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也留意到,前两日的微博上挂着一个#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的热搜。
这个极具戏剧反差的词条来源于一档谈话节目,32岁的豆瓣抠组大神王神爱自述毕业9年从牙缝里“抠”出两套房,每月工资储蓄率能达90%以上。
王神爱有一种在任何时候“将损耗转化为钱”的能力,在食堂看到别人吃饭吃了两口肉就浪费,会觉得猪死得冤枉;电影里的演员坐在酒店床上喝咖啡,她在担心咖啡洒出来要赔床单钱;每年她只在衣服上支出不到100元购买内衣裤,其余穿的是朋友不要的……
当极致节俭的生活方式曝光在公众视野,“抠神”王神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互联网的碎片化传播也使其陷入争议、谩骂和铺天盖地的不理解不认同。
一个普通人选择抠门错了吗?王神爱被奉为抠组大神的背后,又是一个怎样的年轻群体?消费主义洪流中,抠神的走红与其被网暴本身,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抠出两套房”的热搜和“被骂到手脚冰凉”的素人
把王神爱送上热搜的节目叫做《和陌生人说话》,是一档由著名媒体人陈晓楠主持的访谈类节目。其访谈对象包含抢劫犯、杀人犯、杀马特教父、换肺女孩、甚至还有为死囚写遗书的人……它把镜头对准素人,关注的却是极具价值的社会问题。
这一期,节目关注到了以抠出名的“豆瓣抠组”,接受访谈的王神爱是资深组员,南京人,已婚有娃。她信奉“如非必要,不增实体”的生活原则,深谙多种薅羊毛大法,“抠”字已刻入骨髓:毕业前,她就打工攒钱在山东某小城买了一套房;婚后,凭借夫妻俩人的积蓄又在南京贷款先后买了两套房(其中山东房产被卖掉做了第二套的首付)。
王神爱和她的“两套房” 节目截图
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一些片段也被剪辑出来用作宣传,其热度远超节目本身。重重碎片化传播过后,故事的重点和人们的焦点落在了“两套房”上,王神爱的形象被粗暴简化为:捡朋友衣服穿、只会抱着存钱罐数钱、将买房刻进DNA的守财奴。
一时间,从消费观,到对本人的评价,批判、攻讦、辱骂淹没了王神爱。
部分网友评论 微博截图
其实但凡看了整期节目,便不会对王神爱有这样深的误解。弹幕里也不乏对王神爱健全金钱观的认同和对其可爱性格的赞美。
抠神的养成,一方面在于王神爱作为前广告工作者对煽动消费者焦虑的厌倦,她以行内人的身份意识到了超前消费和超额消费的不必要;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的不富裕使得王神爱从小养成了攒钱的习惯和对安全感的迫切需求。
她有一个小猪储蓄罐,每天存一枚硬币。到六年级时,她的小猪重达10斤,那是她最早的安全感来源。后来,这种安全感变为了经济独立、人格强大,它们更具象地表现为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避风港。
房子成为王神爱的安全感 节目截图
此外,在和主持人陈晓楠的交谈中,王神爱也提到了她对于“卖房”和“抠”的理解。她直言,这种积少成多不浪费的观念使她受益,但房子并不是靠抠就可以抠出来的。“当然我也不是一个无业的人,还是得挣钱是最主要的。”
不要做金钱的奴隶,也不要做抠的奴隶节目截图
只是这些,大都没有呈现在以短视频主导的碎片化传播中。
遭遇网暴后,王神爱被迫在豆瓣发文回应诸多质疑。此外,她还提到:“节目组也联系我,解释了因为版权问题导致他们不能放全片,只能放剪辑后的片段在微博,也说很多营销号的行为和措辞不是他们能控制,但会尽力完成后续的补救,希望海啸刮过后,我的生活还能在原地。”
王神爱豆瓣广播截图
节目制作有其缺陷,但它原本想呈现的,应该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节目想留下的,也是关于消费主义和极简生活的思考。
“抠神”引爆舆论背后:年轻人抠门错了吗
“抠神”王神爱被关注的背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物欲横流之下,极简生活、量入为出可能也是一种选择。
于是豆瓣上出现了“抠门男性联合会”、“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留学生联合会”等小组,几十上百万人聚在一起分享省钱技巧,也大大方方聊抠门的艺术,找志趣相同的伙伴。
豆瓣抠组帖子截图
在抠组你会发现,这届年轻人的抠门已和祖辈不相上下,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一种别样的“网感”。“39.8块淘来的外套穿了9年”、“想买裙子,求骂醒我”、“男性多用途清洁用品DIY”、“某app签到免单”等帖子形形色色,无奇不有。
组员展示的毛巾豆瓣截图
除了如上图身经百战的毛巾般近乎自虐猎奇的省钱方式外,抠组成员聚在一起大多是交流怎样在有限资源下过得更好,或将现有资源做适合自己、花在刀刃上的再分配。
此外,在豆瓣抠组组规和多条讨论帖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群体的态度:“我们抠不是因为穷,我们就是抠。抠亦有道:不犯法不缺德,抠己不抠人。”在抠组群体心中,节俭可能已经成为一种与价值观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一种近乎“艺术”的坚持。
“抠门女性联合会”置顶帖
在《和陌生人说话》这期节目之初,主持人也曾提到:类似抠组这样的社群其实并不新鲜,在欧美、日韩都有追求极简生活、极致省钱的风潮。而且这种风潮并非贫穷的产物,它往往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主动降低自己的物欲甚至选择最极致的低功耗的生活方式呢?
韩剧《月刊家》剧照
被推至前台的“抠神”王神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侧面,但庞大的“抠门”群体和各异的社会背景,其原因可能是各种各样的。
说到底,“抠门”背后的原因各异,极致节俭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人。王神爱并未以“大神”自居鼓吹低功耗低物欲的生活,部分网友们未知全貌就暴力输出的行为未尝不是一种傲慢。
正如王神爱本人所说,“反正我就像野草,根儿永远扎在地上了,过一阵子还是会长出来的。”意外的走红和网暴大概并不会改变她的生活和态度,但这场来得快也去得快的风波总该留下点什么思考,比如尊重、同理心或者关于消费观。
在节目中最后,主持人陈晓楠说了一段话,不如以此结束本文,与君共思考。
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唯有当我们经济独立、人格更强大的时候,才获得理解别人、也和自己和解的真正的可能性和能力。这种感觉或许就是长大,每个人的性格方式不一样,有的人率性有的人谨慎,有的人豪爽有的人节俭。
在现在这样非常大的物质压力之下,有些年轻人会选择通过主动降低物语的方式来达到自洽和安全感,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这种低碳的生活方式未必适合每个人,但至少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契机,那就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