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教授”李泽湘:大疆、云鲸背后的无名英雄

作为大学教授,李泽湘以“导师+学生”的天使投资模式,成功投资孵化了大疆、云鲸及EcoFlow正浩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这一切的背后是他期望"通过教育链接科技改变世界"的愿景。

文|砺石商业评论 王剑

对于很多人来说,李泽湘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知道他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教授,也是一位专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者,孵化出了大疆、云鲸智能等高科技公司。

说陌生是因为大部分人除了上述信息,对李泽湘知之甚少,更不明白他为何偏爱投资学生创业团队。

对李泽湘来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花,但播下种子就比荒芜的旷野强百倍。

多年来,李泽湘出资鼓励学生们积极创业,建立了横跨行业、教育与投资之间的生态闭环,成功走出了一条“导师+学生”的创业孵化道路。

而选择这条路与他的生活经历分不开。

01 海外留学后投身教育事业

虽然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可刚跨过花甲之年的李泽湘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1979年,18岁的李泽湘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工业大学),此前的他是一家校办工厂的车工。

当时恰逢中美建交,美国的铝业公司出访中国,为了答谢和巩固关系,美方提出愿意为中方培养2名本科生和3名访问学者。成绩优异的李泽湘幸运地成为2名入选学生之一,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留学。

去往美国的航班上,有位美国华侨很惊喜能看到来自祖国的留学生,见李泽湘连个手表都没有,硬是摘下自己的手表赠送给他,鼓励他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这让李泽湘心生感动,更坚定了早日学成归国的信念。

来到美国的李泽湘和同学因为之前几乎没接触过英语,基本沟通都十分困难,不得不恶补了数月英语。凭着坚强毅力,两个年轻人不到半年就可以正常跟班上课了。

1983年,李泽湘拿到了电机工程及经济学双学士学位。随即他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攻读,于1986年及1989年分别获得数学硕士、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硕士及博士学位。

毕业后,李泽湘来到麻省理工学院(MIT)人工智慧实验室及纽约大学(NYU)计算机系工作。应该说,此时的他身处顶尖学府,接触的都是前沿科技,想在美国安顿下来不算难事。

但是,李泽湘很清楚自己的命运是因为教育而改变。特别是他亲眼目睹美国科技飞速发展的现状,意识到国内与世界在科技水平上的差距,他很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

1992年,31岁的李泽湘被刚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学聘请,出任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后任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选择港科大,是因为这里科研环境和海外几乎同步,无论设施还是学术资料都不逊于国外高校,而且背靠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也更容易落地实践。

刚当老师的几年,李泽湘在港科大并不是特别有名气。一方面是他的学术背景在高手如云的港科大里很常见;另一方面他不会粤语,只能操着浓厚的湖南腔英语授课,让很多香港学生很不习惯。

特别是港科大教学模式和内地高校一样,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面对李泽湘教授的自动化科技前沿理论,学生既听不懂,也没有任何概念。

李泽湘对此很无奈,可也没办法。港科大那时与内地高校类似,注重发表论文,不注重实践。而他深感西方教育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希望有学以致用的机会指导教学实践。

1998年,港科大应内地邀请选派了不少教授去深圳参与企业合作。可没多久,缺乏实战经验的教授纷纷撤了回来。

因此事的触动,李泽湘选择了自己下场创业,并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02 以实践项目孵化创新创业

1999年,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创建深港产学研基地,李泽湘获邀与同事联合创立了后来国内运动控制领域的知名企业——固高科技,并担任董事长。

固高是英文“GOOGOL”谐音,代表数学上10的100次方,有无穷大的寓意。这是来自李泽湘的妻子,一位数学家的创意。

创办固高科技,是基于李泽湘对运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器视觉技术、网络技术和机械优化设计五个方向长期系统化的研究。他希望以这些项目实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可惜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李泽湘发现参与项目的学生毕业后还是选择去硅谷和华尔街打工,既无从事产业创新的志向,更没这方面的热情。

究其原因,学生只把他开设的课程当作完成学分的必修课,而不是真正对从事的研究项目有兴趣。

于是,李泽湘摸索出一套全新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他在自己开设的新课程中,有意识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混在一起上课。

