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H四大悍将,决战云之巅

BAT+华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四朵云”。

文|节点财经 威廉

数字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拥抱云计算。大到IT制造工厂,小到家政服务公司,“企业上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但在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的公有云领域,却是一场只有强者才能参与的游戏。经历了多轮大战,市场份额不断向头部集中,目前以BATH(阿里、腾讯、百度、华为)为代表的四巨头,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深耕,顺利跻身行业金字塔的最顶端。

根据市场知名调研机构Canalys报告,截至2021年底,中国云基础设施市场前四名分别为阿里云(37%)、华为云(18%)、腾讯云(16%)和百度智能云(9%)。值得一提的是,四家合计从2020年同期的78.7%上升至80%,继续蚕食着余下的市场份额。

而作为硬币的另一面,中小云计算公司正上演黯然离场的戏码。2020年初,同为互联网巨头的苏宁和美团经过数年的技术挣扎,最终不得不宣布退出云服务市场。可见,云计算这块蛋糕,要远比想象中难啃得多。

寡头格局之下,未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被少数几“朵”云罩着。与此同时,由于云计算行业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当下的割据局势也并非一成不变,跑马圈地的故事还将继续。

01 四巨头领跑,“T”型结构的新格局

“马太效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商业世界里,“强者恒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很显然,在技术投入要求更高、产业链条更加复杂的云计算领域,“马太效应”被进一步放大。就目前来看,中国云市场已经不再是强者吃肉、弱者喝汤的老格局,而是呈现出更为残酷的“T”型结构:BATH们把控行业绝对话语权,第二梯队的云计算厂商已经很难再有立身空间。

从“四朵云”的发展轨迹看,由于各家依附于不同的商业体系,发力的重心不尽相同,因此在“上云”之路上风格迥异。但总体上看,八仙过海、殊途同归,并且从每“朵”云身上,都能看到各家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诸多痕迹。

首先要说的是阿里巴巴,这家称霸电子商务领域多年的互联网巨头,称得上中国云计算时代的拓荒者和布道者。2009年,在整个中国大地还不知云为何物的时候,阿里云就已经写下了第一行的云计算核心技术代码“飞天”。十多年后,阿里云开花结果,以接近40%的市场份额碾压一众竞争者。

阿里云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与当下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平台亚马逊AWS一样,阿里巴巴独有的电商基因以及面向B端服务的天然优势,一方面造成平台强烈的“上云”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其快速实现商业化落地。

相较而言,腾讯云的入局没有阿里云“去IOE”的紧迫性,因此一度被集团董事长马化腾认为此概念过于超前。但作为互联网大厂,腾讯“上云”的节点并不算晚,早在2009年,QQ农场游戏火热带来强大的数据需求,就初步奠定了腾讯云服务的思维雏形;2015年,腾讯云计算业务正式全面向合作伙伴开放,当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100%。在此之后,腾讯云的市场份额一直稳居中国第二,直至2021年被华为云赶超。

作为互联网BAT阵营外的华为,其在2005年就成立了云计算公司,但由于国内云计算市场尚未兴起,致力于基础设施服务的华为云发展缓慢。2017年,华为成立云业务部门Cloud BU,高调进入公有云市场。随后的四年间华为云一鸣惊人,相继超过金山云、天翼云、腾讯云成为中国最当红的云计算公司之一。

近年来,关于“百度掉队BAT”的质疑声不断涌现互联网圈,而在云计算领域,百度同样有些“后知后觉”,因为直到2016年,百度总裁张亚勤提出“ABC(AI、Big Data、Cloud)战略”,公司才正式确立百度云的核心地位。

不过,借助百度传统的AI实力,百度云计算业务近几年突飞猛进,目前以8.4%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营收同比增速71%,跑赢了整个行业的增长率。面对市场的唱衰,百度智能云实现弯道超车,成为行业内最容易被低估的“一朵云”。

02 各显其长,差异化的纵向深耕

细看四巨头的上云轨迹,一开始都是把平台的先进技术、成熟领域进行开放,进而筑成各自难以被撼动的壁垒。所以,尽管BATH在云计算市场排名有先有后,但具体到细分领域,每家都有称霸行业的杀手锏。

对于阿里云来说,最强大的竞争力来自于其对技术的积累深耕和实战能力。在王坚团队的带领下,阿里云打造了从操作系统“飞天”到芯片“倚天”完善的软硬件技术体系,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投入最多,因此回报也最大。尤其是依附于庞大的阿里经济体生态资源,阿里云在为广大中小企业尤其是电商客户提供精准赋能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阿里云为美妆品牌完美日记提供解决方案(图源:完美日记官网)

2021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所有业务已经全部跑在阿里云上。公司透露,通过云上技术创新,平台数据中心算力得到更合理配置,神龙云服务器架构以及自研数据库PolarDB提升了服务器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计算成本;29万家参与天猫双11的商户表现出色,包括国潮老字号、新品牌以及国际大牌都拿到了不错的业绩。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阿里云计算业务就覆盖了全国80%的科技公司;2020年,60%的A股上市公司成为阿里云的客户;2021年,阿里云拿下了世界500强企业中近一半企业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跨云数据的迁移成本高,客户一旦选定了阿里云,就意味着其在较长的时间内将保持稳定的忠诚度,这对平台发挥品牌效应、保持市场控制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腾讯云的壁垒,建立在集团公司长期以来的生态资源。尽管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稍逊于阿里云,但在社交及文娱领域,腾讯云却是“无敌”的存在,尤其是在细分的游戏和音视频方面,腾讯云几乎实现了市场垄断。此外,由于微信支付的强势崛起,使得腾讯云在金融科技领域快速布局,进入头部。

