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育未来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朝军:不存在完美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丨智慧教育论坛

利用现阶段的技术能力,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就是相对完美的。

7月29日,由蓝鲸教育主办,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蓝鲸财经、界面新闻、财联社协办的智慧教育论坛,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Z世代·新教育”为主题,融合主题演讲、互动研讨、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与教育同仁共同探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

会上,国育未来教育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副秘书长李朝军发表了题为“影响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企业对策分析”的演讲。

李朝军表示,面向未来教育的新思考是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而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简化学习管理。

在李朝军看来,智慧教育赛道目前有两个:一是面向学校教育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政府购买长效性服务;二是面对家庭教育,聚焦帮助家长解决个性化问题。智慧教育的应用不要仅仅停留在关注学业成绩单方面,应该多关注学习之外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健康与环境教育等等。

以下为李朝军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我从95年开始接触教育信息化行业,到今天为止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整个发展历程。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影响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企业对策分析”。

为什么选这个主题?因为今天来的嘉宾多数是教育企业的负责人。教育行业的分析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唯独中观层面说得不太多,我想通过个人的感知和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在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哪些关键因素阻碍了正常发展;当前政策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健康地发展、理性地思考。

我从四个方面分享:包括对教育的思考,对技术的思考,阻碍的关键因素分析,最后是对策分析。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

第一方面,对教育的思考。我们从教育信息化关注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早期关注的是技术或产品。不管是单机还是互联网时代,都是有什么好的技术,能够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吸引学校或者家长买单。后来,更注重方案和应用,通过一系列产品形成解决方案,达到应用效果。再后来,开始关注投入产出比,考虑使用成本,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也就是效果。而今天,我们更多关注运营,怎样持续发展,怎样在符合政策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思考企业发展的未来。

我认为核心点就在于——关注人的发展。

目前整个智慧教育的关注点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面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内容,另一方面是面向个体、特别是面向家庭的云服务。面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层面,最初大家关注的是产品功能,随后才是整个体系化的应用。最初,企业发展更多是希望客户越多越好,能解决客户的问题越全面越好。但走过一段时间,大家开始思考:到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哪?再进一步思考,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的亮点是什么,信息化如何促进教育的创新变革,信息化如何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信息化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学生应该在哪些方面去提升等等。再逐步发展到今天的智慧教育,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家教产品,通过精准诊断、精准分析到个性化推送。我们发现,整个过程是一步一步地从学校信息化教育走到家庭的教育服务。

所以我们理性反思:从国家层面讲,教育要高品质发展,这是核心。这与我们有哪些相吻合的地方?就是“以人为本”的需求,重点就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另外,对于“内卷、躺平”等问题,智慧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做点什么?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也符合大方向和政策趋势。

面向未来的教育,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企业精英,都提到未来教育的一个共性特征——以学习者为中心。很多学校正在从物理空间建设上做改变,以重构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学校也面临着从传统教学模式,到智慧教育带来的学校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包括家庭教育的引导、学生综合能力与增值评价策略、教学与学习的方式转变等,都在发生很大变化。学校信息化的赛道不再是完全标准化的,或者说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和亮点。技术赋能要适应或满足学校的阶段性发展规划需求,一个固定的方案或一套固化的产品是满足不了所有学校的个性化需求的。

去年,上海发布《2020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蓝皮书》中特别提到“以问题驱动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由此有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我们为学校、为教育局解决了什么问题?二是面向家庭需求,在国家政策相适应的前提下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解决兴趣动力的问题,道义与责任担当的问题,日常行为习惯的问题,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问题,人生规划问题等等。在当前的政策和大背景之下,这些是需要去理性思考的。不能仅仅只关注在知识传授和学业成绩提升这一个层面。

技术:“完美的智慧教育方案还不存在”

第二个方面,关于技术的思考。未来教育离不开科技赋能,无论是早期ICT+教育,还是今天的5G+教育、区块链+教育,核心就是怎样从技术来赋能教育,打造绿色、生态的教育环境。归结起来,无论是2C、2B、2G还是其他模式,都聚焦在未来学校发展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两个核心层面

