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调查》显示,中国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80%,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58%。日前,就此相关问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刘明教授分享了有效推动肿瘤营养治疗规范化、高质量开展的新主张、新策略,为开创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新格局贡献“营养力量”。
免疫营养治疗个体化、营养通路规范化,是最根本的导向
营养不良、代谢异常、免疫失衡及炎性反应贯穿于肿瘤发生、发展的整个病程。含有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免疫营养素,能够在提供能量和营养底物、维持机体氮平衡和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发挥调控应激状态下的机体代谢、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增强免疫应答能力、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等作用,进而打破肿瘤患者体内营养、炎症、代谢、免疫之间的恶性循环,对肿瘤患者从确诊开始,在术前、术后、放化疗期间以及康复期均有积极获益。
刘明表示,虽然所有肿瘤患者在肿瘤的不同时期都有必要进行营养治疗,但科学合理地选择含精氨酸、omega-3脂肪酸、核苷酸等免疫营养素的肿瘤特医食品,并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亦至关重要。
建立营养通路是实施营养治疗的前提。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刘明认为,合理把握建立营养治疗通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营养治疗通路建立的操作方法既是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营养通路学组以理论和实操并重,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多次规范化培训班。邀请肿瘤营养通路学专家深入各个地区尤其是县域医疗机构,进行实操指导。为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我们也在考虑共享之前做的一些高质量录像。”刘明教授指出,《中国恶性肿瘤营养治疗通路专家共识》、《中国成年患者营养治疗通路指南》等陆续发布,对进一步提升我国临床医生营养治疗通路建立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抓重点、补短板,建立规范化肿瘤营养治疗体系
如何全力推动肿瘤营养治疗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刘明表示,倡导、落实“还营养为一线治疗”的理念,并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聚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全力锻造肿瘤营养治疗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力巩固、拓展肿瘤营养治疗攻坚成果。
首先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人员对营养评估和筛查的认识是不同的。尤其在基层医院,很多患者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营养筛查,各部门也尚未重视推广普及营养筛查工作;
据研究统计,目前约80%甚至更多的医院没有设置正规的营养筛查流程。另外,20%的医院虽设置了营养筛查流程,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营养干预等。因此,进一步普及“还营养为一线治疗”的理念,迫在眉睫。
很多医院的行政领导对肿瘤营养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营养治疗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仍然不完善。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了《临床营养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但营养治疗的主体职责仍需要进一步明确;
营养管理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肿瘤临床营养治疗,一直在倡导HCH模式,这种分级管理要注重团队合作,即医院、社区和家庭如何无缝衔接至关重要。
刘明认为,营养治疗要强调患者和家属的积极参与,而不只是临床医生、护士、营养师。此外,如何能够切实推动这种管理模式在我国“落地生根”,可能是当前肿瘤营养治疗主要的任务之一。
不仅如此,由于绝大部分患者群体来源于基层,如何在县级医疗机构推动营养治疗的规范化,是真正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经之路,也是践行肿瘤防治资源重心下沉的必备探索。
对此,刘明建议:通过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形式,建议从省市级医疗机构选派临床营养医师,对县域医疗机构实行“传帮带”工程,加强营养宣传和治疗指导,提高县医疗机构对肿瘤营养治疗理念的认识。并且要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基层人员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加强质量控制。没有质控,则很难把握标准。比如,HCH营养分级管理模式,要把肿瘤家庭营养防治服务均等化、规范化,才能够提高患者整体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