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裸条”一词横空出世。所谓“裸条”,指的是一些女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手持身份证拍摄自己的裸照,作为“裸条”抵押给地下钱庄借款,通过“裸条”可以借款的金额是普通借款额度的2至5倍。可以说,这些年轻人的抵押品是自己和家人的声誉。如果女孩没有按期归还这些高利贷,她们的裸照就会被传给她们的亲人,甚至放到网上公之于众。在这样的时间里,到底是该嘲笑女孩太傻还是该骂平台太坏?
据报道,有名女生借了500元,周息30%,因为到期无法还款只好借新还旧,已经滚出5.5万元。有受害者表示将在家人陪同下报警,另有借款者通过借钱了解到该途径存在暴利,转而又成为放贷者。
类似@神曦Laplace 一样对此瞠目结舌的网友不在少数:“我本以为熟人贷已经是一个巅峰,真是大写的没想到。裸条之前的所有P2P本质上是都信用转移,而这东西则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挖掘个体身上可以当抵押品的潜力。这简直是潘多拉的魔盒,也许我们会很快看到比方说父母贷师生贷爷爷奶奶贷……”
对于平台的指责,首当其冲。
很早开始,“校园贷”就成了各大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必争之地。《北京商报》用“变味”一词来描述校园贷——从“恶意注册”、“高额罚息”到跳楼自杀、暴力催收,再到如今的“裸条”,本来是缓解大学生燃眉之急的校园贷却成为高利贷滋生的温床,而本身以帮助大学生借贷、熟人借贷为口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成为了大学生与高利贷之间的桥梁。随着恶性事件的不断爆发,校园贷一遍又一遍刷新着人们的道德底线。
如今“裸条”事件爆出,多家校园贷平台被涉及其中,其中最先被曝光的就是著名的借贷宝。从2015年开始上线的借贷宝,因其隶属于国内知名金融控股集团九鼎控股而备受瞩目。在对外宣传中,借贷宝被标称首创“熟人间借贷平台”。
真是熟人借贷那么简单吗?根据网易财经的报道:“一方面,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在借贷宝上因遭遇骗局而被骗钱的大量案例,均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一些受害者甚至组织起来,希望获得解决办法;而另一方面,在百度‘借贷宝吧’等平台,依然充斥着‘只需要学生证,20000以内无前期下款’、‘借贷宝速贷,十分钟下款’等陌生人借贷的广告。”
可以看到,校园贷的本意,是通过资本的合理流动,来解决大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但由于种种原因,校园贷平台已经变得乱象丛生、无法控制。
红网评论毫不客气地批评起来:“在利益和欲望面前,人的节操可能会‘裸奔’,而商家的无良也可能‘裸露’。就像‘裸条’借贷一样,为了实现借贷利润,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上演了用身体‘交换’金钱的龌龊一幕。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中,利用部分参与者的懵懂无知,推广所谓‘裸条’借贷,短时间或许可以吸收客户,但长远来说,无视市场经济的道德,践踏市场经济的法律,最终会令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像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说:市场经济的每一个毛细血孔里,除了流淌着对金钱的向往,也同样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裸条’借贷恰恰违背了这一定律,其结果只能像‘快播’公司一样,在历经风光之后,最终因突破道德与法律而‘自食恶果’。”
光明网也觉得要管管了:“之前,在校园网贷上,就有不少惨痛的教训,比如,有人冒用他人的名义贷款;有人因为校园网贷的利息过高,自己无力偿还,最终选择了自杀……种种乱象足以表明,当前的校园网贷,的确需要‘管一管’了。”
面对一片“禁止”校园贷的呼声,也有像@迢书 一样的业内人士觉得谴责平台要适度:“假设政府禁止大学生通过校园贷、借贷宝借款,‘裸条’会消失吗?不会消失,反而更多,只是更分散、更隐密,政府、媒体更难注意到而已。放高利贷的会给政府、媒体送锦旗,然后趁机提高借款利率,要求更苛刻的抵押,可能都不止裸照了。”
2
指责年轻人少不更事的声音,也不容忽视。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些网友认为这些“受害者”不值得同情,“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为什么还要去借贷?”
@冷暖初博 就不以为然:“提供裸照并且周息20%,这么高的利息我是还不了的,还得了我肯定也不会借了,明显就是赌徒心理,然后真还不上了再找媒体叫屈? ”
@Christian96 也是此意:“自己拍裸照换钱了,现在不想还钱了就说人家要公开裸照,裸照是人家强迫你拍的?”