李泽湘授课的时候要求学生组团来做项目,项目必须用到时下最新的产品部件。学生想在这门课中拿高分,就必须不断迭代项目设计,一个版本又一个版本不停地实验。

为了完成实验,学生不得不在香港和深圳等地奔走购买实验材料,逐渐熟悉了整个产业链和制造体系。

在这批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内地的学生,汪滔。

2005年,汪滔进入香港科技大学读书。因为从小喜欢航模,他毕业论文是无人飞行器的研究。他原本希望毕业后出国继续深造,可因为论文答辩时自己的无人机没能飞起来,成绩不合格,出国愿望也成了泡影。

可李泽湘很欣赏汪滔,因为汪滔曾两次选修了他的运动控制课程,不论兴趣还是研发能力,都远超其他同学。

就在汪滔为前途沮丧时,李泽湘将他招为自己的研究生,平时还有意“放水”让他逃课去深圳创业。从最初研发的飞控系统到无人机,李泽湘都给了汪滔很多帮助。

李泽湘建议汪滔在深圳创业,是因为他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珠三角作为国内最大最全的代工基地拥有着全世界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无论是买零件还是开模具,都比欧美国家高效省力。

李泽湘指导汪滔并不是仅仅教技术、筹资金这么简单。他给了大疆关键性的两条建议:一条是先拿下国外市场然后转回国内;另一条是在消费级市场之外,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特别是农业植保领域。

2006年大疆创立后,可以说正是遵循了这两条建议,又赶上了国内对无人机功能和科研爆发式需求,很快在行业声名鹊起。此后,在不断迭代过程中,依靠独树一帜的互联化和影像系统的大疆无人机击败所有国外对手,估值从百万级迅速跃升为超100亿美元的科技型企业。

大疆的成功对于李泽湘来说意义重大,这验证了中国制造技术完全有可能通过核心产品让全球市场接受,也促使他坚定了搭建一座将学院派理论转型为商业实践的桥梁。

03 创新创业离不开人才和团队的培育

在孵化大疆的同时,李泽湘成立了清水湾创投,进一步孵化手中的学生创业团队。这些团队多数项目都是围绕机器人产业进行,只是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研发基地。

此时,作为国际制造业重要一环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日本、德国以及美国在这个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而因为机器人概念的火热,国内一拥而上成立了上千家的机器人公司。可多数都是集成性企业,说白了就是购买国外核心零部件组装在一起,产品成本高且没有真正自主知识产权。

恰好东莞市知晓了李泽湘的情况,他们正希望将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于是,邀请他在松山湖创立了机器人产业基地,不仅提供场地,还给了部分启动资金,帮助李泽湘和他的学生创业团队启动项目。

前沿科技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指引,为此李泽湘先是邀请了原港科大工学院院长高秉强教授、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甘洁教授共同加入,随后他又在全国范围物色合适的机器人技术项目和团队。

从工业照相机、自控减速机到水下机器人,只要感觉项目有前景又可靠,他就毫不犹豫亲自跑去游说,将这些团队引入到基地。短短五年,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已经入驻了50多家国内一流机器人创业公司和团队,而且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因为李泽湘和投资机构事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有他成功孵化大疆的经验做背书,因此,在松山湖机器人基地,科研团队可以安心搞科研,后续的融资都不用发愁。

比如李泽湘的博士生石金博创立的李群自动化,已拿到了赛富基金领投的B轮数千万美元融资;硕士生陶师正创立的逸动科技,主营水上与水下设备的动力系统,也通过清水湾创投,拿到了红杉资本和高瓴资本的15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在李泽湘的孵化团队中,除了李群和逸动之外,还有致力于利用智能机器人技术解决城市停车困难的松灵机器人,也有与发达国家竞争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的纳密智能科技……

这些团队的创始人有的是李泽湘亲自找来的,也有自己找上门的。

2015年,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生张峻彬通过李泽湘的公众号发了一封自己的简历,希望有机会能得到李泽湘的当面指导。

