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第十四届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洽谈会(下称“金洽会”)正式开幕。据了解,本届“金洽会”参展企业近130家。共设有临港新片区、金融科技、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文化/人才、资产管理以及普惠金融六大展区。
蓝鲸财经走访“金洽会”现场发现,与会参展的许多金融机构都把普惠金融相关业务情况放在了展台的显眼位置。在今年疫情的冲击之下,金融如何切实服务实体也备受关注。此外,临港管委会也作为首次参展方,带来了临港自贸新片区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战略布局。
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
疫情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发声,要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释放出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的信号,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央层面和金融监管部门也接连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实体。
在此背景之下,工商银行也积极配合人民银行,为落实上海市的“六稳”“六保”工作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支持产业链稳定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方案。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向蓝鲸财经介绍道,在普惠小微方面,工行一方面在扩大覆盖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还要帮助企业更多获取普惠小微贷款的相关路径,比如运用金融科技打造场景帮助更多企业获得普惠贷款。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工商银行在上海市有关普惠小微方面的客户已超过15000家,可谓呈现跨越式增长,“今年我们普惠小微贷款增长了140亿,而在整个工商银行范围内有一个口号叫‘不做小微没有未来’,我们也是积极贯彻这一点,同时也调整了行内工作机制以支持普惠业务发展。”上述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按照人民银行金融18条的规定,工行今年还扩大了信用贷款覆盖面以加大普惠小微信用贷的投放,而对一些有延期还本需求的企业,也进行了应延尽延的措施。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表示,当前,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和挑战更多,特别是疫情冲击之下,导致我国经济结构、需求结构、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要更加精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持续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解冬称,要继续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继续推动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无担保、无资产抵押等困难。
加速助力临港新片区建设
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金洽会”设有临港新片区展区,而临港管委会也作为首次参展方,带来了临港自贸新片区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战略布局。
去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片区将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融贸易处处长张晓阳透露,总体方案当中有78项的制度创新任务,目前已经落地了45项。“实际上也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结合点,我们和人民银行一起发布了加大对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张晓阳解释称,在信贷支持方面,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政策工具,对临港新片区内对高新技术产业、航运业等重点领域提供长期支持,
在助力临港新片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工作中,国有大行率先出动,抢先布局。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为例,截至目前,该机构已服务企业客户累计超过1500户,累计发放贷款额超100亿元,且加大自贸区金融创新力度,实现了多项首单首笔创新业务。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称,该行主要是聚焦临港新片区的各种高科技产业,例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集成电路、航空以及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新片区里面的龙头企业几乎都是工行的客户,而这些客户都有着很大的高科技含量。”其表示。
比如,今年疫情期间,工商银行独家为新片区龙头企业特斯拉提供了40亿元双边流动资金借款。为相关企业扩大产能提供关键支持。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军表示,金融改革创新是临港新片区改革重要内容,一年多来,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在加快实施开放型金融制度创新、探索金融与科技以及产业的三角互动关系和大力发展便利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跨境金融等方面都有着长足进步。
不仅仅是致力于完成首单业务与开发贷款,在助推临港新片区的建设中,工行上海分行还实现了将境内的贸易融资向境外的转让。而在区块链金融上,工行也在临港新片区实现了供应链与区块链金融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