腾讯云为沙盒游戏“迷你世界”提供技术支持(图源:腾讯云官网)

以前不久火遍全网的“英雄联盟S11总决赛”为例,这场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上演的全球性体育赛事,需要先通过专线传输至北美,再横跨1万多公里的太平洋来到中国观众的屏幕,而腾讯云正是S11总决赛的云服务提供商。据了解,基于覆盖全球的68个可用区和2800多个加速节点,腾讯云可以轻松应对跨洋传输挑战,将画面延迟降低50%以上,达到400毫秒以内。此外,腾讯云还为B站、斗鱼、虎牙、企鹅电竞等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承载了全网90%的流量。

根据腾讯公司Q3财报,目前腾讯云已服务国内超过90%的音视频公司、超过80%的头部游戏公司及绝大多数的电商平台,客户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和产业金融等各细分领域;并且,腾讯云数据库TDSQL服务了近半国内TOP20银行,其中前十大银行占了六家。

一直以来,华为被称为国内科技企业的标杆,在ICT基础设施领域有着长达30年的技术积累,且主要面对的都是传统政企客户,因此华为云在To G市场可以说难逢敌手。根据IDC发布的《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份额2020》报告显示,华为云在中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32.2%,已经连续4年蝉联第一。

2021年6月,华为云与长沙市相关部门共同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政务云标杆实验室,助推长沙城市产业智能升级,成为长沙市政务云成果展示窗口。目前,长沙政务云已经相继实现了智慧治理-政务区块链、惠民服务-我的长沙APP、产业经济-数字人民币红包、生态宜居-智慧环保等应用落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5G的全面推进,华为云成为第一个集"5G+云+AI"于一身的云服务平台。而技术融合所产生的“聚变效应”,极有可能会引爆未来的产业互联网,这是其他互联网云厂商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百度的标签是“AI”,在云计算市场则变成了“百度智能云”。为了实现差异化,百度云服务同AI算力、算法和开放平台相融合,利用AI技术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以及数字化转型。目前,百度智能云在图像视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方面占据优势,在人脸人体识别、NLP等细分领域市场更是建立了超高壁垒。

百度与吉利汽车达成合作(图源:吉利汽车)

2021年二季度,百度智能云开始为吉利汽车提供基于私有云的AI解决方案,助力云计算业务收入实现71%的同比增长率;二季度,公司又先后中标绍兴、沧州、阳泉等地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项目,单订单金额约1.5亿元量级,有效推动了相关地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

IDC发布的《中国AI云服务市场2020年度研究》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率先在业内打造AI原生云计算架构,成为“天生适合跑AI的云”,2020年,平台在AI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排名第一,其AI应用全面开花,实现多行业落地。

03 战略升级,产业互联网的想象空间

云计算的世界里不存在闭门造车,也不存在偏安一隅。虽然四家巨头在各自领域建立了超高的护城河,但行业竞争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应用层,并且不断向更多细分行业渗透。对巨头们来说,一方面需要在自我壁垒的基础上不断横向进化,相互进入彼此的领地;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架构重组,讲起新的商业故事。

2020年9月,阿里巴巴将钉钉团队融合进阿里云,“云钉一体”战略正式落地。其中,阿里云充当“水电煤”,为企业搭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底座;钉钉则类似于“Windows”操作系统,帮助企业开发并使用不同的应用。本质上来说,“云钉一体”是一站式提供“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平台服务)、Saas(软件服务)”深度融合的服务。

可以想象,随着云市场“修路搭桥”阶段的结束,未来SaaS服务层必将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云钉一体”战略的实施,是阿里云提前卡位应用层,率先拿到企业级市场的“卡位之战”。

2018年9月,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2021年5月,CSIG宣布新一轮架构升级,并提出扎根行业、深耕区域、加强业务协同的三大战略:即扎根行业,打造最懂行业的作战部队;深耕区域,推动数字化下沉;通过“加强整体平台的健康运营、加强业务协同”来提升运营效率。

不难看出,此次战略升级,腾讯想要继续向产业互联网领域深扎,提供更贴合数字化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为此,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提出了打造用户、技术、安全、生态引擎四位一体的方法论,将用户理解、前沿数字技术引入产业,塑造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安全底座,持续推动产业互联网的生态开放。

2021年4月,华为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架构调整,组建于2018年年底的Cloud&AI BG被撤销,华为云不用再担负营收指标,重回BU(业务线)。Cloud&AI BG主要包括Cloud BU、计算产品线(服务器等)、数据存储与机器视觉产品线,2020年初被确立为华为的第四大BG(事业群)。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说:华为云不是传统硬件设备的领先优势,必须构建卖云服务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的运营、运维能力。显然,华为是想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实现云业务的轻装上阵。在此之后,云业务成为独立的业务线,不再和服务器、存储等硬件捆绑,实现从卖硬件到卖服务的思维转变。

2020年,百度智能云确立了“以云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云智一体战略;2021年7月,平台又宣布战略、架构、产品、生态四大层面全面升级,推出“云智一体2.0”,形成了云为底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为核、生态为翼的全新体系。

对于新战略,百度CTO王海峰做出了解读,“云智一体的‘云’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安全、稳定、灵活的数字化底座,‘智能化引擎’为智能化升级提供领先的创新技术和平台。”归纳起来,就是通过将智能技术与实践经验输出为企业赋能。

总体上来看,四巨头在云计算的道路上不断试错、奋勇向前,无一不是想在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坐拥红利,为接下来产业互联网的全面爆发积蓄力量。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云计算作为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虎年的云:BATH如何掀起数字经济新浪潮?
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的无声战役
起步太晚,百度智能云艰难追赶阿里腾讯华为
中国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