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来源:投资者网
01
“数字银行”一词迄今有两种释义,它们将殊途同归
作为名词概念,“数字银行”属于耳熟的金融新知,囫囵着理解,大概也能说个七七八八。但严谨而论,在业内的不同细分议题中,它的所指,并未在使用者间达成一致。
它还时常与相邻概念互动,诸如智慧银行、开放银行、AI银行、虚拟银行、场景银行、新零售银行、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等等;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未来,它们还将混杂着,在各种语境被不加注释,不明觉厉地讲述。这些概念之间还要彼此竞争,随行业发展与媒体传播的声量而浮沉。
数字银行是什么呢。
第一种释义,从传统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来。
论业务实质,较早出现于欧美各国的Digital Bank,与我们常说的互联网银行相近,主要指从线下到线上的渠道变革。而在国内,传统银行一般会将自身业务的互联网形态称为直销银行;与之相对,狭义的互联网银行,则多指纯互联网化运营的民营银行。它们都可以被认为是数字银行的前身或初级形态。
金融评论家Chris Skinner出版于2014年的著作Digital Bank一书主张:传统银行与数字银行的分界点在于,是仍依赖实体分行网点为根基,还是以数字网络为核心。Chris Skinner继而解读:未来的银行,将以数字逻辑统合业务,从货币的交易处理中心,蜕变为数据资源的保险箱和客户服务中心。
时隔五年,这一论断没有过时,但其指向的格局已扩大,细节更清晰,内涵日益丰富,参与者的成长路径百花齐放。有的银行最想优化流程和运营效率,有的想要拓展场景、突破获客瓶颈,有的想改善单调的业务种类,也有的是受迫于竞争态势,不得不跟进对手……
由此意义上说,银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是不平衡、不均匀的渐变,定义的澄清自然也如此。我们掰扯定义,不为定义本身,而是着眼消费者认知和习惯的演进,若后者一旦完成,即意味着前沿概念已成为大众信念。
第二种释义,随数字货币的崛起而生。
比特币问世时所举的旗帜是要颠覆银行,且强调“如果你想攻击100万个比特币账户,就必须入侵100万台电脑。”不过,说来奇怪,数年之后,专门满足数字货币资产安全需求的“存币服务”还是诞生了,主流方式分三类:安全性存疑的交易所存币、依然中心化的数字钱包、依靠离线硬件的冷钱包。它们各有各的问题,线上交易所有过被盗记录,数字钱包项目有像P2P一样跑路的,冷钱包怕物理损毁也怕小偷。
以长时间尺度看,比特币、Libra等虚拟加密货币与主权货币的博弈才刚刚开始。如你所知,不论唱衰或追捧,至少截至目前,比特币实质上还只是一种价格表现暴烈的资产,而不是真正的货币。
今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承认“数字人民币体系(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正在测试”;7月,传出将在出行场景中创新应用的消息。官方披露的口径是:正在稳妥推进,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化的法币,与纸币1:1兑换,由国家信用背书,有无限法偿性,可在离线环境里照常支付。国际清算中心(BIS)等权威组织在2018年、2019年连续对全球60余家央行进行问卷调查,70%的受访央行表示“正在推进”或“将要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
流行多年的Digital Currency一词已不再默认指向比特币,甚至Q币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有能力为数字货币资产提供绝对安全的服务的机构——数字货币银行,何时会出现,以及这种银行何时能够支持、容纳所有类型数字货币的存储与支付。
来整理一下:当现在有人谈论数字银行,他大概率是在谈论银行业务内在逻辑、组织结构、流程形态的数字化,小概率是在说,银行业会渐因纯数字资产的壮大而产生新的演化。随着历史不断向前,这两种语境终将交汇。
02
数字银行需要的金融科技是:既敏锐,又稳健
数字银行的竞争,是前沿科技驱动的客户体验之争。麦肯锡2015年时的观点认为,“纯数字银行”要具备三个特征:(1)业务功能几乎全部在线;(2)与社交数字媒体融合,业务融入客户的生活方式;(3)可以智能洞见客户的金融需求。
