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全面复苏,华住逆势扩张的背后在下怎样的一盘大棋?

5月25日,国内连锁酒店巨头之一的华住集团发布了2020Q1的财报。

文|港股研究社

5月25日,国内连锁酒店巨头之一的华住集团发布了2020Q1的财报,一季度酒店营业额和净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虽然仍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业绩复苏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了。

资本市场似乎营收双增的财报数据不太满意,次日港股开盘后即小幅向下,最终收于427.6港元,跌幅为2.51%。

但是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的投资机构对华住集团表示看好,纷纷给予“增持”或“买入”评级。

资本对华住集团复苏向好的业绩有何疑虑?又是什么原因让投资机构纷纷对华住集团未来前景表示看好呢?

资本市场与投资机构为何会产生分歧?随着国内外疫情的逐渐转好,华住集团能继续保持增长吗?

整体业绩复苏,海外业务恐成掣肘

财报显示,2021年一季度酒店营业额为88亿元,同比增长66.3%,优于之前预估61%-63%,净收入达23.27亿元同比增长15.6%,同样优于之前预估的8%-10%的增幅,业绩整体超过预期。

从具体的经营数据来看,不计DH,华住集团旗下的酒店日均价达到了209元,入住率(OCC)为66.2%,同比增长19.2%。同时,华住集团的同店RevPAR(平均可出租客房收入)为138元,同比增长达50%,在一季度末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日均房价同比增长也达到了7.6%。

业绩向好固然可喜,但高增长背后对应的是2020年同期的低基数,但总得来说,部分数据已经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整体业绩复苏迹象明显。

对比营收的高增长,华住集团的盈利能力也略显不足,据财报显示,期内出现了2.48亿元净亏损,虽然较2020年一季度21.35亿元的大额亏损,已经同比收窄了88%,但是与2020年四季度7.2亿元净利润相比,又由盈转亏,出现了一定的退步。

当然,华住集团一季度的亏损也是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在2021年1、2月,上海、北京及河北省内出现了疫情的反复,而且政府在春节期间提出了“就地过年”的号召。春节原本作为酒店的营业旺季,现在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不陷入停摆,

同时华住集团主要竞争对手的首旅如家和锦江国际在一季度也分别出现1.82和1.83亿元的净亏损,我们可以看到在华住集团是三家中亏损最大的。因为三家酒店均在2020年采取逆势的扩张策略,2020年二季度华住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度达到92.1%,而同期锦江酒店为63.04%,首旅如家仅为48%。持续的高负债,可能会对经营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华住集团创始人、执行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季琦提到:一、二月份疫情复发和就地过年政策对业绩复苏带来了压力,但是自3月下旬以来,各项指标迅速复苏。未来欧洲地区的业务复苏表现会比内地更加强劲。

作为拥有大部分华住海外业务的DH酒店(德意志酒店集团),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是华住集团亏损的主要来源,2020年华住因收购DH集团导致商誉减值亏损高达4.37亿元。

一季度的业绩进一步下滑,DH酒店的入住率仅有18.8%,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1.7%。虽然有迹象显示欧洲地区疫情积极好转,但是如此低的入住率显示海外市场的仍处于谷底,业绩回暖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财报也表现出了对二季度业绩的积极展望,若不计DH,预计二季度净收入同比增长将达到87%—89%,这与国内清明和五一假期的出游潮是分不开的,据悉清明和五一假期旅游出游分别达1.02亿人次和2.5亿人次,不仅完全恢复到了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并创了历史新高。

一季度各项数据的都有所回升,虽然出现了亏损,但是整体业绩复苏迹象明显,尽管预期二、三季度国内外市场回暖,海外的DH集团仍有可能成为未来业绩的掣肘,疫情的反复和华住逆势扩张策略都可能会延缓业绩复苏的脚步。

逆势扩张的背后,如何平衡成本支出

据财报数据,截止2020年3月31日,华住集团旗下酒店数达到了6881家,但一季度仍然新开店超过200家,且待开业酒店数达到了惊人的2649家。

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近7000家的酒店数量远没有达到市场饱和,其主要竞争对手首旅如家、锦江两家在2020年净增新开业酒店数为分别为909家和892家。酒店行业仍处于规模上行的阶段,华住集团想要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加入“跑马圈地”的游戏。

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以华住集团为代表的大型酒店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其中一线城市连锁酒店数量占总数的62%,在二、三线城市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单体酒店或小型连锁酒店,通过OTA平台的加持,以及自身的积淀,能够与下沉市场或者说局部市场形成竞争优势,这加深了大型酒店集团竞争焦虑,开始广泛布局二、三线城市及其下沉市场。

目前,线上的OTA平台的抽成比例在10%左右,而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酒店平均利润率仅为10—20%,回本周期超过5年。本就不高的利润率还需要向OTA平台缴纳佣金,促使大型酒店倾向利用自有酒店服务系统提高自销比例,并且继续扩大规模,以增强同OTA平台的议价能力。

华住集团酒店规模的持续攀升,也会带来日益增加的成本。尽管华住奉行“以加盟和特许经营为主”的轻资产模式,但是华住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仍然高企,从2016年45.8%升至2020年的78.37%,而高于竞争对手首旅如家、锦江的63%和48%,过高的债务比例显然是不行的,华住可能需要调整扩张战略,或者加大成本控制的力度。

“节流”之后当然还要“开源“”,酒店行业面临整体负担较重的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酒店平均利润率仅10-20%,回本周期超过5年,这些因素都促使酒店行业进行转型,不在依赖单一的住宿收入,例如华住集团就利用“华住会”系统连接线上和线下,通过提供出行、餐饮等非入住服务,来拓宽收入渠道。

回顾业绩报告,不计DH,2021年一季度华住集团各项经营指标都有所复苏,但仍处于净亏损状态,DH酒店业绩仍然低迷,可能会拖累业绩,逆势扩张的战略,需要进行收支的平衡。

但是总的来说,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回暖,持续扩张带来的规模效应,都可能会促使华住集团业绩向好的方面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相关阅读
酒店巨头“催肥式”求大,以“轻”搏快跑马圈地
凌晨3点女房客被“裸闯”,全季道歉,季琦需要反思吗?
股价大幅波动背后,华住有点难
华住能否成功进军高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