前两年,区块链技术炒得火热,但最后发现区块链技术是去中心化的,而整个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都是中心化的。两者怎样更好地衔接和融合?在教育系统中,区块链不再一味强调独立应用,有人提出是否也可成为底层技术平台中的一部分,通过技术接口来实现关键结果数据流通的衔接呢?这些都取决于我们在技术层面的系统化设计。

如果盘点教育系统的应用分类,我们发现所有垂直细分的产品、方案,能想到的基本上都有了,想找空缺点确实很难,技术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力呢?这个时候只能从教育价值与问题导向,思考用户的整体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策略的需求。搜索智慧教育方案,无论是架构图还是文案,网上到处都是,可参考的很多。当前智慧教育的应用环境也越来越友好,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越来越多。早期我们担心的基础性问题,今天有很多都已经解决了。

然而,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蓝皮书提到,“现在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障碍,完美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还不存在”。我们知道,技术是一个无底洞,技术一直在更新换代,产品也不断迭代升级。为什么完美的智慧教育方案还不存在?因为相对而言,不可能有完美的方案。

我个人认为,完美的方案是什么?只要现阶段利用技术能力能解决用户的一些实际问题,那就是相对完美的。下一阶段又有迭代升级再解决用户的一些新问题。需求在不断变化,技术在不断升级,产品在不断迭代,所以方案也会不断变化和调整。

所以我认为技术方案或应用解决方案不存在绝对的好或不好,大家要思考的是要给用户提供最适合的方案或者产品,能够解决用户当前的实际问题,或帮助其有效达成某种教育目标就是合适的。然后这个方案和产品还要有对应的资源匹配,才能达成良好的应用效果。包括使用者自身的因素(人),支持的条件和应用的环境,还有促进机制等等。有时,当我们认为技术很完美,方案也很丰富,也可以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但往往在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越来越差,或者用户不怎么使用,这背后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最核心还是人的因素。

关键因素:内驱力

我们对影响智慧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做一些分析。核心的内容可以聚焦为三个字“内驱力”——激发使用者的“内驱力”。

基于个人观点来分析,我认为影响因素有六个主要方面:

第一,人的因素,这是最核心的。愿不愿意用,喜不喜欢用,好不好用和是不是真的在用,都决定使用效果。

第二,软件、硬件、资源的匹配度,在具体环境下是不是好用。

第三,每一个新的产品、新的方案或者新的应用技术出现时,需要找有效案例和促进应用的良好机制。这个东西到底怎么用,别的地方用得怎么样;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够最小化地投入,能够实现更好的良性发展等等问题,都需要案例参考。有好的案例、好的机制、以及好的应用环境后,怎样让产品和方案应用达到最佳化呢?我认为技术支持的可持续服务推进也是关键,包括应用者自身的技术支持和外部企业或机构的技术支持与培训。

第四,新系统和旧系统的衔接也是关键因素,避免出现新旧系统衔接时总是“清零”或断层的状态。需要考虑新旧系统的关键数据、内容资源及应用习惯等,让它可持续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机制。

第五,使用习惯和兴趣动力也是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教师的应用能力不一样,使用习惯和自身的兴趣点也都有较大差异,如果没有考虑应用能力分层及日常的个性化帮扶因素,只是大一统的培训及集中式的展示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也更难形成持久性的智慧教育应用成果。

第六,购用关系。使用者不是采购者,采购和使用分离,导致应用者没有主导权是之前及现在都常见的问题。采购者应该更多地倾听使用者的声音及意见诉求,官本位的下压式应用推进在我所见的近30年的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几乎没一个成功案例。我们要对使用者有最起码的尊重与敬畏。

所以,始终还是要抓住人是主体、教育是目标这些大方向。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方案的设计,要紧密围绕国家的政策目标与育人方向,满足教育用户阶段性发展需求,人始终是主体,这是我们要认清的核心事实。

所以我们要重视顶层设计。到底要培养什么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培养人,智慧教育怎样发展,能够赋能数字原住民时代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思考好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在政策环境的基础上做好产品与方案的设计。否则内容做得再好,因为发展方向不对,可能同样会面临夭折。

