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怎样观天下

互联网时代,变的是技术,而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变。

变革:新技术引领,新媒体迭代

十年前,微博还叫新浪微博,还在与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酣战厮杀,140个字、9张图,亿万微小的表达释放了史无前例的爆发力,最初的“吃瓜群众”不会想到,“围观”有一天也能改变世界。

九年前,微信横空出世,从即时通讯工具起家,使“聊天群”、“朋友圈”、“公众号”等一众新名词妇孺皆知。从此,再也不怕出去旅游没人分享了,因为“点赞”成了12亿用户心照不宣的社交基本礼仪,再也不怕“睡前读物”不够好看了,因为3000万个自媒体账号,总有一款适合你。

八年前,今日头条上线,1年内用户达到5000万,6年内估值超过BAT的B,靠着一招算法推荐、精准推送,触及了长久以来传统分发渠道无法覆盖的人群,也说明信息爆炸时代,“新闻搬运工”搬运的内容依然金贵。

六年前,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大事,这一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人民日报社率先启动了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建设,人们第一次发现,新闻还可以这么“玩儿”。由此,从中央到地方,媒体融合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特别是在中央媒体的引领下,各地各显所能,开始了大刀阔斧、有声有色的探索。

与此同时,上海媒体融合已蹄疾步稳展开,报业集团整合先行起步,文广集团开启广电传媒变革,“澎湃新闻”发刊词《我心澎湃如昨》传遍大江南北,一批网络媒体“破茧而出”。而今,“上海发布”影响力位居全国政务新媒体前列,“上海观察”被评为中国融合转型示范APP,“澎湃新闻”多次跻身“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榜”前十,“界面·财联社”“第一财经”成为财经类新媒体品牌,“阿基米德”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广播服务,“看看新闻”影响力越来越大,前不久上海报业集团与“东方网”重组又亮出改革大动作。

上海全媒体矩阵(部分)

四年前,短视频群雄逐鹿,抖音、快手、火山、梨视频等同台竞技,从此明星们在短视频里“再就业”,“网红”、“主播”“破圈”走红,乡村美好的“再发现”、传统作品的“二次创作”等等让人“上瘾”“上头”,短视频阵营成为爱优腾等长视频、B站等Z世代集聚区以外的最大吸粉者。

十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领下,媒体融合发展在变革中加速演变,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流媒体发展气象万千,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成为潮流,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深刻变化,日益影响着社会发展、社会心理。面对空前活跃的舆论场,今天人们也更切身感受到,网上需要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也期待网络媒体更好发挥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作用。

对此,我们的媒体,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更好地看世界、观天下?

真相:那么近,又那么远

今年5月,某网民在微博上称,在叮嘱班主任并“送礼”6万元以后,患有哮喘的6岁女儿仍遭罚跑10圈,导致吐血。网民群情激愤,一边倒地斥责老师。事后,警方通报才真相大白,发帖人承认编造谎言,照片显示的“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记者还在路上,新闻已经传遍了全球。无数网民被裹挟进了一场场舆论“狂欢”,却经历了一次次“反转—再反转—大逆转”的错愕。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真相,其实是情感、想象跑在了事实、理性前头。

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如何对待战俘不能被左右剪图忽悠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被滥用,信息的失真失实,会助长新闻煽情主义的泛滥。还有好事者可能推波助澜,不辨真假,盲目跟风。现在,谁微信里没个会没事转发个“出大事了”、“惊呆了”、“轰动全国”、“紧急通知”、“刚刚曝光”、“惊人内幕”、“删前速看”、“含泪看完”的朋友呢。后真相时代,人们不再关心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在不吐不快之前,是不是应该思考再多一点、表达再谨慎一点?

