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麦食品分红疑云:盈利靠什么? 谢庆奎的信心与危险信号

4月19日,西麦食品披露了2019年年报:实现营收9.73亿元,净利润1.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33%、15.02%。

投稿来源:首条财经

4月19日,西麦食品披露了2019年年报:实现营收9.73亿元,净利润1.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33%、15.02%。

对于营利双增的原因,西麦食品归结于主营产品线下线上广泛推广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年报出炉同日,西麦食品还抛出上市以来第一份利润分派方案。

分红成谜

公开信息显示,西麦食品主营燕麦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9年6月28日上市。

从财务数据看,西麦食品首秀业绩单增长并不太抢眼。但还是给出了2019年度利润分配预案。

预案显示,以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后总股本8000万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人民币16元,共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28亿元;同时,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合计转增8000万股。

4月19日,深交所发出关注函。

年报显示,2019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14833.61万元,其中受到限制的货币资金余额为1858.49万元,账上资金明显有限。

对此,深交所要求其说明高比例转增股本的资金来源、主要考虑及其合理性、必要性,转增比例是否与公司业绩增长幅度相匹配。

监管层的质疑,是有逻辑基础的。

虽说分红,是对投资者的责任之举,但脱离实际、过分任性分红,也无疑杀鸡取卵、损害企业成长性,长远看更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以豪放分红闻名的承德露露,持续陷入颓势困境,即是一个力证。

轻研发重营销

聚焦西麦,隐患已有显现。

创建于2001年的西麦食品,至今已走过18个年头。一直以来,西麦食品的主营业务均为燕麦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旗下产品主要有“西麦”品牌燕麦,包括纯燕麦片、混合型燕麦片和烘焙燕麦片。

看似风光,背后挑战重重。

2016年之前,西麦食品在国内燕麦市场一直位居首位,但随着国际品牌入局,王者地位已被桂格取代。

西麦食品招股书显示,2014年到2017年,西麦食品实现营收5.42亿元、5.68亿元、6.31亿元和7.2亿元,同期净利润6040万元、6632万元、9447万元和1.01亿元。

营利逐年上涨,土豪式的烧钱法还是让其陷入营销坑。

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西麦食品“宣传推广费”分别为0.90亿元、0.96亿元和1.01亿元,分别占同期营收的15.58%、15.21%和14.03%,三年平均值为15.03%。

销售费用也一直居高不下,2015年至2017年销售费用分别为2.17亿元、2.22亿元和2.51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在35%上下,同期扣非净利润则分别为0.58亿元、0.82亿元和1.14亿元。

对比之下,研发费吝啬许多。

2014年到2017年,西麦燕麦的研发投入仅185.28万元、189.80万元和243.73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0.33%、0.30%、0.34%。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费用严重高于研发费用,一直是西麦食品被舆论诟病的焦点。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西麦食品的销售人员1334人,研发人员仅8人。

产品单一,谢庆奎的信心与危险信号

由此带来的后果,即是产品单一,多元化、迭代力薄弱。

2016-2018年,西麦食品燕麦系列产品贡献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98.46%、98.11%和97.72%,贡献的毛利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毛利比例99.38%、99.03%和98.71%。

换言之,燕麦产品基本涵盖了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

产品单一的依赖性,可见一斑。

对此,西麦食品董事长谢庆奎表示“公司在燕麦领域深耕18年,已经具备非常强大的品牌、渠道、技术、服务等优势,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燕麦消费还非常低,整个燕麦食品行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上市后,公司将在不断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始终聚焦燕麦领域,积极拓展以燕麦为主的谷物食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信心可嘉,然实际画面并没那么美。

市场份额下滑,即是一个危险信号。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3-2015年,西麦食品的市场份额一直是行业第一,2015-2017年其市场份额分别为17.3%、16.2%和15.1%。随着份额下滑,如上文所言,王位被桂格取代。

专家表示,随着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民族消费自信感日盛。同时,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对品质、个性的追求,让质量、品质、创新,成为“新国货”持续升腾的核心要素。

新消费新趋向,带来的行业洗牌和格局重塑,对西麦食品而言是一个持续挑战。这从往期汇源果汁、加多宝、东阿阿胶等颓势表现中,可见端倪。

朱丹蓬认为,目前多元化是西麦食品难以突破的壁垒。在团队建设方面,西麦食品的欠缺一时难以弥补。

时间考量

客观而言,作为领先企业,西麦食品拥有业绩体量、销售渠道、成熟产品体系、经验管理等先发优势。

但这些远不能让其高枕无忧,也远不足抵御上述不确定变化。甚至一些传统经验打法、模式思维、固有顽疾等还可能牵绊企业转型步伐及创新升级的敏感度。

简言之,大船能抗风,大船也难调头。

对于强C端、强口碑的食品业来说,红海竞争中,产品缺乏竞争力,离开大众视线只是时间问题。

繁华有盛景之强,也亦有衰败之危。如何打破功劳簿,精准革新、高效求变,考验着谢庆奎的大智慧,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该投稿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蓝鲸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随意转载,蓝鲸号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