谁知等见面后,张峻彬的几个创业项目都遭到李泽湘毫不客气的否定,觉得不够创新,也不够市场化。但是李泽湘很欣赏张峻彬的激情和投入,决定全力支持他创业,甚至把他作为首个引入松山湖机器人基地的创业者。

张峻彬后来的创业项目是云鲸智能——全球首款“会自己洗拖布”的拖地机器人项目。产品量产后一经上市就在微博、抖音及各大直播平台上大火,成为一“鲸”难求的家庭智能消费品。

2020年6月,云鲸智能完成C轮融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8月更以9756万创下小家电行业天猫超级品牌日最高成交记录,登顶消费电子实时排名NO.1 。

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最离不开的是人才培育,尤其是机器人所属的高科技产业。

李泽湘因此联合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国内众多知名高校,成立了机器人学院,从产业源头培养合适的人才。此举不仅增强了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实力,也同时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同时,李泽湘还将培养模式复制到了香港,他联合沈南鹏、马化腾共同成立了“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在整个大湾区进行全面项目和人才孵化。

李泽湘选择大湾区进行项目孵化,是因为他知道“硬件创业是九十九死一生”,高成本,低效率是高科技硬件创业的致命问题,唯一突破的办法就是快速迭代,而大湾区这里的迭代速度不仅比欧美快十倍,成本只有十分之一。

李泽湘自己曾对外吐露,他迄今为止孵化了60多家公司了,成活率大概80%,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有15%。

04 以新型工科教育推动产业变革

今年9月15日,坪山区深圳科创学院迎来了首批50名新生,这是一个有政府支持的、独立于已有高校体系的新平台。

科创学院设置了智能驾驶、智能建造、智慧生活、智慧健康和柔性制造5大研究中心,利用深圳市及坪山区的场地、资金、政策支持,以及完备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创新创业市场,提供前沿技术支撑,汇聚顶级学界和产业专家,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沉浸式深度学习。

而李泽湘正是科创学院的发起人。

创办新型大学并不是李泽湘突发奇想,他其实早就有创办新型大学的想法和计划。1986年,当他拿到伯克利的硕士学位后曾与一批中国留学生,给国家教委递交过一份“改革建议书”。

因为看到国外和中国科技水平的差距,有感当时中国大学不关注国际科技前沿的研究,他们希望能集合归国留学生力量创办一所专门从事新科技研究的大学。

可惜这封信在当年“石沉大海”。而他最终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任教,依然是抱着想通过教育来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作为大学教授的李泽湘,完全可以在“象牙塔”内两耳不闻窗外事,过着舒适的生活。即便作为投资人,也大可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高等教育系统内很多人都知道,要想真正做好教育,而且是更为复杂的工科实践教育,是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不易……但是,这样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李泽湘的“新工科”教育终于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实践体系得以实现。科创学院将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只发证书、不授学位。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操能力,以帮学生走对未来发展的道路。

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知名教授和创投人,李泽湘太懂得“走对路”对一个人,乃至国家意味着什么。自从进入教育行业,他始终在寻找一种更契合产业需求的工科教育方式,希望新工科教育培养出“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

毕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人口红利都不支持国内产业按照传统的模式持续发展。

在李泽湘看来,未来中国经济想再创辉煌,这批能用科技造新东西的人将会是传统产业的变革者,更是新产业的创立者。

如今大疆、云鲸、李群等项目都是他“新工科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实现了他所期望的“将科研和教育变成一个一个创业团队,去弥补整个中国制造业里的空白。”

2020年,李泽湘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这是国家对李泽湘的褒奖,更是对他作为科技型创业导师身份的肯定。

李泽群自己则表示,“自己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压力是指我肩上承担的用教育和科技改善产业环境的使命,动力是指坚定我未来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决心。”

因永葆赤子之心,这个时代有了薪火相传的制胜法宝;因砥砺复兴之志,这个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我们期待李泽湘孵化出更多的科技型创业公司,更期待中国制造业在这批“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手里实现更多的突破。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头顶200亿天花板,大疆天空悬停
教育机器人是新的“智商税”吗?
从“狂奔”到“稳步”,看服务机器人《生存指南》
被资本和冬奥吹热的服务机器人,不止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