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带来名利双收,300亿上限呵护行业规模冲动

随着近日多只百亿、千亿级爆款基金的诞生,监管层出手降温过热的基金发行市场,多只新发基金纷纷临时发布公告,调整募集期和募集上限。

近来,爆款基金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在市场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一方认为,爆款基金是居民大类资产配置迁徙的标志,在无风险利率下行和房市调控的大背景下,中长线资金对权益市场的风险偏好正在不断提升。炒股不如买基金,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正愈发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但另一方认为,爆款基金是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规模导向的产物,一味追求规模不仅容易滋生夸大宣传、过度营销的问题,而且会放大基金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长此以往会伤害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任。

随着近日多只百亿、千亿级爆款基金的诞生,监管层出手降温过热的基金发行市场,多只新发基金纷纷临时发布公告,调整募集期和募集上限。

爆款年年有,今年尤其多

近两年,公募基金的赚钱效应愈发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特别是在近期火爆行情的带动下,各路资金纷纷通过公募基金入市,基金发行市场十分火爆。

7月8日,王宗合掌舵的鹏华匠心精选混合基金发行,该基金当天募集规模超1371亿元,刷新了此前睿远均衡价值1223亿元的募集记录,堪称现象级爆款。

此外,7月1日发行的财通科技创新、7月6日发行的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7月7日发行的财通资管科技创新、7月9日发行的鸿德瑞兴三年等基金也纷纷“一日售罄”。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10日,仅7月内就有6只基金一日售罄并发生比例配售;再拉长时间来看,2020年内已经新成立了约691只偏股型基金,其中南方成长先锋以321.15亿元的发行规模位居今年新发基金发行首位,此外还有10余只基金首募规模超过100亿元,30余只基金首募规模超50亿元。

有业内人士戏称:“现在的市场,没有一天卖百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爆款基金。”

而爆款基金的层出不穷,也让各大基金公司分外眼红,争相将手里的“存货”提上发行日程,希望趁着火热的市场行情卖出一个不错的成绩。据wind数据统计,下周将有11只偏股型基金进入发行期,其中南方、华安、汇添富、国泰、平安等公司均有新产品在列。

设置募集规模上限能一劳永逸吗?

“一只爆款基金能让大家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有销售渠道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

爆款基金看起来确实风光无限,但风光仅对于可以“名利双收”的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对于投资者来说,过大的基金规模不仅会增加后续运作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影响基金经理的业绩,而且会放大运作风险。

爆款基金的风潮也引起了监管层的警惕。

蓝鲸财经从业内了解到,近日,部分基金收到了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要求对即将新发的基金上报预计发行目标等信息,并要求适当控制营销力度和方向,向投资者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引导理性投资。

近日,多只新发基金纷纷临时发布公告,调整募集期和募集上限。

例如,鹏华匠心精选混合就在募集当天临时增设了300亿的募集上限;7月9日,华安基金公告称,华安聚优精选的募集期从原定的7月13日~24日调整为7月13日一天,首募规模上限为300亿元;类似的,7月10日,国泰致远优势的募集期也从原定的7月13日~31日调整为7月13日一天,首募上限同样是300亿元。

“监管没有一刀切设置统一的募集上限,我们公司内部会根据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商定合适的规模上限。” 对于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将300亿设为首募规模上限,有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向蓝鲸财经表示。

但设置募集上限就可以一劳永逸吗?从过往的基金募集情况来看,这恐怕会事与愿违。

一方面,对于销售渠道来说,募集上限、比例配售反而是很好的营销点。通过宣传募集上限,销售人员可以鼓励投资者增加认购金额,以获配更多的基金份额,这反而会加剧天量认购规模的诞生,爆款基金也将从业绩导向扭曲为规模导向的产物。

另一方面,在基金销售主要依赖银行、券商等代销机构的情况下,市场上一直有“赎旧买新”的风气。销售渠道为了获得销售佣金,往往鼓励投资者将老基金赎回去追捧新基金,这导致了众多爆款基金在建仓完打开申购后,会迅速遭遇巨额资金赎回,特别是在业绩不及预期的时候,这也为基金运作埋下了风险。

在7月9日召开的中国基金业高峰论坛中,原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基金销售大部分依赖银行和第三方销售,销售渠道向管理人收取基金产品销售的佣金,这个确实削弱了基金销售当中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特别是现在投资者的适当性管理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所以,应当借鉴境外的经验,改革费率体系,从产品返佣的模式转向管理费模式,也就是说不再从产品发行人那里获得佣金,而是依照不同的规模,向投资者收取固定的费用,免得投资者频繁的申赎,加重他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