在此基础之上,还要有整体应用设计和产业融合思维的思考。所谓产业融合的思维,很多企业有自己擅长和专一的方面,但是用户需求更多维。只有利用产业互联网的思维去融合、去整合、去嫁接一部分差异化的内容、资源、平台甚至包括收费接口、技术插件等,才能提供最好的产业融合方案。

最后,我们要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每个学校、每个区域都是个案,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学校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都在追求高品质学校建设,但是高品质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也都不一样。大部分可能是个性化的,有一部分是通用的。这给我们的思考是,怎样用标准化的服务,用不变的因素去应对这些变化的东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企业对策:借智、借力、借势

最后一个方面是企业对策分析。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为谁服务。当然我们在座各位研发的产品或方案都是在为用户、为需求者服务。在学校信息化赛道里,更多是在为学校、为教育局、为区域领导者还有研究者服务。第二个是,谁在主导?针对智慧教育的应用走向,无论是地方政策还是地方设计的标准、评估规范等都是谁在主导?当然是各类教育专家。所以我要说的第一个对策就是要从专家中汲取营养。通过专家的智慧分享及对其研究成果的学习来借智、借力和借势。我们需要关注专家们大方向下的中观思维,需要关注专家的科研成果,关注行业专家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第二个策略是从变革中找到定位。国家政策倡导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提倡“三全育人”和品质发展。提升教育品质,聚焦点就是学校的高品质发展和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大环境下做方案与产品设计,我们要考虑价值生态、核心目标、政策引领等相关问题,最终都是要促进教育的发展。此外,无论是2C、2G还是2B,当前增值评价是一个热点,增值衡量也是智慧教育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点,也是一个难点。

第三个策略是聚焦化发展、产业化思维。我们研究发现,前期的应用模式都是产品导向,现在要重点从思想上转变成教育导向、人本导向,通过合规与合理化的价值释放实现商业回报。由此,也需要考虑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件是什么、不变的环境是什么。学校教育蕴含着太多可变的因素,包括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空间设计、软硬件应用等。但其实育人方向和教育教学的质量观要求一直没有变化。

第四,要理清相应的递进关系。核心就是怎样寻找切入点,分析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遵循了什么教育价值,定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怎么卖。面对很多定制化服务,智慧教育怎么去解决。为什么智慧教育没有完美的方案?因为个性化定制太多了、要求太多了。所以我们要找哪些是不变的,剩下可变的不需要它也不受太大影响。

最后,需要关注环境、机制和健康三要素之下的大生态,特别是从传统行业和学校的关注点中汲取思路。比如,学校不仅仅是关注成绩,更多关注自我生长、教师成长、整体良好的发展生态。关注家校合作关系,学校托管的问题,也关注教师生命力。有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学校的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力,那也就不会有学生发展的活力”。

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早期的商业模式是卖产品、卖升级服务,不断更新迭代,或者通过个性化定制收费模式。但发现最后只收了一次费用,却在售后服务、差旅成本和不断的研发过程中越来越没有利润。就导致无法继续支撑后续的个性化定制研发服务,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很多企业走过的弯路。

所以,最后总结一些通用性的地方:一个是面向学校教育,要重点关注政府购买长效性服务这方面,可能会有很多机会。第二个面向家庭教育,可以把聚焦点关注到帮家长解决个性化问题的层面。能不能有一些智慧教育的解决方案,不要只停留在关注学业成绩层面。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学得再好、成绩再优秀,如果身心不健、目标与动力缺失,最后走入社会,问题自然也很多。无论是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还是生存能力、工作能力、行为习惯都有大量问题,学科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更重要的内容需要思考。其实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劳动与研学教育、健康与环境教育等等,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这也是我想在中观层面分享的一些看法。

相关阅读
豆神教育收深交所问询函,需说明智慧教育等业务收入大幅变动原因
在线教育巨头瞄准新风口:市场规模4000亿
规模千亿、政策利好的智慧教育,还在寻找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最优解
【智慧教育】“Z世代·新教育”,2021蓝鲸教育智慧教育论坛参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