到2019年,领跑者们初步完成了前两项。IDC针对中国区域性银行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创新性技术研发支出方面,占据前三项的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占比合计57.3%;列四至六位的是人工智能、安全、区块链,占比合计28.3%。不难预见,针对前三者的投入将随技术成熟而放缓,后三者正在加速。
有一件事其实是数字银行发展的小号里程碑。按旧的合规要求,不少业务必须劳烦客户肉身驾临分行,现场验明正身;近两年,很多银行已允许客户在线提交电子版身份证件、有效单据和申请文件,再配合权威数据库与人脸识别技术完成有效的身份验证。且不论银行这端的整体成本优化,在客户那头,这是超90%的时间成本节约。
这件小事中有两个重点。一则是,我们在接受这一变化时并没觉得有多突兀、重大,盖因你已在其他互联网服务中见识了类似技术流程,先一步脱敏。二则真正值得微微惊叹,一向保守谨慎的银行,在风控维度批准了应用新技术,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非物理、纯数字的风控节点,已经在可靠性和效率上超越了旧形态;说明其解决方案比人工操作失误率更低,比肉眼更能识别伪造文件,比旧系统更能打击金融犯罪,更易监管。
综合金融市场高度移动互联化,据说即将物联网化,数字银行和对手拼场景、拼科技,纵然不落后,也无优势可言。
数字银行的最大优势仍将是信任感。或者说,传统银行毫无理由搁置这一由历史积淀而来的巨大本质优势——它深植于消费者心智。涉及的客户资产量级越高,这优势越明显。所以,前沿金融科技必须无损信任,且充分释放它的势能。而新兴互联网银行则寄希望于依靠科技缩短信任感和金融品牌信誉的积累周期。
银行业如今的共识是,他们需要兼顾敏捷与稳健的基础技术架构。
03
但决定转型者胜败的将是组织结构变革
想象一下:传统银行犹如根须布满大地的树状筒形结构,开枝散叶,养分一层层流转。数字银行好似大脑硬核无限繁衍的神经网络,无界无碍,信息以光速往返穿梭。
坦言之,科技还没伟大到能在一夕之间将前者改造为后者。
说起组织文化,数字银行非常看重的“数据资产化能力”,与行业现行的“数据驱动”文化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对基层网点来说,数据驱动是KPI至上的考核动作。当总行启动科技转型时,分行支行网点一天也不曾从存贷业绩和销售理财产品的日常中停歇。
IDC与京东数科在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显示,超90%的受访银行已启动数字化转型,他们认为,所面临最大挑战前三位为:部门间沟通困难、权责不清(19%);技术人才匮乏,技术能力较弱(18%);数据基础较差,整合存在难度(17.7%)。其中,组织与治理挑战排在第一和第三。
同时,在IDC定义的五大转型维度中,32%的受访银行将“领导力与组织架构转型”放在首要位置,22%将“运营模式转型”列在首位,合计超过54%。(另外三个维度是技术革新转型、渠道与全方位客户体验转型、信息与数据治理转型。)
麦肯锡的报告《如何打造一家纯数字银行》,透露了其帮助国内某中型银行组建数字银行核心团队的案例:从IT、产品、运营、营销等部门抽调30人专职团队至同一办公室,且在法规、风控部门设立专门协调窗口定期沟通,同时,建立高决策权限的项目管理团队和高层汇报制度。这种结构主动规避冗长的跨部门沟通,直接让上述各职能的专业人才在一起工作,直接决定具体产品的技术规格,要么快速解决问题,要么将问题第一时间上交最高决策层。当然,美妙之处还在于,合规、风控人员尽早参与了产品开发,他们为进程提供推动力,而不是在后置把关环节成为“关隘”。
也难怪那些“纯血”数字银行踌躇满志,它们的组织结构天生扁平。
依托银行创立独立于旧体系之外的网络银行,是过去五年多见的发展路径,同时,还以互联网巨头发起或参股的方式尝试注入新基因。你较熟知的可能有,中信银行与百度发起的百信银行,蚂蚁金服参股的浙江网商银行,腾讯参股的前海微众银行,小米与新希望参股的四川新网银行……
长期而言,数字化作为一种企业转型战略,实质上是从迟缓型向敏捷型的组织转化。若竞争者的资金与技术能力相仿,则谁先建成组织文化的新常态,谁就会胜利。身处庞大复杂的市场现实,战略实施路线也会繁复而充满变数,海量的统筹协调与业务迭代工作正扑面而来。
04
