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长股强劲反弹,医药、消费、科技、新能源等所谓的好赛道人气回升,这可能是聪明的投资者逢高减持的良机。
近两年多来,在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成长股持续大幅上涨。无论是投资成长股的股民,还是购买成长股基金的基民,都赚得盆满钵满。巨额的收益不仅来自于公司的利润成长,更多来自于股票估值的大幅提升。
如今,七八十倍甚至上百倍市盈率的成长股比比皆是,很多成长股的高估值已经充分反映了它们未来数年的成长。即使这些公司预期中的高成长能够实现,在现在价位持有的收益率也可能少得可怜。
更令人担忧的是,股价维持在一个价位水平波动的可能性并大大。当利率、风险偏好、市场情绪出现不利变化,热衷于赛道型投资的基金的净值将难免再次大幅波动,2020年4季度以来高位追买的投资者有可能会面临令人身心俱疲的价格下跌折磨。
“我死也要死在好公司上。”一位知名基金经理说。他有可能确实将在好公司上摔跟头。更遗憾的是,跟着他摔跟头的可能还有很多普通投资者。
无论多好的公司,也需要有合适的价格。只讲公司质量,不讲合理估值,这是部分公募基金公司对自身专业性的背叛,是一些基金公司高管们片面追求管理资产规模增长下的利令智昏。
“买基金的人这两年不是收益很好吗?”有业内人士说。是的,没有人否认这两年基金的高收益。但不要忘记的是,2007、2015年,2017年,基金的收益也都曾很好,但随之发生了什么,人们不应忘记。
2020年,公募基金业合计发行了1400只新基金,合计募集份额3.13万亿元。2021年以来,全行业又发行了575只新基金,合计募集份额近1.23万亿元。20多年来,公募基金业竟然一直需要依靠发行同质化的新基金推动规模增长,实在是这个行业的耻辱。
在发行新基金的过程中,一些基金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夸大宣传过往业绩,制造明星基金经理效应,让投资者对于基金的未来业绩产生了不切实际的预期。这些基金公司一边高喊投资者教育,并在业余时间去做令人感动得落泪的慈善,却一边拼命给投资者挖坑,赚进大把大把的管理费。
依靠密集发行新基金维持和推高股价,并形成股价上升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这种现象并不新鲜。2007年的大比例分红与分拆、2015年的分级基金,也都是部分基金公司利用普通投资者的盲目,把大量热钱引到股市,吹大市场泡沫。
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这种游戏难以一直维持下去。随着新基金逐渐变得不再好卖,一些所谓的成长股已经危如累卵,成长股基金的资产存在不小的水分。在全球实体经济确定好转之后,资金面的变化很可能会成为引发泡沫破裂的导火索。
“基金业是受到监管最严的行业。”又有业内人士如此自我评价。这是事实吗?基金公司如果能够向证监会解释清楚一家基金公司为什么会发行成立了上百只甚至几百只基金,那么,这就不是自欺欺人的自嗨了。
毋庸置疑,整体上,权益型基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理财产品,值得投资者中长期持有。但是,在现在这个时点,投资者需要仔细检视手中的基金,特别要小心那些重仓高估值的白酒、医药、科技和新能源股票的基金。
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祼泳。但在退潮之前,就做出必要的防范,才能更好地保护你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