一旦产生“依赖”、“崇拜”心理,双方地位不再平等,但求美者主观意识上却感受不到这点。
可怕的是,部分医美机构恰恰就利用了求美者这种心理,单纯为了追逐营收,对其进行不恰当的医美治疗行为,简称“杀熟”。
拿线雕来举例,部分求美者总觉得效果不满意,要求医生再次加强稳固效果,如果医美机构为了单纯盈利,不顾求美者皮肤实际情况盲目再次线雕手术,极有可能造成皮肤凹凸不平,甚至局部感染。
据医美行业医生透露,他曾接待过一个需要面部修复的患者,整张脸简直是“玻尿酸产品大全”,只要出现了最新的产品,她就敢往脸上打,按照患者的话说,自己和医美机构老板关系好非常熟,甚至有点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
师徒制在民营医美机构并非主流
在公立整形医院,年轻医生到岗后,从学科建设体系上都会给指定老师。在这种体系下,不管年轻医生取得多大成绩,都得承认这个老师,并且“成名”后,也会说自己师承xx。而且“徒弟”发展越好,作为老师也越有面子。
到了民营医美机构,事情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
没有了公立整形医院的天然的招牌效应,能活得还不错的民营医美机构,几乎都有“明星”医生坐镇。
这些医生由于在公立医院接受了最先进、最前沿的各项技术、治疗的经验,出来后在民营医美机构几乎都稳坐流量和收入的C位,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不太愿意带徒弟。
据医美业内人士透露,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一是民营医美机构完全市场化,年轻医生流动性大,和机构都是合同制,如果费劲巴拉的教会一个年轻医生,一旦跳槽,优秀人力资源损失不说,还可能为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
二是医美机构的医生大多都是从公立医院出来,既然愿意出来就是为更高的劳动报酬,更高超的劳动技术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力,相应取得的劳动报酬更高。如果再搞公立整形医院“师徒制”,就有可能把自己陷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尴尬境地。
“虽然民营医疗的性质决定机构无义务去有一套专门培养体系,但我还是每周会和年轻医生沟通交流”,同时,资深整形外科医生、北京丰联丽格院长王冀耕教授也承认,“医学行业易学难掌握,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论在公立还是民营机构,一个好医生的成长不能仅依赖外在培养体系,更多的要靠自己,从受教—学习—分享—绽放,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医美消费入口把关人影响医生收入
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
在传播学中有众所周知的“把关人”理论,在大众传播中,负责搜集、过滤、处理、传播信息的传播者被称之为“把关人”,他们的行为就是“把关”。鲜为人知的是,在医美消费链中也存在“把关人”,“权利”并不比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小。
尽管中国已跻身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但医美查显示,医美行业未来3年仍可保持20%以上年均增速。这意味着,除资深求美者之外,越来越多的“小白”将怀揣对美的希冀踏进医美之门。
这道门的引路人就是“医美咨询师”,因为在整个医美消费链中,她们是“医美小白”最先接触到的人。
按照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与美容学分会的官方解释,“医美咨询师 ”是医美机构中从事咨询工作的、在医生和求美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从业者。
但直到今天,“医美咨询师”也未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职业”,虽然18年前曾有人为此努力过。
2004年,彼时作为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秘书长的王冀耕建立了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网络信息中心,并成立了国内首个美容外科咨询师学习班。
“做咨询师学习班是想让咨询师这个职业正规化,能有一套该职业的行业标准,甚至希望这个行业标准能最终能成为国家标准。”如今已是资深整形外科医生、北京丰联丽格院长王冀耕教授谈起当年初衷称,“当时完全是公益的想法,几乎是不挣钱的”。
当时为美容外科咨询师开展课程涉及的知识有:美容外科、法律法规、心理安抚、销售知识、形象形体设计等,在国内开的这个先河,受到了从全国各地学员的欢迎,这些从学习班走出去的学员如今大部分仍在美容外科行业,有的转型医美业,甚至当上老板。
在这之后,全国各地开始争相模仿,然而莆田系的加入让一切都变了味,让医美咨询师直接变成销售,这一现象从某知名招聘软件上可以得到佐证——多家医美机构对医美咨询师的招聘都无学历、医学背景的要求,反而特别看中“销售”工作经验。
更鲜为人知的是,在不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甚至出现老板管医美咨询师,医美咨询师管医生的乱象。
在医美机构的组织架构中,身怀“绝”技的医生明显处在职场生态中最上层,收入最高,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医生拿到手的劳动报酬极有可能受“医美咨询师”影响。
当求美者说明自己需求后,如果求美者没有特殊指定的医生,医美咨询师会推荐平时和自己关系好的医生来接单。特别是医美小白,被医美咨询师“忽悠”,最后选择可能并不适合自己的医生,这意味着,如果和医美咨询师搞好关系,某种程度上就能获得更高业绩。
这种现象只存在在部分医美机构中,也并非主流现象。因为医生的出品质量、和客户的沟通能力都和客户“回头率”有直接关系,而“回头率”又和医美咨询师的薪资挂钩,医美咨询师也会有一套评判体系,在业绩压力下,关系再好恐怕也要最终向“出品效果”妥协。
如果真的存在医美咨询师和某个医生关系好,更多的也是在长期的合作中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的拍档关系。
在发达国家的医美行业,医美咨询师更多承担的是医生助理职责,这一点也更多被国内领先的医疗美容机构所接受。
“我现在承担的更多是医生助理的职责,协助医生协调安排日常工作的事情,让医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要精力放在治疗和技能的提升上。”联合丽格集团一名资深的医美咨询师对天下美商记者谈到目前自己工作职责。
事实上,天下美商记者采访了多名医生,他们也十分认可,认为医美咨询师应帮医生分担基础、简单的医疗、医美知识的讲解,减轻医生的重复劳动,让医生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钻研等更专业的工作上。
但从业近40年的王冀耕教授对咨询师还抱有更高期待,“作为一种医疗行为,真正负责任的医生有时候无法给求美者100%的承诺,但求美者往往心理预期过高,术前预期效果认知的协调的工作,其实考验着优秀医美咨询师的沟通能力。”
我们今天谈论的“潜规则”是医美发展到目前阶段,存在的部分不被外界知晓的行业现象。事实上,不应该谈“潜”色变——
除了求美者自身原因,是什么样的医美消费市场孕育了“杀熟”行为?
在竞争白热化的医美市场,保持职场竞争优势难道不是一个医美医生的正确生存之道吗?
如果两个医美医生水平真的差不多,为什么医美咨询师就不能推荐和自己关系更好的那一个?
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因为这些“潜规则”现象盲目去“苛责”医美行业中的个体要“绝对理性”,而是应该让相关部门从操作层面去管理医美从业人员的资质、规范医美机构的运行、搭建医美行业人才建设体系。
最重要的是,让医美行业里的每个个体,都明确知道触碰到“潜规则”后该付出的“代价”及“代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