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银行进化
早于数字银行,有一项持续良久、未尽全功的大挑战,名为零售银行。病毒奇袭人类之前,宏观经济放缓,利率与不良率带来双重挤压,成本与风险控制难度提高,发展零售业务确保增长动力是银行业优先级最高的事项。而零售的前提是有效触达客户。
新冠降临之后,客户行为朝着远离物理网点的方向骤然加速转变。肉眼可见的,移动端客户在线时长暴涨,使用场景丰富,数字营销用武之地大增。零售银行必须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存量客户的个性化深度经营。2020年上半年,此前数字化转型进度条占优的银行,提早收获了红利。标普全球预计,疫情会促使传统银行的数字化业务扩大,让它们具备超越新晋数字银行业者的优势。
更宏观者,高频黑天鹅带来关于不确定性的震撼教育,也迫使大量管理者重新审视自家银行的应变能力。
05
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暂时领先全球
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这一点无论是在业界各方观点,还是在实际的市场活动应用中,都没有疑问。如果要问这种领先是如何获得的,因素大致有二。
首先是投资的活跃。英国金融科技公司协会2016年发布的风险投资报告显示,当时在金融科技领域投资额度最高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英国。这个态势在随后数年中继续稳固加强。
第二个因素更为关键:中国有微信、支付宝这种超级App。毕马威的报告《未来已来 重塑银行业体验》认为,无时无地不占用“屏幕时间”的超级App带来了超级颠覆,新型科技巨头侵占了传统金融服务的领地。对西方世界的居民来说,超级App只是传说,而中国人早习惯用两个App搞定几乎一切。
一方面,这对传统银行业造成真实的威胁。超级App实质上已提供一系列基础银行服务、储蓄和投资产品,有着使银行从其客户中“脱媒”的破坏力,有可能使其降格至仅执行受监管活动的位置。这一点成功地倒逼了传统银行加速加码相关投入。
另一方面,资金与人才占优的中国企业完成了大量前瞻性的基础研发,带动了金融市场的科技进步。金融科技六件事,ABCDMI,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互联网,均已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越用越强。
去年12月,毕马威亚太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李世民在一次会议上称,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但各国正在奋起直追。在前述报告中,毕马威直接建议西方各国认真考虑创造自己的超级App。其预测,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将很快出现类似微信、支付宝的巨头,西方世界的速度要慢一些,但与东方的时差正在缩短。
例如,美国市场诞生了数字银行的另一种形态,Neobank。Neobank没有银行牌照,专注为中小规模的传统银行打开移动互联市场,但作为传统银行的技术提供商直接提供服务,银行为其代管用户账户。美国数字银行较知名者还有Moven、Simple、Go Bank等。
06
亚太地区已发N张数字银行牌照
数字银行牌照(Digital banking licence),又称虚拟银行牌照,是亚洲地区的发明创造。
2017年,韩国金委会发了两张,前一次发牌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两张牌照全部发给了互联网银行,一家是韩国电信领衔发起的K-Bank,一家是通信软件公司Kabao Talk发起的Kakao Bank。基于韩国的利率市场化,这两家新银行提供高于传统银行的存款利息,藉此迅速成长。
2018年8月10日,“罗森银行”成立,先凭着1.4万家便利店内的ATM加强金融服务,再重点展望无现金支付在日本的爆发式增长。日本金融厅很喜欢给便利店这样的流通行业发银行牌照,在罗森之前,还发给了7-11和永旺。
