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红书不再“红”

当前只是呼啸的狂风。

文|数科社

“小红书将于今年赴港IPO,规模至少5亿美元”。近日,坊间再传小红书上市传闻。只是与3月赴美上市传闻不同,本次上市地变为香港。

不过,小红书方面依旧予以了否认。“暂无明确IPO计划”,也让小红书的上市之旅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与沸沸扬扬的上市传闻相比,小红书的融资之路更显低调。公开数据显示,自2013年成立至今,小红书已累计完成了5轮融资,投资方既有阿里、腾讯两大巨头,也有纪源资本、天图投资等知名投资机构。

不过,最近一次公开融资发生在2018年,彼时小红书完成3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超过30亿美元。

此后三年,小红书对外融资披露的越来越少,但据外界预测,“近几年小红书不缺资本加持”。甚至有机构预估,小红书估值或超百亿美元。

在融资之外,上市更似华山一条路,有的只是时间问题。但新的故事开始之前,小红书仍需更努力地向资本市场展现实力。

01 当种草社区成为大卖场

从行业来看,在三大内容社区平台中,B站、知乎早已上市,只有小红书是个例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可能是时机不对,毕竟当下资本环境对互联网公司不算“友好”。

抛开资本视角,大众对小红书的认知,主要还停留在“种草社区”上。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小红书月活用户均在1亿以上。进入2021年,小红书月活稳定在1.3亿以上。从此前小红书公布的信息来看,小红书用户以女性为主,占比高达80%;年龄段方面,90后占比70%以上。

活跃在小红书上亿万人群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素人、达人、自营电商以及入驻电商从业人员。无论哪一类人,他们都是种草社区的重要参与者,都与种草笔记密不可分。电商平台雇佣的写手,接到广告的达人,拼命吸粉以求变现的素人,以及纯粹的读者用户,都充斥在种草社区。

数据显示,2020年小红书种草笔记发布量近3亿条,每天超100亿次的笔记被曝光。

伴随数亿万计种草笔记的创作与传播,一条巨大的产业链随之形成。这条延伸的产业链,正将小红书上各色人群串联,并制造出巨大的利益蛋糕。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有人的地方便也是江湖。一切皆因有利可图。

不少入驻小红书的电商平台向笔者反馈,以前社区的内容变现是很可观的,投入10万找人撰写种草笔记,往往能带近百万的营收。虽然现在变现率大不如前,但公司还是将小红书当作重要的种草阵地,因为流量真的不错。

某达人号主向笔者反馈,最辉煌的时候雇佣了近20个写手,仅靠种草笔记一个月流水便达200多万,客户主要是服装、化妆品企业。

利字当头,海量的素人也由最初的读者/被种草者,变为种草给别人。

于是种草社区,便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大卖场。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渐渐的种草社区失去原本的“种草”价值。

​02 难以整治的灰色产业链

更进一步,当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给别人种草”,关于种草笔记“质量”比拼也变的越来越激烈。那些更美、更好、更便宜、更实用笔记,更容易被种草。

但这极易违背事物的客观真实性,造假随之扑面而来。甚至有不少网友,直呼小红书为“低劣品牌的天堂,吃土少女的噩梦”。

从过度包装的原生广告,到“美颜滤镜”构成的失真信息,再到“炫富”、“低俗”、“涉黄”信息泛滥,小红书在自损品牌之外,也“欺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用户。

因此,小红书曾多次被相关部门点名、罚款,甚至多次遭到应用商城下架。

监管重压下,小红书也对种草社区,进行了多轮整改。

2020年10月,小红书宣布启动对炫富、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内容专项严打,覆盖全站所有笔记(历史存量笔记和未来新增笔记)。根据小红书当月公布的“啄木鸟”计划首月成果,小红书生态治理部门共对7383个账号进行断流处罚,处罚笔记数量超过21.3万篇。

小红书的整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种草笔记却依旧真假难辩,种草社区也难复清明,这背后的深层次商业逻辑耐人寻味。

一个重要原因是,体验在每个用户心中,笔记掌握在每个用户手中,如何写、怎样写没有标准化定式。加之,参差不齐到产品亦具备多样化属性,总不能见好(笔记)就杀,搞一刀切。

此外,种草笔记层出不穷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种草社区抓住了某些用户的痛点。好吃不贵美食,不动瘦身之法,便宜好用化妆品,一学就会烹饪绝学......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却不好实现的难题,似乎都能在小红书上找到经验诀窍。

这就决定了平台在规范与自查之外,用户也要加强自我甄别。而一些商家恰是看到了这个充满巨大利益的灰色产业,并行于其上。

长此以往,整个种草社区,便游走在灰色地带,带来了无尽的社会焦虑。

03 商业化变现焦虑

除了种草灰产之外,困扰小红书的也有自身的商业焦虑。

一直以来,小红书最理想的变现模式是“生于内容,长于交易”。但现实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大量用户选择在小红书种草,到别处下单。

一个破局之法,便是将自营电商发展起来。

2014年,小红书发力电商领域,上线自营跨境电商平台“福利社”。2016年,小红书拓展了第三方平台和品牌商家加以补充,并在2018年开拓了自有品牌“有光”。

2019年年初,小红书对电商业务进行拆分,原社区电商事业部变为“品牌号”部门,围绕入驻的品牌进行从社区营销到闭环交易的资源整合。

尽管在电商领域动作频频,但小红书的商业变现之路一直难言成功。有消息人士表示,过去三年,小红书电商GMV目标,均未达到内部期待。数据显示,2020年,小红书的广告业务营收约占比80%,电商业务收入只在15%-20%之间。

2021年8月2日,小红书马不停蹄推出了“号店一体”战略。

这一战略初衷是为让入驻小红书的达人开店更容易,小红书的“私心”则是促进平台交易,赚取用户佣金。

具体来看,“号店一体”包含了“0门槛开店”、“BC直连”、“月销万元以下商家免收佣金”等细则,政策逐渐向小商家倾斜。

按照小红书开放平台和电商相关负责人的说法,过去的规则更有利于预算多的大品牌商家,他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去找达人撰写种草笔记。

但其弊端十分明显,第一个是假手他人,难以形成自己私域流量;第二个将中小商家排除在外。

除了号店一体战略外,小红书一直向直播带货寻找业务增量。但当前现实是,这一市场早已被抖音、快手等瓜分殆尽,而小红书始终未曾拥有代表性的主播。

不得不承认,即便拥有如此海量、高粘性的用户,小红书的商业化变现探索,长路漫漫。

对小红书而言,上市或许是化解各类矛盾的好契机。但还是那句话,对小红书而言,这只是呼啸的狂风,更大的山雨还在路上。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冲刺“千亿级”市场规模,鲜花电商还缺什么?
个性化App围猎年轻人,大厂慌了
估值超200亿美金,小红书为何依然迈不过“电商”这道坎
「爹味更重」的小红书,它的二次发育诊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