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保2022版来了: 上海5小时内投保人数破百万,多地推出省级产品、升级版产品

尽管保险公司认可惠民保市场的价值,但面临着明显的城市天花板,向三四五线城市推进的挖掘潜力有限。

(图片来源:东方IC)

5月25日,2022版“沪惠保”发布,上线后立刻刷屏,不到5小时已有100万投保人次,与2021版相比,沪惠保价格略有上浮,并且在投保人群、保障范围方面有所扩容。作为惠民保产品中的标志性产品,高参保率、赔付率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沪惠保的成功。

不仅沪惠保,截至目前,已有多地推出2022版惠民保产品,在经历完整的运作周期后,2022版惠民保多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调整,如设置保费分级,增设续保优惠等;此外,为提升资源集约化,形成合力,多地也在此前推出省级版惠民保产品。

这一走热于2020年,成长于2021年的保险产品,正在摸索着可持续发展的“惠民”路径。

价格把控与保障扩容:沪惠保的迭代逻辑

2021年,“沪惠保”曾掀起一场“惠民保”市场的高潮,超739万参保人数,首年参保率即高达38.49%,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理赔同样表现“给力”,2021年7月至2022年4月期间,“沪惠保”赔款共计超6亿元,赔付人次约10万人次;单案件赔付最高金额58.7万元;个人累积赔付最高金额69.68万元。

即便是在疫情突发,上海“静默”期间,“沪惠保”理赔、咨询等工作仍在平稳推进,数据显示,3月至4月期间,平均理赔案件时间保持在2.7天,理赔结案率保持在99.8%。“沪惠保”电话热线总接听量超过一万件,接通率超过98%。

在此基础上,2022版“沪惠保”的推出,备受关注。焦点,在于2022版“沪惠保”的变化之处。

最为直观的变化在于价格,2022版“沪惠保”保费为129元/年,较上年115元/年相比上浮14元。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认为,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2021年“沪惠保”的赔付压力。“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这一人口结构特点导致沪惠保具有较高的盈亏平衡难度,由此对比看来,沪惠保价格相对较高”。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指出,此次沪惠保涨价幅度不高,在合理范围内,“从披露的赔付数据来看,赔付率大约在85%-90%之间,但考量在疫情期间居民看病需求大幅下降,以及未来的亏损风险,因此对价格作出一定调整。“

伴随着价格上浮,相应保障也有明显扩容。在2021年版原有特定住院自费医疗费用保险金、质子重离子医疗保险金基础上,增加15种海外特药费用与CAR-T治疗药品费用保障,并在原有21种国内特药基础上增加4种特药的保险金。总保额也增至310万元。

此外,据了解,在参保人群方面,2022版“沪惠保”将“新市民”群体纳入,即除全体参加上海市基本医保的在保人员、参加上海市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的人员以外,在上海部分大型企业工作并参加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务工人群也可参保。

“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一方面优化产品赔付率,另一方面帮助‘新市民’增强保障,并激发其保险意识”,徐昱琛提出。

在此背景下,在上线5小时内,“沪惠保”参保市民已突破100万。截至5月25日18时,投保人数达到115万。

多地“惠民保”进入二期、三期工程:价格分层,推出“省级”产品

除沪惠保外,各地惠民保产品,多也已在今年完成新版本的迭代。以低保费、低门槛为特色的惠民保,在2020年至2021年以燎原之势打入各地保险市场。

在积累“一期”数据与经验后,“惠民保”系列产品陆续开启2022年的迭代,方向,更趋向理性和精准。

从变化来看,首先,价格调整最为直观。

2021年东莞市推出的“全家福”,分为45元/年的基础版与83元/年的升级版,而在2022年,东莞市推出的惠民保产品变更为“莞家福”,自2022年4月14日上线,由东莞市医疗保障局、东莞市金融工作局、东莞银保监分局联合指导推出,保费为168元/年。

