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发展(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单位交通银行牵头,20余家成员银行参与撰写,今年是连续第九年发布。
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银行业发展态势平稳
2018年银行业经营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银行业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保持整体稳健经营,逐步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8302亿元,同比增长4.72%,盈利能力稳健;拨备覆盖率为186.31%,同比提升4.8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明显增强。各类银行业机构稳健运行,政策性银行与开发性金融机构积极发挥政策导向及逆周期调节作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金融科技增效赋能;城市商业银行聚焦区域战略,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做足做实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外资银行紧抓银行业对外开放机遇;民营银行坚持差异化定位、特色化经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深耕主业、积极进取。与此同时,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服务实体能动性、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和风险防控的主动性不断增强。
2019年,银行业总体经营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世界经济增长整体趋缓,中国经济初显企稳,但仍存在下行压力,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银行业经营业绩预计将保持总体平稳,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银行业将顺应国家战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的趋势,在业务结构、区域网点结构、人员结构、盈利结构等方面持续优化,进一步实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银行业将以服务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努力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二、资产扩张有所企稳,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商业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线,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资产增速有所企稳。积极创新服务产品和模式,资产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趋于稳定,不但守住了未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还较好地服务了实体经济、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资产增速有所企稳。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逐步调整经营模式,加大了信贷等资产的投放力度,资产规模增速开始企稳。截至201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规模为268.2万亿元,同比增长6.27%。资产结构逐步优化。监管部门一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出台针对性政策修复市场信心,信贷资产规模不断增长,表外融资开始修复。截至2018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贷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5%,高于同期资产增速6.58个百分点,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非信贷资产有所收缩,不同银行、不同业务差异明显。截至 2018 年末,主要上市银行非信贷资产规模同比减少7.80%,占比为30.31%,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规模及占比降幅较大,大型商业银行及城商行基本稳定。主要业务类别中,买入返售资产降幅较大,存放同业及拆出资金相对稳定。
2019年,随着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增加及可投资领域的拓展,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将会进一步增强,资产规模增速有望小幅提升、资产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三、负债增长持续放缓,非存款负债业务进一步规范
2018年,银行业负债规模扩张持续放缓。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总负债为193.49万亿元,同比增长6.28%,较2017年下降1.7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两年下滑。存款业务发展出现结构性分化。截至2018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对公存款总额107.72万亿元,同比增长5.73%,增速比2017年下降3.65%,企业存款增速继续下降;而住户存款余额为72.44万亿元,同比长11.11%,较2017年提高3.62个百分点,居民存款增速回升。非存款负债业务进一步规范,发展进入调整期。受各家银行不同流动性状况、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流动性管理策略的影响,2018年末,32上市银行同业和其他机构存放资金为13.57万亿元,同比减少1.54%,同业存单市场发行规模增速大幅放缓,非存款负债成本有所下降。
2019年,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仍将面临资金来源竞争加剧、存款利率定价更加灵活等挑战,商业银行将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经营转型,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资金获取能力,合理运用多元化负债工具,推动负债业务稳健发展。存款业务要加大客户拓展力度,加强产品创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非存款负债业务要灵活运用各类工具,优化非存款负债结构,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市场研判力,主动防范化解非存款负债风险。
四、中间业务发展平稳,新型业务收入有所下降
2018年,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整体较为平稳,传统中间业务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延续以往态势,占据了中间业务主导地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分项业务上展现出不同的发展优势,呈现出明显的机构分化特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类业务优势明显,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银行卡类业务优势明显。整体来看,银行卡类业务在传统中间业务中仍然保持领先地位,占比高达58.28%,且以21.81%的增速保持较快增长;支付结算类业务保持平稳增长;代理委托类业务明显收缩,降幅为7.72%,是唯一出现收入下滑的分项业务;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增速缓慢,仅为3.01%。
新型中间业务收入稳中有降。2018年新型中间业务收入2349.43亿元,同比减少543.68亿元,较2017年下降18.79%。投行业务除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外,其余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均有所减少。托管业务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影响,收入整体有所下降。2018年理财收入继续收缩,同比减少28.8%。
五、信用风险保持稳定,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
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254亿元,不良贷款率1.83%,较2017年末上升0.0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水平与国际同业相比仍处于相对低位。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20%,较2017年末提高0.5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持续向好;拨备覆盖率为186.31%,较2017年末上升4.89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2018年1至4季度,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51.39%、52.42%、52.94%和55.31%,整体较2017年有所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整体稳健。商业银行继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各类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转型,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2019年,银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依然较为牢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继续保持稳定态势。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市场流动性将延续合理充裕状态,商业银行市场与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商业银行将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确保安全稳健运行。
六、加快改革转型,充分激发经营活力
面对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经营活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积极应对利率并轨带来的挑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利率市场化的平稳推进做好准备。利率双轨并存对商业银行及货币政策转型等都带来一系列挑战。未来,有必要通过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为利率并轨改革奠定基础。二是积极审慎的发展小型银行,“门当户对”地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小型银行的决策流程和业务流程相对较短,操作程序简便易行,效率优势、成本优势比大中型银行更为明显,也更能有针对性地、灵活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由于小型金融机构资本小,实力弱,风控能力相对较低,小型银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严格监管和合理规范的基础之上,以切实服务好中小微企业,避免发生金融风险。三是持续拓展金融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金融科技助推支付从单一业务属性向链接场景、构建生态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助推传统零售向新零售转型,助推普惠金融业务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助推公司业务向线上交易银行转型升级。金融科技赋予同业业务新的战略内涵。四是银行业对外开放政策不断落地,为外资银行引进来、中资银行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中资银行将进一步把握机遇和挑战,加快自身转型发展。
七、深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2018年,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面对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民营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情况,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精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融资渠道与业务流程、发展普惠金融,出台多项有针对性的举措,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继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也上升为国家战略。银行业通过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加强信贷资源倾斜、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优化金融产品创新,大力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科创板开通为银行业大力开展科创金融提供了切入点,银行业通过创新产品服务体系、优化专业流程、加强内外部合作,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为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银行业积极布局理财子公司,实现风险隔离和打破刚兑,以合法和规范的形式支持实体经济,理财子公司模式成为银行业资管业务的新模式。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工具创新来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风险的能力。2018年银行业广泛使用二级资本工具,其占资本净额比例达到14.0%。广大未上市城商行和农商行获得外源资本补充,未来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将成为提升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