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浪潮》作者托夫勒辞世,曾影响中国一代知识分子

《第三次浪潮》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引发一股阅读热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知识分子们心灵造成了巨大冲击。

蓝鲸传媒讯 7月1日,据NBC报道,当代著名思想家、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周一晚间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多家国内媒体进行了关注。

托夫勒因为创作《未来的冲击》(1970)、《第三次浪潮》(1980)、《权力的转移》(1990)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最广为人知的名言是:“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没有什么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险。”

托夫勒在中国被知识分子熟悉,主要归功于他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此书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引发阅读热潮,给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人带来极度的思想震撼,目前累计销量达1000万册之多。

学者雷颐曾说,《第三次浪潮》风靡国内的时候,他正在读研究生,同学们竞相阅读这本书。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也曾回忆,“当时,我和同学们把他看作‘神人’和‘大预言家’。大家觉得谁不读托夫勒的书就掉队了,赶不上时代。”

1970年,托夫勒的著作《未来的冲击》问世,这本讨论美国未来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鸿篇巨制,在国际间引起强烈反响,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700万册,为英语世界创造了一个流行的新词“Futureshock(未来的冲击)”。据国际科学情报研究所统计表明,它是社会科学文献中被引用最多的著作之一,直到今天还不断出现在报纸杂志的大标题中。

BBC称,中国官方曾把托夫勒看成是和富兰克林·罗斯福,比尔盖茨比肩、共同影响美国历史的三位人物,其作品读者包括前国家总理赵紫阳、前苏联领导戈尔巴乔夫等,他们都曾从中借鉴治国理念。

托夫勒本人曾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加入WTO提出过诸多重要建议,并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三大预测:1、中国向第一流的国家稳步前进 2、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拉动内需 3、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实现弯道超越的捷径。

2001年人民日报刊载了托夫勒的学术文章《美国标准是万能的吗?》,作者认为在冷战时代,华盛顿一直用“意识形态过剩”这个词来抨击苏联,现在其它国家的许多人却认为,美国在利用本国经济和媒体的巨大力量,使“美国制造”的意识形态实现商品化。

托夫勒对于全球化也有深刻的见解, 托夫勒对自由贸易必然带来公平、中产阶级长导致民主、贸易防止战争等美国观念提出质疑,认为它们过于简单化。

托夫勒还提出过多元化世界的概念,即由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在世界经济中,包括市场、政治模式、意识形态多元化在内的多样性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