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景气下,人人自危。
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近期传出消息计划裁员500人。贝莱德目前拥有约14900名员工,裁员500人意味着贝莱德将有3%的人失去工作。
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最新的数据显示,贝莱德至2018年3季度管理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6.44万亿美元,涵盖股票、固定收益投资、现金管理、替代性投资、不动产及咨询策略。
寒潮之下,贝莱德尚且如此,其他资管机构受影响的程度更大。据彭博报道,大型托管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道富集团从周三开始将高管数量削减15%。2018年业绩不佳的量化投资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也在裁员。
国外机构的日子不好过,国内也难以幸免。近日,有应聘者在职场社交应用上留言表示:阿里已全面缩减headcount(人员编制),所有业务线都不批offer,包括技术,近期招不上来的可能就会被砍掉了。
同时,京东也被传“全面停止社招,文件已发出”。笔者有一位朋友在京东工作,表示已经收到通知,京东金融计划裁员15%,京东商城计划裁员10%。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会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历史验证,经济周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历史总是处于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繁荣就会有萧条。
什么样的工作容易丢
经济萧条时期,业务没有新的进展,企业就会开始考虑节约成本。大公司停止大规模招聘,小公司开始裁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保住饭碗就是很多人都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时,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做审视,“我现在的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吗?”
在过去企业裁员多是经济不景气,业务无法发展,而现在的环境更为复杂。除了和人竞争,我们还要和机器竞争。美国电动车公司特斯拉很早就开始尝试用机器代替人类员工进行生产,宝马汽车也有专门的机器人喷涂车间。
(特斯拉汽车制造无人生产车间)
近两年以来,很多餐厅都不再使用人工点餐的服务,而是让客户扫码点餐。这意味着一大批餐厅服务员会面临失业。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我们身处的各行各业都已经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未来很多重复劳动的工作会逐步被机器人替代。在金融领域也是如此。银行柜员的危机感越来越强——AI客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银行网点的资讯机器人也早已开始兴起,简单的柜员工作将被机器人轻易取代。连门槛更高的基金经理也在面临下岗危机。2018年9月,平安资管传出裁员风波,平安资管将裁员90%,把权益部门全部裁掉,保留固收部门,未来转向量化投资。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英国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电话推销员、打字员等重复性劳动的工作在未来最容易被淘汰,最难被淘汰的则是心里医生、公关、建筑师等。
员工对公司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不可替代性上,如果发现自己的工作很容易被其他人替代,你就必须要开始小心了。从统计结果来看,重复简单劳动性质的职业更容易被替代,而有一定门槛,需要人文素养的职业不容易失业。
我是要被裁掉的那一个吗?
在面临裁员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问自己“我究竟是在公司哪个位置?如果裁30%我会被裁掉吗?”经济不景气的当下,又如何保住饭碗呢?笔者这一年里听到基金公司的人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苦练内功。
如果是投研人员,就扎扎实实地做好上市公司调研,财务报表分析,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面深耕,把专业水准做到行业前列;如果是市场人员,就分析客户,认真倾听客户的需求,做好关系维护。对于普通人来说,经济不景气是挑战也是机会。大浪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在这个时候,真正有能力的人会更加凸显。
当然,经济的低迷期也并非一无是处,它可以给我带来“时间红利”。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学习英语,考下CFA、CPA等证书,或者留学进修也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东边不亮西边亮”,在大多数行业都处于低迷阶段时,有一些领域也存在着机会,最明显的是低端消费行业和文娱行业。经济学上有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口红效应”,又叫做低价产品偏爱趋势,他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观念的替代效应。经济不好时,低端消费品反而会卖的更好。此外,在经济低迷时,文娱产业反而更能兴起。
比如,日本服饰品牌“优衣库”就崛起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更早之前,好莱坞则是诞生于1930年每个大萧条时期。
而站在现在的时点,从国内来看“拼多多”正是在这一轮消费降级的大浪潮中迅速崛起,2018年股价大涨的顺鑫农业、涪陵榨菜也是消费降级的在股票市场上的体现。