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传媒7月6日讯 近日,南方持续暴雨,安徽、湖北等地受灾严重。但就在社会各方全力抗洪救灾之时,网上的洪灾谣言也在大肆蔓延。
谣言的地域性极为广泛,6月初至今,仅仅“要下特大暴雨”这一谣言有就黑河、海口、厦门、泉州、泸州、牡丹江等多个版本,地方名称调换后就变成了当地谣言。
洪灾谣言四起,官方紧急辟谣
2016年7月1日下午3时许,网民“XX交友”在其微信朋友圈公开一段圩埂及河水视频,并配音,声音内容为“哦现在雨很大、河里在涨水,他妈防汛的人没有,我某某圩的”。该视频一经发出,立即在当地引起巨大恐慌。
此外,还有一则传言在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称江苏宜兴多日暴雨多处被淹,而“无锡不准宜兴往太湖泄洪”,导致“宜兴自淹保无锡”,更有人称这是“牺牲宜兴保苏州、上海”。
此类消息在后来都被证实为谣言。
据媒体报道,6月16日,牡丹江男子崔某在朋友圈散布牡丹江要下特大暴雨的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
据新安晚报报道,经警方调查,发布“圩埂及河水视频”的网民真实身份系芜湖县花桥镇成村行政村居民吴某。吴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立即删掉了该段视频。公安机关依法对吴某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针对“牺牲宜兴保苏州、上海”这一说法,无锡市防汛办、无锡市水利局和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先后通过媒体辟谣,无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无锡发布”公开回应称:宜兴地区是湖西地区洪水通道,环太湖大堤口门均为敞开式,不设控制闸门,上有山区山洪下泄,下有太湖高水位顶托(太湖水位超警戒),应对持续暴雨时自然河道泄洪调度能力有限。
“好心”传谣言,常识认知不到位
2016年4月发布的《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指出,谣言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实报道类,占比达31.4%。报告还提到,从诱导分享技巧上看,道德捆绑最有效,利用公众的爱国热情等实现道德压力传播,公众的爱心转发极易助推谣言传播。
从此次“洪灾”谣言来看,公众的爱心和常识认知不到位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7月4日, “湖北网警巡查执法”发布官方微博,通报几起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主要有“蕲春县、英山县地段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6月23日黄冈已现蛤蟆大规模移迁现象”、“山洪……无数的孩子村民,猪,牛羊都被冲的不见踪影,我家在下游还能捡到小孩儿和牛,幸好孩子还是活的,据说还能捡到死尸……”以及“地铁塌方事故”等。
谣言之所以能广泛和快速传播,主要是因为它暗合了人们比较普遍的心理需求。
就现实情况而言,多个地方“要下特大暴雨”的谣言与今年我国多地降雨偏多的情况相吻合。据中国青年报报道:6月14日至16日,我国南方遭遇入汛以来最大范围的强降雨,其中一些地区雨情、水情打破多个纪录,超过历史极值。
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散布的谣言往往配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传播,使得谣言更具有“说服性”。一些深处低洼地区,或者有亲戚住危房和河边低洼地带、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旁的公众,由于本身就有恐惧与焦虑心理,更易出于好心将此消息传给亲朋好友。
值得注意的是,广为传播的谣言总是语义模糊、缺乏科学数据支持的,地点也未提到职能部门有何应对措施的文字,因而不可能出自官方通知或文件。
新京报文章认为,有关地方、部门在这类流行谣言传播时,抓住传谣者固然重要,及时通过“双微”等平台予以解释澄清也很有必要,在这方面,泉州、厦门有关方面都做得不错;而在此之外,很多地方、平台也不妨据此总结出跟现实气候贴近的“汛情灾情帖”真伪识别技巧,及时提供便捷权威的证伪信息,在公众关心的话题上,利用“互联网+”多主动出击,多些信息服务,占据跟谣言赛跑中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