今年1月,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宣布将向在该国开展传统,或伊斯兰银行业务的合格申请人颁发多达5张数字银行牌照,声明“旨在使技术创新融入金融部门。希望采取一种平衡的方法,以确保具有强大价值主张的数字银行的准入,同时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论亚洲声势最盛的,还要数中国香港地区的虚拟银行牌照,和新加坡的数字银行牌照。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17年提出智慧银行(Smart Banking)七大发展措施,其中涉及筹备虚拟银行的发展纲要;2018年5月,正式发布虚拟银行认可指引,并开放申请。这份指引对申请者有三个要求:最低3亿港元资本金,必须有实力强大的母公司支撑,申请时即提交市场退出计划。
迄今,香港金管局一共发放了八张虚拟银行牌照,包括2019年3月批复的Livi VB Limited(中银香港)、SC Digital Solutions(渣打香港)、众安虚拟金融,当年4月批复的WeLab Digital Limited(WDL),以及5月批复的蚂蚁商家服务、贻丰、洞见金融和平安壹账通。
在这八张牌照中,七家背后是中国大陆互联网或金融企业,分别是腾讯、蚂蚁金服、平安、京东、小米、众安、携程等。经由香港,他们将获得在亚太地区开疆拓土的机会。
申请结果尚未公布的新加坡战况更烈。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在2020年1月的公告称,在申请当地数字银行牌照的21家中,有14家满足申请条件,将经评估后发放最多五张牌照,又分为最多两张digital full bank(全面数字银行)牌照,和三张digital wholesale bank(批发数字银行)牌照。
MAS设定的条件也很严格digital full bank须在运营后三至五年内达到至少15亿元的缴足资本。所有数字银行都须有五年内“迈向盈利道路”的可行方案。申请者须有明确的商业价值主张,其增长前景能为新加坡金融中心带来工作机会、劳动技能发展等等其他贡献。
而在14家候选者里,有5家申请digital full bank,9家申请(digital wholesale bank)申请方,都是大约三选一的竞争态势。如你所料,这些申请方中依然不乏中国企业。字节跳动、蚂蚁金服、腾讯、小米都在其中,还出现了国资背景的启迪控股旗下的“启迪区块链科技”。
原本结果应在今年6月出炉。受疫情等因素影响,MAS在4月宣布延长评估周期,延迟到下半年发放牌照。
若稍加剖析:东南亚被认为是未来数年智能手机用户增长最大最快的地区,嵌入式的数字金融服务也会随之成长;新加坡是东南亚金融科技发展重镇,又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所以,中国数字银行无论是想要拓展海外客群,还是想做对外科技输出,这张牌照都是志在必得。
07
数字银行业会衍生许多投资机会
金融科技提升理财者的体验,业绩成长的数字银行业也会增加投资者的选项。
前文未曾详述的是,银行中的上市公司,以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为首,也包括城商行之中的佼佼者,目前是数字银行领跑者。招商银行与平安银行分别在科技敏捷与智能化零售领域占先,工行建立了完备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以布局智慧银行战略。建、中、交、农行等也各有部署。
如果秉持长期主义来考察上市银行的投资价值,那么在数字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与成长预期,则是必须着重考察的维度。以平安为例:依托平安集团的核心技术资源,平安银行已经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根据其财报显示,至2019年末,平安银行通过全面数字化经营实现零售业务人均营收同比增长17.7%,同时,全行科技人员数量增长逾34%,(含外包人员)达到7500人。
在上市银行旗下,还有众多金融科技子公司遍地开花,其中有些会结出果实,值得及早关注。仍以平安为例,前述提及的平安金融壹账通,提供涵盖营销获客、风险管理、数据管理、智慧经营、云平台等在内的全体系金融科技服务,截至2019年末,已拥有3707家客户,包括国内6大国有行及12家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以及海外14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机构客户。去年12月13日,金融壹账通在纽交所上市,今年以来股价表现杰出。