爆款: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爆款,如今,很多被我“拉黑”了。

哪吒的“丸子头”滤镜,一夜之间,年轻人几乎人手一份,但影片还未下映,就成了明日黄花。一则普通的民生新闻“小张被浴室玻璃门划伤手”,评论区画风却变成了“小张这么帅,怎么可以受伤”,竟然席卷了全网。

业内人士说,某短视频网站上“99%的爆款,你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话放诸全网,可能也不少这种现象。你以为你遇到了知己,也可能是中了营销的套路。

然而“速朽”又是这个行业当下的生态,很多话题、账号迅速走红,又迅速泯然于众人,正可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时间长了,疲乏了,方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变成为唯一不变”主题的当下,能经得住时间沉淀的,才是真正能让我们受益的东西。

何况,这种“爆款”,娱乐一下也就算了,怕的是那种赚足了眼球,又害人不浅的。当年咪蒙熬出来的毒鸡汤,《你们去嫁给爱情吧,我只想嫁给钱》、《不好意思,你的努力不值钱》,让人三观尽毁。还有后继者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疯狂的黄庄》,靠贩卖焦虑,赚得盆满钵满。更不用说那种10秒钟炮制出一篇10万+的“洗稿”产业链了。最可怕的,要数那些披“为民请命”之马甲、谋个人私利之实的人,不断在网络上刷存在感,制造出一波又一波声浪,导致沉默的大多数被操纵。

疫情初期,刷屏的“华商太难了”系列,标题如出一辙的《疫情之下的俄罗斯/葡萄牙/土耳其/喀麦隆:店铺关门歇业,华人有家难回,华商太难了!!》,连主人公王先生都不带换的,不仅迎合国内网民心理,也加重了海外华人的恐慌情绪。

疫情汹汹之际,网上要求上海封城门、关口岸的呼声不小。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城市的精神品格,越考验政策制定者的定力。尽管面对很大的压力,这座城市的主政者还是下定决心不这样做。试想,如果当初真的封了城门、关了口岸,还会有今天的经济社会迅速恢复吗?那这座城市还是那个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上海吗?

上海抗疫不靠“关门”,靠“闭环”

当爆款来袭,还要不要跟风,你想清楚了吗?

流量:用它,还是为它所用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经济。10万+的点击量,对应的就是估值上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民币。用户看似是免费享用,其实让渡的是你的注意力、你的时间。这正是各方争夺的变现之源。

流量造富的神话一再上演。喜马拉雅上,20多岁的主播“有声的紫襟”靠有声小说,月入百万。“带货一哥”李佳琦、“小仙女”李子柒等就更多了。

上海文化类在线新经济企业发展迅速

我们在跟着各种热点走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说一句是一句。现在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眼花缭乱,却是时间越来越被碎片化支配,思想越来越被技术所操控,喧嚣过后,徒留一片寂寥。

有价值的信息常常被淹没在冗余信息的汪洋大海,内容生产者“劣币驱逐良币”不断上演。一个叫“至道学宫”的公众号被封号了,我们才第一次了解到它的存在,这个公众号平均阅读量竟然达到170万,号称微信第一公众号,它的文章通常并不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全靠情感渲染。

向下滑坡一时爽,但不会一直爽。

互联网时代,看过、打卡过、笑过、哭过,却依旧茫然。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传统媒体队、平台队、自媒体队、“散户”队,五光十色,热闹非凡。今天,乃至未来,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媒介?

学者李良荣有个很生动的比喻:“那么多人都会烧菜,为什么还要专业的厨师?因为只有专业的厨师才会按照专业标准作出色香味形营养俱全的菜,符合大众的口味,而非满足个人、少数人的口味”。他也在第一次网络直播中说到,“众声喧哗,宣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众声喧哗中,人们更需要一个字正腔圆的声音;在混乱之中,人们更需要拨开迷雾、看清真相、找到真理、辨清方向。公众需要媒体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互联网时代,变的是技术,而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变,人们也比以往更需要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帮助他们筛选信息、发现价值。

这几天,上海将会上演一场网络媒体思想碰撞的盛宴。期待业界各路高手,引领清朗的网络空间,为我们呈现更加美好的网络时代!

(来源:魔都小哨兵SH 文:冲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