围绕不同需求人群,惠民保价格的分级的趋势在2022年体现得更为常见,有利于健康人群及有既往病人群区分按需投保。这或与城市的人口结构有关,徐昱琛提出,如部分新城,投保人群年轻整体偏低,意向选择趋于一致化,因此可以统一定价。

“广州惠民保2022”在原49元/年的基础上,新增89元/年升级版,将保障范围扩展到医保范围外的医疗费用,并将高额特定药品升级到38种;安徽市徽康保日前上线,自2022年8月1日起进入保障期,基础版价格69元、高端版139元。

伴随着价格的浮动,保障范围也随之扩容与丰富。

5月6日,2022年成都“惠蓉保”上线,自2020年始,“惠蓉保”分别迭代推出三期产品,在保费保持为59元/年的基础上,进行保障升级,包括特定高额药品费用保障从20种特药逐步提高至38种特药,并在今年增至58种。

值得一提的是,以“惠蓉保”为代表,部分地区“惠民保”在2022年版产品中围绕客户留存下功夫。2020年惠蓉保产品年起付线为2万元,2021年将连续参保人员年起付线下调为1.3万元,2022年进一步下调至1万元。同时,2022年”惠蓉保”取消对连续参保人员的特药保障既往症限制。

此外,区别于以往以“市”为单位,一城一险的布局动向,近一年来,“省级”惠民保产品逐渐增多。如陕西“惠秦保”,在2021年8月推出,当时仅面向西安开放,近日起面向咸阳市民投保;江西“卫惠保”2022版自3月25日起开启投保通道,内蒙古“惠蒙保”、广西“惠桂保”、青海惠民保等均仍在售。

“部分地级市人口相对较少,因此投保人数也相对较少,以省为单位设置惠民保,更有利于资源集约,也更有利于在宣传等方面形成合力”,徐昱琛分析指出。

此外,也有不少地区“按兵不动”,回归理智。2020年前后,不少机构在缺少经验与数据的情况下冒进,跟风定价而未考虑地区差异,导致参保率不足或赔付成本高企,由此后续无力,黯淡离场。

各地赔付率分化,“天花板”已近仍待多元转型调整

新一期惠民保产品的迭代,也就意味着前一期惠民保产品结束一个完整保单周期,不过,从赔付情况来看,各地却也存在明显差异,一端,如沪惠保,至2022年4月6亿元的赔付金额,预计达到90%甚至更高的赔付率,而也有不少地区,赔付率不足50%,或成为诱发“死亡螺旋”的导火索。

作为对于老龄人口、具有既往病史人群相对友好的“惠民保”,如何保持参保人群体量,提升可持续性一直是各方的担忧。

Latitude Health在关于惠民保的报告中指出,一方面,尽管保险公司认可惠民保市场的价值,但面临着明显的城市天花板,向三四五线城市推进的挖掘潜力有限。

而另一方面,产品端出于竞争压力和营销需求,加大了对部分风险更高领域的保障扩大,比如增加特药,增加医保外保障,丰富保障内容等。但也不得不通过一些手段来控制风险,比如分项设置免赔额,对医保内放宽保障额度和报销比例,但缩小医保外的报销比例和额度,降低特药的保额和报销比例等。随着惠民保规模的天花板已近,市场逐渐饱和,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扩大风险池,保证赔付率,保证保险公司能够实现“保本微利”,才能推动惠民保真正实现长期“惠民”,围绕这一目标。各地政府与保险机构,也在推出如鼓励以个人账户支付保费、将结余保费用于次年提升待遇赔付、创新动态责任赔付调整机制、精细化的用户运营等动作,以促进惠民保的可持续发展。

“惠民保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应该是参与惠民保投保人的受益情况,依托于前期数据科学、精准测算,在实现‘保本微利’的原则下,进一步扩大保障内容、保障范围,扩大产品受益面”,朱铭来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