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看点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 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看点?专家如何解读?

(图片来源:东方IC)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提到,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对此,蓝鲸财经采访到数位业内人士,分享了相关解读与观点。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今年以来,央行方面多次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3月22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根据疫情的发展来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此次,政府报告又再次提到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相较于去年,今年政府报告中有关货币政策的工作目标由“松紧适度”转变为“更加灵活适度”。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分析指出,在货币政策方面,“量”和“价”力度有望继续加大。在流动性供给上,报告提出要综合运用降准、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因此年内全面和定向降准可期,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伍超明补充道。

面对复杂、多变内外环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向蓝鲸财经表示,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需要适度加大,且及时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调整力度、节奏,“国内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仍需要依靠改革,需要避免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干扰改革,避免过度流动性导致市场主体无序加杠杆、推升资产泡沫及局部风险集聚等。”

周茂华预计,政策操作最快的一个时点可能在5月底之前,从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政策时滞及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看,未来几个月央行将采取降准、降息及结构性工具,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政府报告中还出现了“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的新提法。

对此,伍超明分析指出,央行将继续下调政策利率,降低LPR利率,“同时银行也要让利,降低费率水平。”其表示。

周茂华告诉蓝鲸财经,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间接性、时滞长、难兼顾结构等不足,且银行等机构存在顺周期问题等,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央行需要通过改革手段提升政策效率,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避免央行释放流动性流入虚拟经济领域,甚至出现套利空转,导致局部风险集聚问题。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银行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等。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共生共荣,鼓励银行合理让利。

报告中具体还提到,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为何会提出此要求?

工商银行高级风险经理郝志运认为,此项要求是为了缓解疫情冲击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提出的,重点发挥大型银行商业性金融的作用,进一步建立起与实体经济结构和融资结构相适应、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向蓝鲸财经表示,其一,小微企业是我国就业创造主力,就业是最大民生,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企业普惠贷款支持尽量与其贡献相匹配。

其二,本轮疫情超预期冲击,对中小微企业构成严重影响。中小微企业抗风险相对弱,融资渠道也窄,随着疫情持续时间延长,冲击可能加剧,特殊时期需要特殊支持。

其三,克服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由于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顺周期惯性,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指标规定。大行实力相对雄厚,且行动具有示范效应,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均逆周期加大实体经济扶持力度,经济稳步复苏,也将降低银行自身风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其还补充道,银行属于周期性行业,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大环境下,银行的盈利压力上升;同时,疫情持续冲击,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下滑,部分银行可能面临不良率上升风险。

郝志运向蓝鲸财经表示,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一直以来都认真贯彻落实金融监管服务小微企业“三个不低于”的要求。今后,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要求,进一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聚焦主业、回归本源、避免短时化行为,充分践行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通过引导信贷投放和资金流向,全力服务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和普惠金融,助力我国经济逐步摆脱疫情负面影响、实现企稳回升。

在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彦明看来,金融普惠是一个趋势,也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国特色,“在中国是以人为本,要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就要实现金融普惠。”

计划发行1万亿特别国债

本次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计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有为,其中新增1万亿赤字和1万亿特别国债,就表现出加大了惠企利民力度。

工商银行高级风险经理郝志运告诉蓝鲸财经,特别国债是疫情之下的特殊调节手段,无需列入一般公共预算,而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但要有受益性要求,特别国债将用于增加政府投资,进一步带动社会资本跟进,从而对冲疫情的负面影响、提振经济。

光大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向蓝鲸财经分析表示,此次发行的特别国债在投向上可能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特别国债应该用于特殊领域,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与疫情防控、治疗相关的领域,包括疫苗研发、防疫基础设施补短板及应急物资保障等;其二,预计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地方层面。

而在发行方式上,周茂华指出,目前,资本金对中小银行加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构成一定约束,“此次特别国债可能会与中小银行永续债发行相结合,有助于充实中小银行资本金,增强其支持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能力与意愿。”其表示。

周茂华称,为配合专项债发行,央行可能财政降准(全面、定向)、公开市场操作及MLF等结构性工具方式提供必要流动性支持,但整体基调是对冲性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