如果相信数字银行的未来,就没有理由怀疑,这个产业链上会诞生一些杰出的公司。
Wind“金融科技指数”今年以来上涨了31.98%(截至7月13日),该指数包含54只成分股,你可以从中找出与数字银行最密切相关的概念股,具体方向诸如第三方支付技术、IT服务解决方案、IT运维、区块链相关的密码技术、PKI信息安全、纯自主银行核心系统等。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认为,中国数字银行产业仅设备投入/更新一项的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
今年6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释放了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信号,让我们很难不联想到各种金融科技软硬件服务需求的增长;科创板的建设也有望带动投融资活跃度,提升行业的景气。
还不能忘记数字人民币超预期的测试进展,它一旦落地,系统、终端、安全等领域的上市公司将持续从中受益。
08
开放银行是数字银行的另外一面
要问谁是这两年最靓的银行概念,可能是“无感知银行”?它强调银行即服务,你看不见它,但它如影随形陪你到天涯。听起来固然又炫又玄,但“无感知”这修辞还有待推敲,无论如何,银行服务是需要有感知的。
定义较完整的新理念是“开放银行”。数字银行定义侧重银行技术本质与组织形态,开放银行偏向对银行商业模式与生态的定性。
IT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对开放银行的定义是:一种平台化商业模式,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生态内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
国内的开放银行尝试已经起步。浦发银行在2018年7月已经初建了API Bank无边界开放银行,例如,浦发API Bank可以嵌入至社区APP,支持业主直接在社区APP完成各种生活缴费,而无需在支付时切换到银行的APP或网站,但照常享受到银行在背后提供的支付、权益优惠、积分等金融服务。平安银行开放银行,截至2019年末已通过API、SDK、H5等方式接入客户1072家。招商银行、上海银行等也都推出了基于API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的场景金融共享平台。
所谓银行的开放分三个层级。第一层指服务场景无界,如上所述,这件事正在发生。
道阻且长的是后两层:开放账户信息,共享收益平台。将话题回到传统银行的组织变革上—— 直至以信任为本的银行业能够完全解决系统与技术的潜在风险,熟练掌控且信任技术,银行的生态开放才会脱离初级形态,抵达实质。
开放银行能让数字银行走得更远,数字银行的技术上限决定着开放银行的疆域。未来银行是一头我们远未摸清全貌的大象,数字与开放,是它身上最粗的两条象腿。(思维财经出品)■
参考资料:
1,《决战数字之巅——2019年全球数字银行报告》,21世纪经济研究院,微众银行。
2,Digital Bank,Strategies to Launch or Become a Digital Bank. 2014, Chris Skinner。
3,《全球央行的数字货币想象》,国际金融报。
4,《面向2025年:全球银行首席风险官面对的六大趋势》,麦肯锡,Philipp Härle。
5,《如何打造一家纯数字银行》,麦肯锡,钟惠馨/ Sonia Barquin/ 蔡建颖。
6,《寻找零售银行增长的二次曲线》,麦肯锡中国银行业CEO季刊,202007。
7,《中国区域性银行数字化转型白皮书》,202007,IDC。
8,《中国版开放银行布局:被金融科技公司倒逼的动力与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包慧。
9,《央行数字货币将如何影响银行 IT 板块》,202004,兴业证券。
10,《数字经济时代,科技渐成银行核心驱动力》,202003,天风证券。
11,The Ultimate Guide to Data, AI, + Personalized Financial Automation.By financialbrand.com
12,《未来已来 重塑银行业体验》,202001,毕马威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