“我觉得那些什么‘裸条’的出现简直就是侮辱了大学女生这四个字!”@Crystal119929觉得有些耻辱:“这类人是怎么考上的大学?!书都读哪里去了?一周百分之三十的利息自己能还上?为了钱真的能那么无底线?!没钱可以赚,无论是端盘子洗碗做家教还是什么的只要不出卖自己怎么地都行!出卖自己的身体求着别人借自己钱的行为恶心透了!”
全国妇联机关刊物@中国妇女 也发声教育女生:“利用网络平台发放高利贷,并明确要求女性以裸照为担保,其行径明显非法。未及时给以打击,是监管部门失职;不少女生自愿上套,则无疑体现意识或品格出现问题。不是小孩子了,利害都懂,交付裸照,姿态即是不在乎用身体换钱花。”
“舆论往往对借钱大学生抱以同情,以受害者的身份看待他们;但是,校园贷无论哪种形式,本质上就是个人小额贷款,需要最起码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如果是大学生借钱,就可以有理由不还,或者理直气壮地以受害者身份示人,那才是见了鬼。作为成年人,应该学会对自身行为负责。”弱者即有理吗?时评人舒圣祥并不这么认为,“真正的问题是,这些大学生为什么不惜以‘裸条’借钱,他们对自身人格与名誉真的珍惜吗?如果他们不在乎裸照外泄,围观者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反而有点尴尬。相比拿裸照抵押贷款,不顾一切不负责任的高消费才真正是‘耍流氓’。我想对那些‘打裸条’的大学生说:借钱是要还的,还不起的高利贷不能借,请收好你的裸照。”
真有学生这么傻?微信公众号“P2P头条”的作者江南愤青甚至怀疑这是假新闻:“我感觉这种女大学生裸照借钱就是个体性案例,哪怕有,也一定是占比非常小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你去想下,如果裸照真有用的话,那么你哪怕还钱了也无法确保别人会不会公布裸照,一辈子都麻烦,这种事情,从来都是不准备还钱的人,才会做的事情。最后的结果,要么借钱的人是傻逼,要么出借的人是傻逼。没有第三种可能了。”
他同样忠告借款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借钱可以不还,如果你没有还款能力,借钱一定要谨慎,谨慎,在谨慎,别借钱的时候无所谓,要还钱了就开始发现来不及了,各种闹腾,何必呢?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法律都不会支持欠债不还的。”
3
监管的缺失,又是人们指责的另一个方面。
理论上来说,监管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平台内部层面,二是政策外部层面。
关于内部监管,江南愤青举例说明:“淘宝,不打假走不远。百度不屏蔽假医生也会被抵制,滴滴不完善司机,最终市场恐惧,而借贷宝也一样,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打掉不合格的借款人。这些借款人本来就是在线下游走吸血,现在有了借贷宝,他们纷涌而至,利用借贷宝发放平台,这个是借贷宝发展初期,必然面临的问题。支付宝借条,微信,qq都曾经是他们的利器,现在摊上借贷宝了,如果不采取措施打掉这些人,那么负面也会很多,让大家心存芥蒂,不敢使用。所以,我提示借贷宝必须不能忘记初心,不然也走不远。”
而关于外部政策,其实早已有动作。针对大学生借贷乱象和校园贷带来的各种问题,今年4月,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高校宣传、财务、网络、保卫等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各银监局等部门要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通知》还指出,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
舆情的发酵,早已引起党报的重视。6月11日,人民日报刊文《校园网贷 馅饼还是陷阱》,警示校园网贷风险多发,并指出消费观念不理性、个人信用保护意识淡薄、网贷平台无序扩张等是主因。6月15日,人民日报再发时评《校园网贷 别让便利变隐患》,再次提到“监管”一词:
“各家校园网贷平台野蛮扩张,乱象愈演愈烈。这与部分大学生辨识能力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平台对代理中介或借款方管理不力,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等都不无关系。学生借贷,门槛如何确定?如何定位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如何让学生不再重蹈跳楼赎债、“裸持”借贷的覆辙?这些问题,值得监管部门、学校、家庭各方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时间的紧迫,文章用“不可再等”来强调:
“更重要且关键的是,加强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可再等!应强制校园网贷平台明示风险,更应明确平台责任,加强对申请人的信息核实,将申请业务的门槛提高到合理范围内。未来,还应统筹管理在校学生的借贷、分期还款信息,在纳入征信系统的同时,推进各家平台的信息共享。唯有强化管理,多管齐下,才能避免校园网贷造成更大隐患。”
舆论已经风起云涌,不管你指责的是学生、平台、还是监管,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才是当务之急。
(上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